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05 19:14:28Connie

【轉貼】揭開美國CDC總部的神秘面紗

對於前陣子派台CDC人員,疑似SARS返美的新聞,因而對CDC這組織產生好奇,
找到以下粗略介紹CDC之文章轉貼。對這類組織.研究的東西倒是挺有興趣,也想起小時候的鋼琴啟蒙老師,婚後隨先生遠赴美國,聽大人們說,老師先生要去念超博士,類似太空人那種,現在問我,還是不清楚那是什麼單位? 但小時哪懂什麼,對師丈產生莫名敬畏,腦袋裡以為他是忙著跟外星人做朋友那種,現在回想那時怎會有那想法,是挺好玩的!
不知咱們台灣的防疫機構,有著什麼樣的組織、流程;不論什麼樣的組織,讓組織流程透明化,是不是更能幫助人民了解其中的程序,切合狀況,而不是茫然面對未知的下一步。


【轉貼】揭開美國CDC總部的神秘面紗

取文於: 商業雜誌
文/孫秀惠
五月二十三日九時五十一分,美國編號N400PJ的灣流三型噴射客機抵達松山機場,停靠在軍用一般使用的停機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專家契斯禮.理察斯 (Chesley Richards)與另三位同行者,被快速送上飛機離台,直飛美國。

雖然SRA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檢驗呈現陰性,美國仍然決定派遣專機將發燒的理察斯送回美國。灣流三型是美國五百大企業老闆最多採用的私人飛機類型,在這架運送的專機上,配備各種醫療設備,包括人工呼吸器,機上每個人都會穿著防護衣和裝備,「就像一家空中小型醫院。」

超過二十個小時之後,飛機降落在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一行人又呼嘯著直奔CDC位於Clifton Road的總部。

或許很多人知道亞特蘭大是著名的甘迺迪太空中心所在,重要太空任務都在此進行。但很少人注意到,這裡還存在著關係美國人健康安危最重要的重鎮─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總部。

‧ 重重管制
工作人員進出要洗兩次澡

要進入CDC有著十五棟大型建築的基地,訪客從汽車停靠的那一刻起,就必須面對重重的管制,攜帶物品會被徹底檢查,同時也要接受金屬探測搜身。這些都是必須的,因為在某種程度上,CDC就像個巨型的潘朵拉盒子,裡頭充滿了各種駭人的病毒,不容壞人隨便窺探……

在這個基地裡,所有美國以及世界各地送來的疾病研究樣本,都先送到「建築物七號」建檔分類。然而,基地中最神秘且管理最嚴峻的,則是「建築物十五號」:這棟建築物孤獨的站在一個角落,離其他單位的大樓都有一段距離,裡頭密不透風的保存著各種病毒檢體、傳染病死亡的病人體組織,所有的化驗也在此進行。這裡只有一個入口,攝影機與移動式感應器二十四小時運作;它的門只對持有特殊磁卡的人打開,即便CDC其他單位的人也不一定能夠進去。

裡頭,按著病毒的破壞力等級,分別在第一、二、三實驗室進行研究,在建築物的最深處,則是鼎鼎大名的第四實驗室,俗稱熱區(Hot Zone)─這裡保存著已經滅絕的人類傳染病天花最後的活樣本,還有全球恐怖疾病的總和─伊波拉病毒、剛果出血熱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進出的工作人員都要先洗一次化學消毒澡,再洗一次普通淋浴。在這個地方的人,從事的工作猶如電影中的情節。然而,每一件卻都是活生生的。

‧ 專家雲集
伊波拉病毒疫苗由此研發

CDC全球有八千五百名員工,專長於一百七十個研究領域;其中有一千六百多名常駐在亞特蘭大,其餘駐守美國各地,另外有一百二十名科學家隨時隨地在全球各地進行研究。若是世界某個角落有某種可怕的傳染病爆發,CDC可以在七十二小時內,從總部與各地派遣一組人員立即進入現場研究。

在這個組織裡,也有不少全球對抗傳染病的名人,包括研發出伊波拉病毒疫苗(尚在實驗中)的山茲(Anthony Sanchez),首先發現愛滋病是經由性行為傳染的女性科學家桂南(Mary Guinan)等。

設立這麼大規模的組織,延聘這麼多重量級人物,目的無他─在CDC的網站中明確的指出:「一切都是為了保護美國人民的性命。」

美國是全球化程度最深的國家,尤其在空中旅行加速全球各地與美國的交流之後,近十多年來,CDC的警報隨時都在作響:一九九三年美國國內爆發漢他病毒、一九九四年印度鼠疫大流行、一九九五年薩伊再度爆發伊波拉病毒、尼加拉瓜爆發惡性肺部螺旋體病(virulent pulmonary form of leptospirosis)、一九九七年香港禽流感、一九九九年馬來西亞的尼帕病毒、二○○三年非典型肺炎,以及中間幾次大型的濾過性病毒感冒的蔓延……,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戰。

九三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出現第一例的漢他病毒,幾位年輕人因重感冒掛急診,沒想到幾個小時內就相繼因為嚴重呼吸衰竭而死亡。新墨西哥州衛生單位發出求救信號之後,CDC的流行病實驗室一組工作人員迅速就趕到當地,雖然研究人員不眠不休的研究,終於在兩個禮拜後發現這是一種新型的肺水腫型漢他病毒,透過老鼠的排泄物污染而傳染。然而,即便只是經過短短的兩個禮拜,美國漢他死亡人數已經達到二十幾人。

‧ 掌握先機
軍事化行動防治流行病

「現在的流行病防治,必須以軍事化的快速行動來進行,晚一天,都可能造成難以想像的生命損失。」CDC旗下的「國家傳染病中心」的科恩博士(Mitchell Cohen)指出。

他所指出的挑戰,其實也是全球各國防疫人員最大的挑戰。掌握先機的原則,可以從CDC的人員在九七年香港禽流感第一個例子出現後(一位三歲男童死亡),就已經派員來到現場看出來。

當年八月被CDC派到香港的研究員Fukuda率領了一組四個人,透過香港政府安排,進行了兩個多禮拜的調查,蒐集了兩千份血液樣本。雖然剛開始的九個樣本,只發現了一個帶有禽流感病毒,讓人一度以為只不過是偶發事件。然而當所有血液樣本在亞特蘭大實驗室裡經過篩檢之後,CDC已經對香港發出警告:病毒是活的!

其後半年多,在Fukuda位於「十五號建築」,編號五十八號的辦公室內(這棟建築的辦公室據說門外都沒有名牌,只能有編號,以防外人按圖索驥竊取機密),一塊大白板密密麻麻寫滿了對於每個禽流感病人,感染路線的追蹤。

也許如此大費周章的跨海研究,成本很高,然而,「若沒有把前線拉遠,美國人就麻煩大了。」科恩博士指出。從最近的SARS快速傳播來看,一個國家的防疫工作,的確是無國界的。

‧ 豁達的悲觀
相信永遠會有新的疾病產生

在這個組織工作的科學家,對於疾病的看法,有一種豁達的悲觀。「我們絕對不認為,流行病可以完全控制。我們相信,永遠都會有新的疾病產生。但是做對事情永遠可以讓災害減小。」CDC醫院傳染控制實驗室主任天諾華(Fred Tenover)表示。

對於他們當中許多需要身涉險境的科學家,這更是一場打不完的艱苦戰役。

一九七四年在CDC擔任「特殊病原體」研究主持人,負責建置完成第四級實驗室的邁寇密(Joseph McCormick)在他所著《第四級:CDC病毒獵人》(Level 4: Virus Hunters of the CDC)一書中指出,類似電影「危機總動員」(Outbreak)的危機,其實每天都存在研究人員的生活中。

在「危機總動員」電影中,實驗室的女研究員,不小心被伊波拉病毒的針刺中,數小時之內就死亡。現實中,瑞士也曾有一位女研究員,因為在非洲解剖死亡的猴子病體,感染了這種致命的病毒而逝世。

邁寇密曾經是美國於一九七四年派入非洲研究伊波拉病毒的第一批研究員。當時,他「必須連續幾天,進入沾滿了伊波拉病毒血液的茅草屋內,腳邊都是正在七孔流血的病人……」,幸運的是,他並沒有染病。

CDC雖然給予工作人員相當好的防疫裝備,但是最危險的是「現今的醫療研究人員,每天都在面對變種或新品種的病毒,你永遠不知道它們會是什麼特性。」「當面對未知時,恐懼就是你的朋友,你必須習慣它的陪伴,並且聽取它的忠告來保護自己,但你不能被恐懼絆住。」他說。

非洲之後,邁寇密以及他也在CDC工作的妻子,跑過印度、中南美、中國、英國(研究狂牛病),如今定居在巴基斯坦幫助當地政府訓練醫療人員。他說,做這種工作,「你需要靠防護衣與膽識,但更需要有願意幫助人的人格與信念。」

‧ 嚴峻挑戰
防恐與防疫重責一肩挑

兩年前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是CDC在疾病控制工作上,一次最嚴重的挑戰。

CDC啟動了成立以來首度的最高警戒,一千六百名總部員工在兩小時內帶著最重要的東西(誰也不敢去想像他們究竟帶了什麼),撤離亞特蘭大總部到一個秘密基地。另外五組反生化恐怖攻擊人員,每一組包括醫生、護士、急救專家與三十五位傳染病專家,立即啟動前往紐約,七小時內就在當地開始獵殺任何可能爆發的傳染病或生化攻擊。當時的總指揮官Tommy Thompson,還在四十八小時內,於全美與世界各地布下七千名醫護專家,用以保護美國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