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5 16:23:10ξ阿神

電影-十誡

十誡

 





 

導論:

十誡是由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編成十部劇本由不同導演所導的作品,為了拓及國外市場不去論足政治議題,用深刻的思維去呈現冰冷的教條,奇士勞斯基提到十誡他說;首先,我們沒有逼迫觀眾去看像政治這麼可怕的東西,第二,我沒有把商店前的大排長龍拍出來;第三,我沒有拍出配給卡-那時候很多貨品都是用配給的。第四,我沒有拍一些無聊乏味的傳統,我試著呈現一些在面對困境的人們,而這些與社會及日常生活有關的一般困境,只是背景的一部分。

 

  十誡奇巧妙之處在於呼應的天主教的《十誡》也對條文提出某層面上的質疑。

可分為兩層面去分析,角色的心理與社會關係,而整體的根本在於對不同衝突層面詮釋,生命無常的科學與自然間衝突,黑夜漫遊是自我與孤獨衝突,進退維谷是愛情與親情的掙扎,父女情迷是社會名義與實質情感衝突,殺人影片是法律秩序與社會壓迫的衝突,愛情影片是純真的愛情與現實事故的衝突,真假母親是情感與名義的衝突,心靈之罪是時代環境與人性的良善的衝突,婚姻之鑰是人性自我矛盾衝突,遺產風波是財富利益與親情間的衝突。所有影片中(安排一位神祕性質的角色-命運之神)以旁觀者角度去看這些事情,也反映了角色在片中的心理轉折。奇士勞斯基;你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與價值觀,所以我才認為每個人都能夠分辨對與錯,我們有資格為自己心中的那個羅盤定位,但很多時候,我們及使知道該怎麼做才算誠實ˋ正確,我們卻無能為力。

 

  而十誡是奇士勞斯基運用十個不同導演與燈光師著手拍攝的集體創作作品,而第五誡;殺人影片更得到威尼斯評審團獎,特殊的色調與內容深刻反應社會,而全片在於呈現人們矛盾心態與社會宗教另一層面思維,並沒有絕對與是非,唯有觀後的省思,運用人性的,情感、信仰、貪婪、純真、愛欲、欺騙、冷漠等情感串起社會與宗教中該被注意的地方,以提供人們進一步思索自我內心的矛盾與尋求一個解答,沒有一定的懲罰與獎勵當面對這樣的誡條與社會,只能不斷的探索生命意涵與現實間的種種去獲得一個合理的解釋,也對人生價值從新檢視一番。

 

 

註:

十誡涵義:危險的愛
第一條誡命:要求我們敬拜真神。

偶像
第二條誡命:警告我們不要使任何事超越上帝在我們心中的地位。

配得尊崇之名
第三條誡命:要求我們尊主的名為聖。

尋求平安
第四條誡命:我們安息表明我們信靠上帝對我們有完美的供應。

親子關係
第五條誡命:告訴我們孝順父母的意義。

獲得控制
第六條誡命 不可殺人:要求我們要愛我們的仇敵,不要以惡報惡。

心靈的契合
第七條誡命:對婚姻的忠實,可保護自己擁有和樂的家庭和健康的身心靈。

不勞而獲的心態
第八條誡命:偷竊行為是來自想要「不勞而獲」的心態,作者在此特別強調流汗原則和愛的原則。

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事
第九條誡命:很多人傾向於將謊言合理化,為謊言辯護。但聖經堅持要說實話,要愛真理。

失序的貪戀
第十條誡命:強調人比物質更重要。

 

 

 

 

 

 

第一誡;生命無常

 

人物;

教授(波威的父親);社會中高知識份子,對一切有著整密的計算,也善於思考及實驗,而對孩子更加以身體力行,,為孩子做為榜樣與保護孩子,雖然知道也需為後人創造美好的未來會有失敗的時候但依舊抱持樂觀態度能改變一切。

波威;聰明善於思索的孩子,深受老爸影響視他為目標。

阿姨;母愛關懷波威,並不期望波威有很高成就,只要平安看著他長大,不在乎人們是為後代有更好的未來。

 

結構;

波威善於思索比起同年齡成小孩更加成熟超乎上帝所創造的規則,而波威開始思索死亡較為哲學而非科學問題時,問起老爸與阿姨得到答案,老爸對波威死亡就是生理機能停止的客觀理性答案,而阿姨對波威說人生是一項禮物,相信這世界上有上帝的存在,而波威也試著用自己方式跟老爸溝通如下棋並非理性就能得到勝利,往往有出乎意料的答案,而老爸上課時引用伊力特的看法,詩是無法掌握的,然而有了電腦幫助記憶力或許電腦有人的性格能補足人們所缺乏的,而最後還是無法敵過上帝的安排,最後受到傷害的還是人們。

 

意象;

命運之神凝視著熊熊的火焰,代表波威還存有上帝與思考,而當看著熄滅的火焰,表示心中存有的上帝被忽視危機及將逼近。

公寓:成排的國宅窗口與造型,社會一制性與平常不受注意。

鴿子:自由上帝創造的動物,用旁觀角度看待波威的命運。

死狗:社會現實中面對死亡的意涵,引領波威思考與鴿子做對比。

學校:牛奶事件與受到採訪,社會體制的運行一個做的錯誤行為被另一個人揭發傷害。

電腦;是人們智慧的產物,試圖掌握上帝的力量,理性的表徵。

滲漏的藍色油墨:危機的象徵表示有不好的事情發生,而老爸任憑油墨潑灑表示自信都在自己的掌控或者有能力應付。

 

旨趣;

開頭是波威與阿姨凝視電視,虔誠信仰的人,只能抱持不捨與容忍上帝的安排。

電腦;I am ready 第一次帶著驕傲的計算能力,讓人們信服(電腦自動開機而老爸與波威只是困惑誰開的而非質疑為何會開著?)而第二次出現,代表沒有錯的計算,而是人們自己大意,人們依舊得靠電腦計算。

傑克家人:冷漠的社會表徵,對受難者未給予實質上的關注,反而是自私的慶幸自己未被波及。

推倒的聖母像:對上帝的安排不滿,以及不相信上帝得不到救贖,以至於推倒聖母像。

 

第二誡;進退維谷

人物;

醫生;有自己的性格,對生活作息與態度都有自己的堅持,隱藏自己的內在情感

多拉:對愛情與生命徬徨,面對抉擇常採取被動的行,在道德良知游走的人。

為醫生打掃的婦人芭芭拉:善於傾聽,受醫生的信賴容易親近的人物,而改醫生嚴肅的生活與對生命的冷漠(移植仙人掌,貼心的準備晚餐留字條)

詹克:女性追求歡愉的對象,而忙於自己的事四處遊走雖然理想的對,卻造成多拉踰越道德良知。

 

結構;

醫生面對生命與人生道德總抱以客觀的角度,甚至保守而職業需要隱藏內心的個人情感,對多拉的詢問只給與告知而保留自己內心真心話,而多拉從旁惶不確定自己的丈夫是否能活著,緊逼著醫生給她指示,其時內心是在道德上的掙扎也許有了答覆就能受到諒解事情也就得以解決,因為自己的渴求過多,最後才意識到安全與自在的渴望,決定留在丈夫身邊把孩子拿掉,而面對詹克的行為才知道飄渺不實際,而當多拉面對上帝因該遵守規範,也促使不安定的愛情與人生價值得以導正。

 

意象;

掃地的人與兔子:生活規律的人們,兔子是現實世界的滑稽面與冷漠無情(拿著兔子只想抓出啟事者而非對生命關懷)

不明植物:對生命的蹂躪,毅然決然要拿掉小孩。

百葉窗:多拉內心的焦慮,與對外在世界區隔封閉自己內心。

打碎玻璃杯:多拉決定與詹克分手,回到正常的生活。

 

旨趣;

閉著眼睛的丈夫;對妻子的愛與自己生命失望,看著流水像自己生命的流逝,而到後來有了水桶(多拉的愛)承受,生命感到踏實有能力與勇氣面對病痛。

多拉對醫療制度的質疑,美國有完善的醫療制度,而反觀這裡只有客觀的建議與漫長等待。

攀爬的蜜蜂:不輕易放棄的生命。(有趣的去年電影"愛在暹羅"也引用這畫面)

命運之神;出現在醫療實驗室,用醫生的眼光看待疾病,除了堅守盡全力醫治人們,其它的只能看上帝安排,第二次出現在病房,多拉對丈夫說我愛他時,人們對生命價值有了動力去向上帝爭取,就算醫生終於保證丈夫的病因與說出內心希望多拉別墮胎,而因為明確的知道心理有所期待,才有奇蹟發生的可能,我可以碰觸到桌子不在憎恨與面目猙獰面對世界,與生命(孩子)誕生的感動。而醫生又站在旁觀者角度,沒有說任何負面的事情,只有給人們抱持希望與盡力而為記取教訓。

 

第三誡 黑夜漫遊

 

人物;

聖誕老人:人們心中黑夜出現的人物,小孩心中聖誕夜的期待。

艾娃:孤獨的人,受不了聖誕夜獨處找尋前男友尋求慰藉。

前男友:了解艾娃的心理,而只是對過往逝去的感情,得到釋懷。

前男友的老婆;維繫家庭的精神支柱,盼望孩子得到聖誕老人的照顧,以及默默守候對老公的愛與信任。

 

結構;

聖誕夜常使人感到更孤獨,由其對艾娃來說更是如此,而自己又像獨自待在房間沒有一起唱祈福歌的阿姨一樣,而教會艾娃與見前男友,開介入他的聖誕夜而前男友為得到釋懷欺騙妻子出門,而兩人更是心照不宣的到處尋找艾德華(艾娃三年前選擇的男友),而過去那段情感,在艾娃說自己與愛其華之後的遭遇(每當看愛情片,艾德華都以異樣的眼光看她讓她感到難過不能正常的談戀愛)與心中的盤算,然而過了七點;艾娃與前男友都得以釋懷,引用涂爾幹對宗教的闡述,宗教的功能在於社會的群體性,藉由團體相聚或集會活動,來建立人的道德與聯繫情感,凸顯出人們共有的情感對抗孤獨。

 

意象;

老人唱聖誕歌宗教的祈福儀式,以及與孤獨行成對比歡樂的氣氛。

教堂裡的彌撒與兒童;前男友心理家庭在心中的位置,限制規範著心裡對艾娃愛意。

拔掉電話線;保持孤立的內心的心理狀態,希望不會有人打擾家庭的聖誕氣氛。

計程車跨越道德的媒介從心建立兩人為了的情意。

紅色車;艾娃的期盼與希望,停在聖誕樹前給自己的禮物,用來交換前男有的陪伴,也是揭穿自己內心謊言的媒介。

值班醫生;社會中無節日分別的人們,依然堅守自己的本份,不過心裡還是渴望能夠過節和家人團聚。

斷一條腿的人;艾娃對愛的憎恨,以及自己錯失愛情。

警察社會執法者,卻時常被愚弄以及無法公正的執行判決。

 

旨趣;

前男友決定出門找車子,妻子用酒麻醉自己的內心猜疑與想像。

造訪的兒童;打斷孤獨所產生的不實愛情,提醒前男友還有自己的家庭。

刮鬍刀;代表男人的物品,以及艾娃與前男友謊言的終止,彼此都知道對方心意。

醉漢;孤獨個體,成受不了聖誕節所帶來的孤獨因此自我陶醉。

收容所人員;社會中孤獨的人物,有著理性與冷漠的情感看待聖誕節。

撞倒聖誕樹;艾娃的內心被看透的羞愧,與車站前聖誕樹對比那才是真的聖誕樹(坦承)。

監視器;社會現實的角度,監視聖誕夜孤獨的街道與火車站還有前男友的情感。

滑板的車站長;年輕的靈魂,能找到自我調試心裡孤獨的狀態。

醫院溜出來又被抓走的人;渴望在聖誕節得到解脫。

命運之神;兩個人心裡因孤獨的矛盾產生瘋狂的心態,與上帝作挑戰。

 

第四誡;父女情迷

 

人物;

安卡;聰明的人,卻在愛情裡產生錯覺因而導致自己對愛狹隘的心胸,以及為得到愛情,違背自己的良知與道德規範。

老爸;社會中該有的人生價實觀,保持理性的態度處理不道德的人生價值,也扮演父親的角色,必須教育子女偏離的行為。

亞當;合理的社會解釋,以及保持人與人的角色的價值對事情以客觀態度面對。

 

結構;

老爸對安卡保持父女情誼,不願去違背道德良知,而安卡無法處理對老爸的錯誤情感,甚至違背道德而對此有些報復行為。正當兩人坦承這份情感,擁抱時出現了第一誡的醫生是總社會的道德檢視,提醒人們心裡踰越的道德良知因該修正,而兩人探討對逝去的母親緬懷,而這一切像在演戲,安卡產生對男有的背叛,也意味著對父親愛意的傾訴,而亞當得出現導正父親正踰越的行為,得以再次冷靜理性的面對女兒。

 

意象;

潑水;安卡與父親親密的情感交流,而安卡的行為踰越了女兒對父親的尊重。

機場紅色圍巾;安卡心理情素,就向與愛人分離時都期盼快點回帶自己身邊,在眼科那場戲,就是對愛的迷惘以及與安卡的智慧不符。

眼鏡;對愛情視角,選擇蒙蔽自己的良知去欺騙父親。

兩枝蠟燭;父親與女兒的愛意慢慢的延燒,而也意識著這段情感有時間限制無法恆常。

酒是蒙蔽人們良知的產物,而亞當事實出現再次提醒兩人因保有道德規範,如同掉落的頭髮依舊得抱持無形的良知。

 

旨趣;

輕吻安卡的男生;扮演正常的愛情角色以及安卡該面對的情感問題。

划船的命運之神,背負十字架對安卡給與警示,心中因存有道德誡律。

劇本演戲;引出安卡對愛的狹隘定意,自私的不輕易對別人表達愛意,雖然象徵愛因有的堅持,不過卻是建立在錯誤的情感上。而父親探討過去女兒的行為,表示只是出自於父親因該有的態度面對事情,而父親打女兒巴掌長,與不斷遞衣服給安卡,更是對自己孤獨主義的堅持,也對女兒所質疑的問題做某方面的坦承,因此最後為了保有道德規範與良知,只好離開女兒。命運之神再次出現,兩人看著這份畸戀燃燒殆盡,只留下媽媽對家庭的精神意涵。

 

第五誡 殺人影片

 

人物:

律師:律是人類的理念,人類是自由的,懲罰是一種報復而不是預防,代表對社會法律不諒解,抱著理念試圖改變人

計程車司機:有些令人討厭(拿黑布丟他),存著較直接的性格面對社會,情緒反應在他所作所為,有些自私但也有善良的一面

年輕人:受到社會某種壓抑,抱持冷眼看待社會,而因為年輕時犯的錯誤與不懂得管理自我情緒,惡作劇ˋ想為所欲為,卻事後感到後悔。

老婦人:直接對社會中年輕人感官抱持悲觀,成為社會壓抑的其中一人。

貝塔小姐:社會中誘惑,常導致犯罪的根源

年輕人妹妹與咖啡店小女孩:代表人最初心理都保持純真善良的天性。

造相館員與監獄與神職人員、餐廳員工:帶表制式的社會,對事物抱持一貫態度卻不會試圖改變或制止付出自己一份力。

警察:社會體制中的威嚴象徵,而奇士勞斯基說:現實世界並不存在絕對的正義。

唯一的正義存們心中的那把秤上,而我們的秤非常微小,我們既卑微又不完美。

 

結構;

律師抱持對社會法律體制保有善良面,想為自我理想改善冰冷的法律,而在面對傑基審判的挫折,理想無法實踐以至於最後有些憎恨社會的殘酷。

傑基(年輕人):社會中不安定人物,可能因自身因素帶給周圍傷害,也就是律師開頭說的妨礙另一個人的自由,而當面對現實社會中的人們(老婦人,被毆打的年輕人,趕路的乘客)以防備的心理面對,而面對天真的小孩,卻抱以微笑面對,在殺司機時這樣的善良面曾在內興提醒他的良知(司機讓小孩過馬路,司機拜託別殺他,聽到收音機裡的兒歌)而當犯錯後面對家人抱持能得到關懷,而面對法律與人們的冷酷,感到害怕,甚至感到後悔,唯有律師傾聽他的心聲,卻無以為力改變這一切。

計程車司機:社會大眾的典型人物,自私心態與良知交互著,當做一件壞事就會感到罪惡,而做完一件好事又消彌這樣的心態不斷交替,而面對死亡才意識到真正生命的意義。

 

意象

黑布代表災難逼近,車上的小丑代表諷刺與危險狀態,紅衣女孩代表社會一種誘惑,抗議的年輕人代表社會體制下的合法行為,老婦人是種傳統社會的壓抑,小女孩是人們最初善良的心態,監獄典獄長與攝影師和服務生代表社會體制下的大眾面貌安份守己,火車與腳踏車的人,代表人社會的冷漠,白繩是最初犯罪的心態,徬徨與衝動麻木的行為,囚衣為於心臟處有塊藍色布塊,代表傑基面對死亡的哀愁。

 

旨趣:

當冷漠的社會體制下,人們行為有時無法用理性去解釋,或是違反了這樣的規則,到底是對還錯?刑罰又要怎樣訂定才算合理,而犯錯人人都會,也會有宗教不容許的行為,而司機犯了道德上的錯誤,被傑基殺害而傑基犯了法律的錯誤,被社會所殺害,而律師是從中找出理想的界定,卻還是無法改變歷久與刻板,冷漠的社會體制與宗教,而父母面對這樣的悲劇,只能事後哭泣與遞香菸麻痺人心,而真正付出關懷行動的律師,受到社會給予的打擊,也產生了憎恨,這一切如命運之神(道路施工人員)也許這就是人們在現實社會機遇與命運的可悲,然而人們價值觀不斷在改變。

 

 

 

 

第六誡 愛情影片

 

人物;

少年;對愛抱以純真與實際(追求真愛),而有些行為卻被愛意衝昏頭產生偏激(偷窺,監視、攔截信件,打無聲電話)雖違背道德,卻因愛意而有良知不去傷害對方。

女畫家:浪漫與輕浮的愛情觀,而內心的情感方面卻受到麻痺,與無法直接表達。

必須透過身體接觸或者實際的談戀愛行為,對愛情沒有耐性以及抱著己見,訴諸於一時的情感,過了也就覺得乏味。

男孩母親:標準現代社會單親媽媽,而對兒子放任與表面關懷,與孤獨的感想找到能依賴的人,有著老練的人情世故,也因此常作客觀直接的評斷,沒有轉圜試圖改變,因此變的過度保護自己與周遭事物

女畫家身旁的男人;社會中令人能暫時得到愛欲滿足的人,而面對情敵採取直接的抱負,內心情感貧乏只求安定。

 

結構;

湯姆對初戀的憧憬與天真浪漫的行為,不加修飾的情意表達,與實際的付諸行動追求,卻被對方當作遊戲把玩,面對現實與肉體上的情感交流感到羞愧與自卑。

女畫家:是愛情沒有真正的存在是世界上,唯有情慾滿足與建立在需求(工作與心靈上)而當得知湯姆行為與他的愛情思維,深受影響才相信愛情的存在與被愛的渴望,然而如同愛欲的及時性沒有喜歡人,而有的行為重新建立與打破既有形象,彼此產生更多陌生感。

 

意象:

牛奶代表女主角濃稠的愛情感觀,以及湯姆的愛意。

匯票:社會體制下的產物,對愛情只是個工具,而現實郵局卻被誤認為欺騙的產物。

望眼鏡:湯姆對愛的渴望,以及羞怯的個性與無法表達內心響往的愛情。

紅色床單與紅色電話:女畫家的情慾表徵。

咖啡店:制式的公眾場合,人們表達內心的地方與人們產生互動。

郵局:人來人往的公眾場合,制式化的作業模式與冷漠的情感交流。

信件:人們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而女主角卻在意時間,而非文字的永恆。

公車:愛情模式與機會,人們戀愛千篇一律與意外的機緣。

 

撲克牌與錐形測試道具:女主角不確定的愛情觀念,以及無法清楚掌握自己的想法依賴這些道具,卻不適時的爭取與表達。

白色睡衣與白色床單與窗簾:女主角徬徨與失去好不容易找到的愛情,還有漫長的等待。

割碗:男主角受到愛情傷害的心靈表徵。

 

旨趣;

愛情影片是奇士勞斯基休剪最大的一部片,排除外在人物使劇情保持清楚,而女畫家與湯姆的愛情觀相互影響,並沒有一定的答案為有像穿白色衣服的男子為湯姆愛情有契機感到開心,而幻想的破面也只能冷眼旁觀,而單親媽媽是保護自己維一的依賴與直接客觀的評斷,不能促進愛情的發展,愛情沒有了互動,既有的形象在對方心中無法改變,因此彼此變的陌生,而淪為冷漠的世界追求情欲快感,變的麻痺。而人們都無法忍受孤獨,且我們時常透過愛別人的眼光而不是被愛者的眼光去看世界,彼此在愛情裡相互折磨。

 

 

第七誡;真假母親

 

人物;

艾妮亞:梅卡的女兒,卻因社會道德不許而登記在祖母艾娃名下,然而不懂人情世故的小孩,只能受到大人間利益爭執不斷做噩夢。

梅卡:社會邊緣人,單親母親又得到到自己命運掌控,受控於家庭與社會道德規範。

艾娃:母親的典型代表,發揮母性光輝又焦急的孩子不在自己身邊,內心缺乏的慰藉,藉由偷取艾妮亞的親情得到滿足,卻也使梅卡難以忍受。

渥克:質疑梅卡的行為,也為了避免以前犯的錯再次發生,隱藏自己的情感,愛情與親情惟有對旁觀者朋友坦承。

 

結構;

受夠了社會規範的生活,梅卡決定奪活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實際上碰到一切的阻礙,連摯愛渥克也歸勸她,人們必須在正常社會體制下活著,以及行為並不被人們所接受,最後只好犧牲自己換取親情間的平衡。

 

意象;

開心的艾妮亞,沒有媽媽的包袱感到快樂與自在

滾到樓下的白球,像撞擊命運的契子,而艾妮亞緊握渥克對父親出於本能的情感,也介於道德規範與心理良知掙扎,而因為社會道德規範迫使渥克必須將她們倆安置回原本的關係。

漂流的枝木;暗意著梅卡的行為付諸於流水,就算一切情有可原,卻抵擋不住社會道德的洪流。,

 

旨趣;

渥克保持清醒的角度規勸梅卡不要偷取艾妮亞,然而當梅卡說;偷自己的東西因該不犯法吧,渥克只能點頭無法定論,而梅卡父親全然站在艾娃與社會道德規範角度去制止梅卡行為,也給予同情無法介入打破道德的檢視,而在最後火車站,艾尼亞直看見艾娃喊著媽媽,也意味著梅卡無法介入以深的親情也不忍破壞,只好犧牲自己出於母愛,而艾尼亞跑向遠走的火車,感到失去了真正的母親,另一個也愛她的人。

 

第八誡;心靈之罪

 

人物;

教授;背負心靈罪惡,與內心道德掙扎卻必須顧全更多的道德必須有所犧牲,而因此背負罪惡的心靈直到晚年才的以救贖。

伊莉莎白;二戰中道德的背負著,反應人們面對戰爭與死亡恐懼所做違背道德良知的事,而在多怨恨也因時間而化解唯有放過自己才能獲得救贖。

 

結構;

因為課堂上一位學生引用第二誡的道德抉擇在課堂上討論,而教授以生命與其動機的意涵去做解釋,然而被依莉莎白質疑,恐懼並不能成隨意放棄生命的藉口,而老教授其實有其難處,為了當時丈夫是地下反抗組織成員,以及伊麗莎白被蓋世太保監視,為保護自己收留的,而因為教授的作為眾所皆知,彌補被救的人與救人的人都有其面向,在伊莉莎白描述婦人當時的動作與對白,手放口袋燈熄滅,其實對自己的決定也感到不忍心,其後才陪同伊莉莎白造訪收留她的恩人,以及彼此從內心的道德約束產生罪惡感,得以獲得解脫,雖然道德包袱得以解脫,然而社會更深層的道德問題依舊難以果斷是非分明,只有廣泛與狹隘的差別。

 

意像;

白色的花;教授老去的年華,晚年有些滄桑與心靈受到壓抑(對過去的犯錯誤感到一輩子都背負罪惡感)。

酒醉的學生;年輕人不在從新檢視歷史的道德思維。

命運之神;出現在依莉莎白說出婦人不願做虛偽的告解,收留海玲娜。對建立在道德上的抉擇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分別。

公園運動的年輕人;練習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與暗示老教授年華老去,面對過去的罪惡並不能做任何改變。

公寓的情侶房客;社會道德出現崩壞的現象。

 

旨趣;在車內的伊莉莎白無法面對自己認為被救贖是種恥辱,而在面對教授的坦誠面對與歲月以逝時光,她禱告能從自我束縛的心靈得到解脫。如同收留他的裁縫店老闆,用自己的方式度過於生以及對年輕的伊莉莎白(忘記與不願再談起)像徵人生的苦短要適時走出過去的傷痛,因此心靈才能有真正的解脫。

 

 

 

 

 

 

附件:

奇士勞斯基的戲

   對我而言,倘若電影果真具有任何意義,那便是讓人們身入其境。

   我無意於此(編按:史上第一位奪得三大影展最佳影片的導演),但我寧願看到這樣的記載:史上第一位成功地製造出直角的導演(編按:喻能將事情掌握得恰如其分),目前我尚未能達到。

   我拍的每一部電影---除了〈工人'71〉(Robotnicy '71)之外---都在講人,而非政治的故事。

   我拍過的電影,從第一部到最近的一部,每一部都在講一群找不到自己方向、不曉得該如何生活、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人----一些迫切在尋找的人們,他們企圖尋找一些最基本的答案,像是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早晨為什麼要起床?晚上為什麼要睡覺?又何苦再起床?從這次醒來到下一次醒來之間,該如何打發時間?你該怎麼過日子,才能讓自己在早晨的時候能夠心平氣和地刮鬍子或化妝?

   電影學校教我如何去看這個世界。

   並不是每件事都可以被描述的,這正是紀錄片最大的問題。拍紀錄片好像掉進自己設下的陷阱一般;你愈想接近某人,那個人就會躲得愈遠。那是非常自然的反應,誰也沒辦法。

   如果我想拍一部有關愛的電影,我總不能在人家躲在房間裏作愛時,跑進他們的房間裏去拍吧!如果我想拍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我也不可能去拍某人真正死掉的過程,因為那是一個非常私密的經驗,誰都不應該在那個時刻受到打擾。我注意到當我在拍紀錄片時,我愈想接近吸引我注意力的人物,他們就愈不願意把自我表現出來。

   我害怕那些真實的眼淚,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有權利去拍攝它們。碰到那種時刻,我總覺自己像是一個跨入禁區的人,這就是使我逃避紀錄片的主要原因。

   我想要表達的是,在每天的生活當中,我們都面臨抉擇,並應對其負責。同時我們並沒有察覺到這些抉擇會將我們導入某些方向。對此我們可說是一無所知,只有在日後回顧一生,我們才能明瞭當時做下的某些抉擇,所具有的決定性。

   當我拍記錄片的時候,所擁抱的是生命,接近的是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生命掙扎;這驅使我更了解人的行為--人如何在生命中克盡其責地扮演自己。

   基本上,這些人物的表現和其他電影裏的人物沒什麼差別。不過在《十誡》中,我把重心放在他們內心中,而非周遭的世界。以前我所處理的題材經常都是外在的環境,陳述周遭發生的事件,以及這些事件如何影響人群,然後人群又如何影響這些事件。現在,在我的作品中,我經常把這個外在的世界拋開;愈來愈常出現的題材,是那些回到家裏,把門關起來面對自我的人們。

   我們在構思《十誡》的時期,常常想到這些問題: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謊言?什麼是真相?何謂誠實?何謂不誠實?它們的本質為何?我們又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它們?

   我不拍隱喻,隱喻是給人讀的;它是個好東西。我總是想攪動人們的心情,讓他們想去做某件事,無論是把他們拉進故事中,或是給予他們分析這個故事的靈感。重要的是,我能夠迫使他們去做某件事,或是以特別的方式感動他們,這就是我一切作為的目的:讓人們去經驗某些事物,無論是用理智或感情去經驗,都無所謂。

   我拍電影是為了給人們一些東西,將他們帶往另一個地方,無論那個世界是屬於直覺亦或知性的世界,都是好的。

   我最喜歡的觀眾是那些說電影在講他們自己,或對他們產生特殊意義,以及改變了他們的人。

   藍、白、紅:自由、平等、博愛。皮西歐提議把十誡拍成電影,那我們為何不嘗試把自由、平等、博愛也拍成電影呢?為什麼不試著對《十誡》中訓誡作更廣義的了解?為什麼不試著解析十誡的現代功能?我們對它的態度為何?而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個名詞的現代功能又是什麼?讓我們針對人性化、隱私及個人的層面,而非哲學、更非政治或社會的層面來討論。西方世界已將這三種觀念在政治及社會層面上付諸實行,但它們對個人層面來說,卻又是完全不同的論題;因此我們想到拍這三部電影。

   這三部電影(編按:藍白紅三色電影)都在講具有直覺、感性的性情中人,對白中不見得都直接表達出來。在我的電影裏,很少有話直說。最重要的事經常都發生在幕後,是你看不見的;要不它存在於演員的舉手投足之間,否則它就不存在;要不你可感覺得到,否則你就感覺不到!

   紀錄片的推展主要須借助作者的想法;戲劇的推展則須借助動作。我想我的電影一直有一個傾向:推展它們的動力總是想法多於動作,或許這正是它們最大的缺點。無論你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貫性;而我卻從來不擅於描述動作。

   這一條思路最後即發展出《盲打誤撞》。它描述的對象不再是外在世界,而是內心世界。它所敘述的是那些會干預我們命運,把我們往這個方向或那個方向推的力量。我想該片最根本的瑕疵出在劇本上;直到今天,我還是很喜歡這個有三種可能結局的點子,我覺得它豐富且極有趣味,只是劇本沒能好好地發揮。每天我們都會遇上一個可以結束我們整個生命的選擇,而我們卻渾然不知。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麼,也不知道未來有什麼樣的機遇在等著我們。

   我所謂的命運指的是一個地方、一個社交團體、一份專業生涯,或是我們從事的工作。在情感的範疇裏,我們可以享受較大的自由;但在社會生活的範圍裏,我們卻大大地受到機遇的主宰。有很多事我們非做不可,或者我們必須變成某種人;當然,那和我們的基因有關,在拍攝《盲打誤撞》時,這些念頭不斷縈繞在我心頭。

   

奇士勞斯基的信仰

   我並不上教堂;但我相信有類似上帝的東西存在著,我與祂的關係是個人化的,不須依靠別的憑藉。

   想想「十誡」總是有用的。它們已存在六千多年,未曾受到挑戰;但是,數千年來卻天天被重新觸犯。問題不在於當代人行為特別懷,或甚至我們不懂如何應對進退;而是我們藉以判斷事物的標準不斷在降低,好壞不再明確,我們的生活方式亦然。我們開始不斷問這些問題,但是我對於從別人處聽來的答案,信心日減,每個人都試著依個人所需,建立起一套價值,我們甚至不再確定,每個人所擁有的是否還是同樣的十誡?

   我認為能夠提供絕對仲裁的標準是存在的;不過當我說我想到的是上帝時,我指的是舊約,而非新約裏的上帝。舊約裏的上帝是一位要求很多、很殘酷的神。祂毫不寬貸,殘忍地要求子民服從祂定下的一切規矩;而新約裏的上帝卻是一位蓄著白髯,寬容而善良的老頭子,任何事都能得到祂的原諒。舊約的上帝賦予我們極大的自由與責任,祂觀察我們的反應,然後加以賞罰,想求得祂寬恕是不可能的事。祂是永恆、明確、絕對(而非相對)的仲裁。一個仲裁的標準理當如此,尤其是對像我這樣不斷在尋覓、懵懂無知的人而言,更應如此。

   罪惡觀念和我們常稱之為上帝的這種抽象、絕對的權威密不可分。不過,對我而言,還有一種自覺的罪惡感和前者意義相同。通常,它源於我們的懦弱。我們不能抵抗誘惑:貪求更多的錢、享樂、想擁有某個女人或某個男人,或想掌握更大權勢的誘惑。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活在罪惡的恐懼之中?這又是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它源於天主教及基督教傳統,這個傳統又和猶太教的傳統不盡相同。這也是為什麼提出舊約及新約上帝的原因。我認為這樣的權威的確存在。有人說過:如果上帝不存在,人類也會創造一個上帝。但我不認為這個世上有絕對的正義這回事,我們永遠不可能得到它。唯一的正義存在我們心中的那把秤上,而我們的秤非常微小;我們既渺小、又不完美。

   

奇士勞斯基的人生

   我們都是在偶然的情況下被可能的選擇所審核。選擇,是一種決定命運的方式;它或許會適時呈現,卻不是我在期待中而獲得的。

   我有一個不太流行的觀念,我認為人本善;人天生想做好人。問題來了,如果人性本善,那麼邪惡從何而來?我並沒有一個十分合乎邏輯、又有道理的答案。我的理論是:一般來說,邪惡之所以會滋生,是因為人們總會在某個階段發現到自己沒有能力行善;邪惡的原因是挫折感。無論人的改變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我們也不可能對人為什麼會無力行善作出結論;因為理由太多了,有成千上百種不同的理由!

   我很怕那些企圖教我一些事或想指導我找到目標的人物,對我或對任何人都一樣。因為我不相信別人能讓你找到目標,除非你自己找到它,我對那一類的人具有近乎偏執的恐懼感。

   對於這些事我非常地落伍。我知道現在大家很流行到處去找心理治療師,參加各種團體或個人的心理治療活動,尋求心理醫師的援助。我認識很多人都在這麼做,我覺得這很可怕。我對那些治療師近乎偏執的恐懼,就跟我對政客、傳教士和老師的恐懼一模一樣。

  我害怕這些指你走上正途、這些「知情」的人士。因為老實講--我對此真的深信不疑--沒有任何人真正知道任何事,除了極少數的例外。非常不幸,這些人物的行動通常都以悲劇收場--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或是史達林主義之流。我深信史達林與希特勒都十分清楚他們在做些什麼,他們清楚得很,那就是實情!那就是狂熱主義!那就是覺得自己知情的結果!下一刻,軍靴就出現了。那些事件的結局永遠都一樣!

   我的態度是:即是有不公正的事件發生,有人表現得很惡劣;以我的觀點來看,我必須試著去了解那個人。無論他們是好是壞,你必須試著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這個方法和對抗一樣有用。

   如果我看到某人的動機是為了他們內心所信仰的某種意識形態--比方說,政治上的意識形態--而不是為了追求生活上的舒適,那麼即使他們站在相對的立場上,也會得到我某種程度的尊敬,不過這種尊敬當然有限度。我不可能去尊敬一個認為應該把別人眼睛通通剜掉、把敵人的喉嚨全割斷的人。

   在戒嚴法實施期間,我領悟到政治其實並不是這麼重要。當然,從某個角度來看,政治決定我們的角色,准許我們做某些事,或不准我們做某些事。但是政治並不能解決最重要的人性問題。它沒有資格干預或解答任何一項攸關我們最基本的人性或人道問題。其實,無論你住在共產國家或是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裏,一旦碰到像是「生命意義為何?」「為什麼我們早晨要起床?」這類的問題,政治都不能提供任何答案。

   長久以來,我只知道在物質世界,那個你可以觸摸,可以在店裏買到的世界之外,生命裏還有別的東西存在。

   我想,無論你住在哪裏,一般來說,每個人都很孤單。我經常目睹這種情況,因為我在國外工作,和許多國家的年輕人都有接觸:德國、瑞士、芬蘭和其他許多國家。我看到人們最大的困擾,以及使他們自欺最主要的原因——因為他們都不願意承認—— 就是孤寂。

  事實是,他們沒有可以談論重要話題的對象。事實是,因為現代生活愈來愈舒適,反而抹殺了許多過去對我們十分重要的事:交談、寫信,與另外一個人作真正的接觸。每件事都變得太過虛浮。我們不再寫信,改用電話代替。我們不再旅行,以前這本來是非常浪漫、極富冒險性的活動,現在卻淪落成到機場去買一張機票,飛到另一個看起來大同小異的機場去罷了。

   我還有一個愈來愈強烈的印象:雖然人們都寂寞,其弔詭卻是大部分的人都想發財,以便享受遠離他人、獨自一人的奢侈生活。他們想住在一個遠離人群的大房子裏,去那些大得沒有人會坐在他們旁邊、聽得到他們談話內容的餐廳用餐。同時,人們又極端怕孤寂。當我問:「你真正怕的是什麼?」我最常得到的答案是:「我怕一個人!」當然,也有人會回答他們怕死,可以大部分的人現在都會說:「我怕寂寞!我怕一個人!」可是每個人又都渴望獨立。

 

 

資料來源:

十誡 The Ten Commandments 作者:羅倫.華德

議題電影室

鯊魚的思想

國家電影資料庫 by 聞天祥

 

延伸閱讀:《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 遠流出版

藍色電影夢

 

 

也許沒有人跟我一樣選擇十誡作為電影語文學的期末作業,宗教 人性 道德問題的電影要一口氣看十部也令我吃不消,對於沒有資金與先進的電影技術,十誡是建立在此外的完美電影,期中考考的不好的我,選擇了十誡也許老師知道學校根本借不到這十部片子,才讓我能高分PASS,雖然時間來不及補上最後兩誡,不過我把整套DVD買下來了,當時結帳時店員還納悶的說怎都買一樣的,等她打包時才知道不同,還跑去勤美誠品才找到這單片包裝的十誡,若不是寒假逛書店都會留意影音區,不然不知道從何找起,因為奇士勞斯基值得,看著剛找到的資料就能知道,也許是看了奇士勞斯基的口述,談到第九誡,某次有個友人看完之後跟我說他很喜歡片子中喪禮中那個黑衣人的安排,我納悶說拍攝時並沒有這樣的一個人,他說他真的看到了,那是他最喜歡的部分,不久之後那那個友人意外身亡,之後我才想整個十誡好像缺了什麼,才有一個人穿插在九部電影中,除了第九誡 ,面對奇士勞斯基我才意識到我害怕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