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0 18:00:06moon

木末芙蓉花–解讀王維兩首禪詩

王維是唐朝的自然派詩人,他是一位虔誠的佛徒,經常以蔬菜作為食物,不吃葷腥。退朝以後,焚香靜坐,以誦經為樂事。妻子過世就不再娶,三十年獨居,屏棄塵俗之累。
王維在輞川置有一棟別墅,即今陜西省藍田縣南,和好友裴迪在其中相互賦詩為樂。輞川別墅中有華子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鹿柴等景點,這兩首禪詩〈辛夷塢〉與〈鹿柴〉就是以景點作為詩篇名。
〈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是指木蘭花,辛夷塢應是指種著許多木蘭花的小城堡。芙蓉是荷花的別名,木末是指樹梢,木末芙蓉就是指樹梢的蓮花,或是樹梢的木蘭花,而不是木蓮或木芙蓉。因為木蘭花的外形像蓮花,有蓮花香,詩中才稱木末芙蓉花。
這首禪詩讀成白話是說,樹梢的芙蓉花,在山中開著紅花。山澗邊的陋室裡,寂靜無人,芙蓉開遍了,也凋落了。
這首詩有多種解讀法,單看個人對修行境界的領悟。花,在佛教中都是潔淨無染的,佛經中有靈鷲山迦葉「拈花微笑」的典故,花可以說是我們原來無染的覺性。山,是指靈山,有謂「佛在心中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山可以說是內心的那一座靈鷲山。紅萼,是說覺性已開的心。澗戶,是說山澗邊的陋室。有名的陋室銘中這樣寫「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為陋室,惟吾德馨。」山,不在高度,有修行人就會有靈性與覺照;水,不在深度,有龍就會有靈性;這間簡陋的屋子,因為我的德性使它發生光采了。所以,這首詩的澗戶是說,德性或覺性的心。人,是說,內心無常的小人或念頭,我們內心常常有一個小人在騷動不安;「澗戶寂無人」,是說,我們的德性中完全沒有騷動的小人,自性完全無染了。開落,這是自然界的現象,山河大地,成住壞空;佛家有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就是這樣念頭的開與落;或者金剛經上的說法「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要讓念頭落了,覺性才會開花。
王維〈辛夷塢〉呈現一種緣覺乘的修行境界,觀照自然界的花開花落,進而領悟入道,因此這首詩呈現一種「空」、「無」的境界。那芙蓉花、紅萼、山、澗戶、人,都是說明我們的內心,我們的覺性,像花開,像花謝,我們的德性,在山中的陋室裡,寂靜無聲,默默開花。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禪詩讀成白話是說,在這一座空山裡,看不見任何人,只聽見聲音在響著。傍晚的夕陽照進深林,又照在青苔的上面。
空山是指覺性的山,靈山;人,同上解,指我們內心的念頭,心中騷動的小人;人語,並非一般凡夫的語言,應是說開悟的梵音法語,或我們內心那悟道的聲音。返景,是指黃昏的夕陽。李商隱有一首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意思是說,黑夜將要來臨之前的夕陽,雖然接近黃昏,可是無限美好;觀無量壽佛經上有「落日觀」,十六觀的第一觀,觀日落,形狀像懸鼓,日落之處,就是阿彌陀佛昇起之時,日落之時,就是覺性開展之時。所以返景是指黑夜之前的覺性與覺光,總是無限美好。照,在佛法中,有其深意,指自性觀照,例如心經這樣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因此這首詩最後兩句不說自明,深林與青苔隱喻內心最深的密林、長在暗角的、不欲人知的塵染雜垢,以無限美好的覺性,一遍一遍光照。
從這兩首禪詩,可以窺見王維的修行境界。詩句簡短,淺白,精練,用典多,不繁瑣,喻意深,除非長久浸淫於佛法與佛經當中,很難寫出這樣具備空性與覺性的詩文。他以詩以畫,就像那落日夕陽,一遍一遍普照,一遍一遍啟發一代一代讀者內在的覺性。

–完成於淡水9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