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5 14:09:45未來.海嵐

連結政治的遐想-後民國近了!?

圖片翻拍自展覽DM

  稍微來介紹一下海嵐最近喜歡的展覽吧!<後民國>展於2011/4/23-2011/6/5在高雄市立美術館三樓展廳,由策展人吳達坤和國藝會補助非常廟藝文空間所策劃。
  在四月份的展覽當中,月初已經注意到這檔展覽的相關文宣,首先是藝術家群,這些藝術家群都是海嵐就讀藝術學院時,對台灣當代藝術初識接觸的首屈一指的藝術家。當然不免包含這幾年持續在藝文新聞中常出現的陳界仁、姚瑞中、蘇匯宇等;而斗大的標誌印著碩大的標題<沒人共和國-後民國>的政治思變思維也很容易對此檔展覽產生出在思維上的興趣。
  《後民國》是一個站在歷史軸線高度上的展覽,以「民國」這個多重意涵概念,爬梳臺灣當代藝術中所具有的政治意識。「後」除了象徵著「民國」一詞於政治學上前途未卜的況味,同時有著對這個島嶼懸置現狀的未來預言觀照。--(高美館展覽論述資料)
  
  對於海嵐以下的文字思維,先解決一些海嵐自己的思辯問題。一個策展的目的,就像是把藝術提高到自己與社會的連結,從自身對於對自我存在的主體看待;我是如何看待藝術?我是如何看待一個當代展覽?從藝術家作品又怎們與這個展覽主體思想做連結?而為什麼有必要策劃這檔展覽?
  顯然的,這檔展覽試圖直接的接觸到台灣不願意公開討論卻又必須接觸到的問題(並非含蓄的而是嘲弄式的幽默探討)對於藝術家讓民眾對國家自我思考詮釋。這麼說吧!
從展覽入口處近去首先看到余政達的作品<中華民國頌>,國歌等對國家認同的歌曲可能是我們從小到大對國家認識的第一項接觸,這件作品藉由各個不同國家不同人種的人唱出的一首,然後這首的旋律一直延續到下兩個展場。
  第一個展間印象中陳列著楊茂林、陳萬仁、梅丁衍等的作品,當中強烈的以一種圖像式的闡述,楊茂林結合卡漫與聖像、陳萬仁則用硫磺島戰役的照片影像作時空動向投影、梅丁衍的作品則探討自我身份認同的橫幅作品,影像最能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一間展間。接著穿越饒加恩的標治符號思考、王俊傑的微生物學協會,將圖像實體化到一般生活所接觸的標誌印象與生活經驗;從這個展間間接文到一股甜膩的巧克力味,涂維政用巧克力灌軍事化武器,作為危雙方關係的辯思;接著連續的陳敬元、蘇匯宇、朱駿騰、周育正等的影像作品則用錄像或者裝置方式表現。
  非常強烈與細膩的一場展覽,每個藝術家與作品背後都有其身後的思緒(這部份改天我在整裡看看)。當看到參展藝術家名單時或許大致就可以先略知展覽一二了,藝術家陳界仁、姚瑞中、吳天張與梅丁衍等那輩的藝術家一直都在處理他們那年代自己對歷史的詮釋與再思考;楊茂林、王俊傑則印象中處理著虛實兩狀態及大眾文化的運用思辨;涂維政則一直使用著物對人及對事物既定印象的心理狀態;當然崔廣宇、蘇匯宇、萬德男孩、陳敬元等藝術家則是提供了較為多元化的思考模式。
  從中台灣的政治提供了藝術一個很好的媒材,在於台灣的不確定性,這點或許就是策展人從這個展覽中對於未來展望的一種想像,身為台灣人、中華民國國民是不可避免的。我曾想過想要探討對於藝術中的政治性書寫,畢竟藝術論述最初仍是出自於藝文論述,而藝文論述與政治卻又是息息相關的,換句話說徹底將黑格爾對作品的歷時與共時性,深刻的運用到這個看似沒有歷史縱貫線的多線性呈現。而這檔展覽中使用"民國"的遐想,在兩個政黨下的國家名詞不斷轉換,到底身為觀眾得我們及藝術家到底希望著存在是怎樣的事實?
  有趣的是其實我很好奇策展覽的觀眾經驗,雖然不時的有民眾笑聲從展場內傳出,但民眾對於作品的接受度,與對這個展覽最中心的思考有何種想像與想法?後民國這個國家是否又可再延伸擴大到藝術更廣的議題與作品?這些我希望是之後能再看到的。

 

(亂)

補充連結:
<後民國>的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REPUBLICWITHOUTPEOPLE
高雄市立美術館:http://www.km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