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9 17:04:30hokacheng

電影不是夢--看紀錄片《自作業》



在澳門文化中心主辦的「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2015」「澳門製造」單元裡,有一部紀錄片《自作業》(導演:黃敬騰/45分鐘),該片描述男主角黃子健於台灣就讀電腦特效科系,畢業回澳後一直找不到專業相關工作,曾於藥房當售貨員,最後參與了「堂口故事3」的拍攝工作,並從此打開了影像製作之門,導演同時訪問了其他從事影視製作的自由工作者,有專門拍攝劇照的、有導演、監製、攝影師、演員及黃子健的母親等,從不同面向探討影像工作者的實況。

黃子健雖然是電腦特效專業,但他不介意從事其他電影相關的崗位,例如場記、攝助、燈助、布景製作,甚至只是搬運器材。電影雖然看來很精彩,但參與過電影製作的人都知道,每一個鏡頭的拍攝,事前的準備工作和事後的清理工作,都需要大量體力勞動,而且工時很長,有時候,等待的時間比起工作的時間更長,而且你可能會問自己:「我是要當攝影師的,我來是為了創作的,為何我只是在這裡搬運器材?」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為讀完四年電影學士,畢業後就可以拍電影了,其實電影業和其他工作一樣,知識和經驗都需要時間去累積,在「擔正」之前都需要經過磨練。

影片訪問對象中,有部分是本地很活躍的電影機構「飛夢映畫」成員,他們成功地凝聚了不同專業背景又志同道合的人參與,而且每一次進行製作都會讓成員擔任不一樣的崗位,多嘗試不同的工作內容,互相督促和勉勵,在電影路上並不孤獨,年青人受朋輩影響特別深,這讓我想起台灣八十年代新浪潮時期的電影工作者,他們在年青時都曾經互相幫忙,共同實踐夢想。在澳門大家也很期待電影最終可以成為一個行業,讓不同崗位的人員可以賺錢過活,但其實電影業和其他行業一樣,在行業內部也會有競爭、歧視、矛盾和剝削,因此,我認為一個「良性的生態」比起一個「行業」更重要,只要生態平衡,才會有持續和健康的行業發展。

影片最讓我深刻的部分是黃子健母親的訪問,她很支持兒子的理想,但又很擔心「搵唔到食」,她也期望幾年後如果電影行業走不下去,黃子健可以回頭從事相對穩定的工作,而他自己也會擔心日後結婚、買樓等問題。有時候,我覺得時代真的改變了,現在要剪接一個作品,比起找車位更容易;要錄音、混音和創製音樂,比起考上公務員更容易;要完成一個電影作品,比起買樓更容易。我有時候真的覺得拍電影不是夢想了,生活本身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