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8 20:39:36hokacheng

簡單的符號


 

在中學時期,有看過石頭公社的演出,當時是看舞語錄後太平天國之一五一十風光大作,之後我就去了台灣讀書,回來後就看靜安寺路1926,然後就是青洲版的聽風的卡夫卡等等。

 

堅持對本地的議題作出反應,以創作的形式來回應自己的感受,創作形式也越來越趨向生活化,以生活中的感覺出發,尤其在第二代石頭公社成員加入後,創作方向更加貼近生活。

 

今次是/或不是快樂王子是一次劇場的嘗試,整體感覺好像在聽Haruka Nakamura grace大碟一樣,城市的雜音,好像在營造日常生活的聲音,簡單的結他,結構簡單的曲式,好像在隨意唱出的歌聲,全部都好像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旋律,那是一些營造「日常生活」的符號。

 

由有形至無形,現在是初階段的開始,一封短信,一篇文章,然後發展成一本書。

 

導演對本土議題的深耕,對創作的熱情,堅持的態度,都使人感動,其創作團隊,包括:燈光、音樂及錄像,都很配合,簡單的,淡淡的。

 

對六四事件及對自然景像的消失,都發出了聲音,哀而不傷。區錦新、大鳥、鄭冬的聲音,溫暖而充滿希望,彷彿快樂往往生長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安靜地為澳門這片土地紀錄下一點點不為人知的光景,那不是陳先生書寫時的心景?

 

失衡的發展、資源的錯配、隨時會崩壞的王國,世上真有天堂,就不需要教堂,公開談論正義也不代表合乎道德,只要一點點可能已經是過份的要求,所以表演堅持以最原本的狀態示人,簡單符號可以無窮想像,足矣。劇場變成淨化器、變成教堂、心靈充電器,生活與劇場、生活與藝術、生活與創作從來沒有這麼靠近過。

 

我走上街道如同走在劇場,漫步在淡淡的聲音之中,聽見鳥叫,聽見你笑,聽見有人用台語跟我說:「我今年93歲,迷路了,可否帶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