2006-04-25 12:27:26捲子

[轉貼]美國四大老雜誌的新舵手

2006.04.25  中國時報
美國四大老雜誌的新舵手
林博文


剛過四十歲生日的傑姆斯.賓內特(JamesBennet)是《紐約時報》駐外記者群中的明日之星,做過駐耶路撒冷特派員,《紐約客》雜誌想挖他當華盛頓首席特派員,他長考之後婉拒了。紐時重點栽培他,把他調升為駐北京首席特派員,準備今年下半年上任,並從去年十一月開始接受密集的中文訓練。賓內特對北京新職懷著巨大憧憬。

但在今年三月初,一切都改變了。賓內特突然向紐時辭職,宣布將出任《大西洋月刊》總編輯。《大西洋月刊》總編輯職務已虛懸四年,月刊老板大衛.布萊德雷訪談八十位媒體人之後決定聘請才華洋溢的賓內特掌舵。今年適逢《大西洋月刊》創刊一百五十周年,賓內特寧可放棄紐時駐北京首席特派員的小挑戰,接受主編老雜誌的大挑戰,可謂任重而道遠。《大西洋月刊》創刊時,美國只有三十七州,馬克思的《資本論》和達爾文的《物種原始》仍未問世。


過去一年裡,美國有四份老雜誌換了總編輯,除了《大西洋月刊》,另外三份是《哈潑》(Harper’s)、《新共和》(The New Repnblic)與《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其中以出任《巴黎評論》的菲律普.古瑞維奇(Philip Gourevitch)年紀最大,但亦僅四十四歲、〈哈潑》的羅哲.何吉(Roger Hodge)三十八歲、最年輕的是《新共和》的法蘭克林.佛爾(Franklin Foer)才三十一歲。

《哈潑》月刊比《大西洋月刊》還大六歲,今年已堂堂進入第一百五十六年。六年前柯林頓總統在祝賀《哈潑》創刊一百五十年的賀詞上說:「在我們合眾國的歷史上,《哈潑》乃是不可或缺的聲音。」在《哈潑》寫過文章和小說的名家不計其數,從惠特曼到海明威,從老羅斯福到托洛茨基,不斷充實人類的心靈。在一百五十六年歷史中,《哈潑》只有十二個總編輯,其中最有名的是在二戰與冷戰初期做了十二年老總,並出版過名著《恍然如昨》(Only Yesterday)的佛雷德列克.路易斯.艾倫,以及兩度掌舵的路易斯.藍帕姆(LewisH. Lapham)。七十歲的藍帕姆去年年底下台,交棒給何吉。十年前何吉曾向《哈潑》申請當編輯部實習生被拒,十年後藍帕姆親自打電話請他接班,傳為文壇佳話。這幾年《哈潑〉常痛批布希不會治國只會誤國。

一提起《新共和》就會想到二十世紀美國最了不起的政論家兼公共知識分子華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一九七四年病故)。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七日《新共和》周刊出版第一期,李普曼不僅是創刊功臣,他的專欄更是使《新共和》能夠成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政論刊物的重要支柱。

文學性的《巴黎評論》則是比較年輕的刊物,一九五三年由喬治.卜林普頓(George Plimpton,二○○三年去世)和友人一起創立。這份雜誌是一本典型的「叫好不叫座」(widely respected but not widely read)的季刊,每期只賣一萬本,但在文壇卻具有崇高地位。原在《紐約客》當主筆的古瑞維奇一年前跳槽至《巴黎評論》,特別增加攝影和報導文學專頁。

新換總編輯的《大西洋月刊》、《哈潑》、《新共和》及《巴黎評論》都有一個共同特色:他們都賠錢。目前情況最糟的是《新共和》,當年不可一世、政客必讀的雜誌,在過去四年裡銷路掉了四成,現每周約售六萬二千本,每期只有薄薄四十頁。二十多年來《新共和》立場左右搖擺,又想走中道路線,結果皆是死胡同,三十一歲的佛爾能否使《新共和》起死回生,實在難說。

在網路新聞和部落格(blog)大行其道的今天,不登八卦和不走偏鋒的正派雜誌,不易存活,遑論壯大。所幸這四份老雜誌都有一個既有錢又對文化事業具有狂熱興趣的大老板,他們不惜每年虧損,堅決承諾要使美國的文化火炬賡續發揚光大。

布萊德雷於一九九九年以一千萬美元買下《大西洋月刊》,過去六年再投入三千多萬美元,目前銷路只有三十七萬份,三年前為四十五萬份。《哈潑》每期約售二十三萬份左右。

四份老刊物的新舵手都希望能像《紐約客》總編輯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一樣把雜誌辦好,媒體亦戲稱四位新舵手是「小雷姆尼克」(Baby Remnick)。

普林斯頓大學出身的雷姆尼克在《華盛頓郵報》當了十年記者,最後四年派駐莫斯科時正值共黨蘇聯解體,他以目擊者身份於一九九三年寫了一本《列寧的墳墓》獲普立茲獎。雷氏於一九九二年加入《紐約客》,六年後升任總編輯,那時他才三十九歲(其妻是紐時記者)。在他的掌舵下,已有八十年歷史的《紐約客》既維持原有的品質,亦開拓與時事掛鉤的新方向。目前《紐約客》每期銷路超過百萬份,且不再賠錢。

富裕的老板願意每年拿出一筆大錢延續美國文化上乘香火,誠令人敬佩。美國立國二百三十年,卻有多份百年以上老雜誌,我們不能老是批評人家只有「物質文明」吧!


====
推最後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