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 : NEVER SORRY
流氓性格艾未未 抗流氓中國 美記者執導紀錄片盼喚起世人勇敢行動去改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24/today-p8.htm
「……這部紀錄片不僅是關於艾未未和中國,而是希望激勵所有的觀眾捫心自問,到底自己對未來有沒有遠見?願不願意冒險表達自我真正的想法?……」
最容易做的事情是甚麼?
在Facebook上按個「讚」來自我安慰參與了革命嗎?
還是在網路上橫衝直撞,加入非黑即白的其中一邊?
最容易做的審判是甚麼?
把別人放在天秤上,審判對方的道德操守、有沒有私吞公款、玩女人、私生子……透過否定別人的道德、進一步否定別人的人格、最後全盤否定別人的任何價值。
無論人們如何在FB上點讚艾未未,還是要道德審判艾未未的個人操守,當中都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觀點,很多人覺得他在「嘩眾取寵」,但我覺得他「嘩眾」但不「取寵」。如果他要把自己變成神,他一定比毛澤東更厲害,因為毛澤東那個時候還沒有互聯網。
無論如何,已經上路了,就回不了頭,就像滿清政府當年的頭號通緝犯孫中山,他也有兩個身份,一是通緝犯,二是國父。但這兩個身份都無法透露孫中山到底是怎樣的人,每當他看見身邊的好友死於革命洪流之中,他會怎麼想?但艾未未並沒有革命,他也沒有這個能耐,劉曉波也沒有,艾未未只是在玩弄一個大型的行為藝術實驗而已,「好玩」只是讓更多人容易了解及參與的方式而已,如果您正經八百地搞藝術,尋找一千個理由來說明「破舊立新」的立場,艾未未一定會說:「大可不必」。
在中國,無論愛不愛黨,都可能會死得很慘,就像中國航空母艦的設計師羅陽最後過勞死,以及還有更多為黨工作而猝死的人,以及還有更多更多為了個人理想在血汗工廠裡工作到爆肝的人(中國的經濟有人稱為「爆肝經濟」),個人與集體之間似乎欠缺了某種潤滑劑,在進出於個人與集體兩個黑洞之間,磨擦至遍體鱗傷。
「當你發現一個人的脆弱面,便會突顯出他的行動是需要勇氣的。」
所以勇敢,好可能是迫不得已;出於害怕,有時候反而變得無所畏懼;被迫妥協,反而更懂得利用條件。艾未未不缺錢,偏偏中國政府硬要向他追還二百多萬人民幣的「逃稅款項」,偏偏艾未未就是有能力在一周之內籌款超過一百多萬元,還順便把整個籌款過程演化成全民參與的盛舉,捐錢這個行動就是一種有力的抗爭,等於對黨的一次不信任投票。
我邊看影片邊心跳加速,一整面牆的學童死者名單、用一整面牆的書包寫出「她在世上幸福地活了七年」、把一億顆陶瓷葵花籽帶到英國、請一千零一個中國人飛到柏林的「童話」……然後被公安打至腦部出血……他根本不是在做「藝術作品」,或許「藝術」對他而言根本不算甚麼,他只是在「溝通」而已……只是在做着每個人都會做的事,而他最懂得「穿針引線」(促成溝通),以及「放大溝通效果」。
艾未未開宗明義的說,政府不懂得影像的力量,警察拍攝下來影片絕不會對外公開,但艾未未拍的影片透過網路公佈天下,從而反客為主,獲得了話語主導權,除了《花臉巴兒》、《老媽蹄花》,還有更多紀錄片,都可以在網路上足本觀看。
怪不得黨中央要向北朝鮮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