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和霧和雪和冰之間
「或許攝影真的並非生活的全部,然而,或許你生活的全部本身就是一次攝影。你發現,你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相機:對,這個世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就是你的"取景器";對於"底片"的要求,也是對於你的胸懷的要求:寬容、細膩;你的心就是"光圈":越是細心,看到越多。放開心靈,就要難得糊塗;而"快門速度"則是你一輩子的時間;真、善、美就是構圖時的對焦主體;活在當下的每一剎那,就是按下快門時的"決定性的瞬間" 」
那麼詩意的比喻,當然會讓人看得雞皮疙瘩,但這種情感的表達卻是直接的。
如果有人問:「澳門人拍照和其餘兩岸三地的照片有何分別?」
這當然是藝評人的必修課,也該讓評論人來回答。
如果有幸作為「創作者」,我的答案是:「除了景觀,那就在於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不同。」
「表達情感」這聽起來很個人、很主觀、很感性......對的,情感來自過去的記憶,在雨和霧之間的那個空隙,在一雙手之間的那個空白的地方;情感來自對過去記憶的感受,那個感受可以一直維持二十多年,那個感受無聲無色地潜伏在腦葉的皺紋之間,那麼,要如何把這個感受「表達」出來?「如何表達」涉及到了個人的修養、習慣、專業背景......
對「術」的操作程度有多高明,「藝」才有可能變得高明;「藝」才能於「術」中傳達出來,「術」是可見的、是「藝」的載體。
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我與母親之間、我與祖母之間、我與情人之間、我與朋友之間......「情」是人與人之間那條無形的線,對這份「情」的感受通稱為「情感」。
在澳門,我們是如何與人相處?在香港,我們又是如何與人相處?在台灣,他們是如何相處?因為要與人融洽相處,就需要適當的表達情感的方式,而這就是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分別,這也是澳門與台灣之間的分別,而這會反映在照片之中。
如果要透過藝廊來販售個人情感,如果要進入電影院享受一次情感娛樂,如果要走入雨和霧之間尋求一次情感的救贖,如果硬要把情感放在當代的華人攝影文化研究之中的話......如果有人願意把情感放入別人的權力遊戲之中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