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1 16:04:43何必生

巫師與女巫的國度─從香港看台灣的軟實力02

貳、台灣的文化優勢

我們經常談到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文化創意產業包含了兩個區塊:一般文化事業,與用文化創意來加值的愈來愈多的其他產業。現階段台灣在這個領域並沒有太多表現,但是未來卻可能有極大的潛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台灣相對的文化優勢。文化並不是只有藝文活動或視覺影像而已,它的本質其實是在生存的過程中對於「價值」的實踐、創造與反省。文化反映在生活上就是生活態度,以及對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想像力,這才是最吸引人、最難企及的地方。台灣與香港雖各有所長,毋需強分軒輊,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港台對比中了解台灣文化上的相對優勢:

一、文化深入生活   具人文社會雛型:
文化的概念較為抽象,一個比較有文化的社會,通常意指其文化較為普及、社會基礎較為深厚。香港有極為活躍的文化活動,藝文雜誌繁多,內容也生動活潑,但為何很多香港及外界人士人仍會覺得香港沒有文化或不重視文化?這就是文化社會基礎的問題。不同樣態的文化雖有近似的本質,但所衍生的文化活動卻往往有不同的屬性。有些文化活動因具階級穿透性,有助於弭平階級差異,從而擴大、厚積文化的社會基礎;有些文化活動則因僅為少數人所能享有,因而鞏固了階級差異。香港活躍的文化活動通常以舞台表演藝術為主,從表演場所、票價、氛圍、內容到型式都只能讓特定階級的觀眾消費,大部份市民既不關心也較無參與機會,家中學習鋼琴、小提琴的風氣更是如此。反之,台灣就有較多具階級穿透性的文化活動參與管道,例如普及的出版事業及閱讀風氣,使得窮學生與有錢人站在一樣的立足點,用也許都是新台幣200元的代價去享有書上的知識、觀點、樂趣與資源。

此外,高消費的文化活動也可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複製與傳佈來降低分享門檻,拉平社會階層差距,台灣的媒體、特別是平面媒體對文化活動的報導與關心,就遠比香港媒體更具此一功能。

相較之下,台灣的政府官員、意見領袖也更樂於倡導藝文、推崇文化,透過他們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給與社會良好示範。

二、活躍的文化圈   引領人文精神
台灣文化的社會基礎,我先前在香港城市大學演講「從誠品談起」時曾提出說明。我認為,誠品書店與其說是一個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不如說是非常珍貴的社會資產,它的成功反映了台灣文化雄厚的社會基礎。誠品書店的硬體十分吸引人,超出傳統書店的規格,因為它要創造出一種空間氛圍,把閱讀與文化跟美好生活的想像連結起來。台灣確有足夠的人口不再視閱讀為單純吸收知識的工具,而是美好生活的一環,這些人組成了一個相互吸引的同心圓消費族群:最核心是文化明星和意見領袖;再來是文化工作者、藝文專業的學生、彼此相互耳聞的圈內人;再來是認同他們的年輕學生、公教人員、白領階級等;再來是一般消費者。

這樣的現象會發生,因為台灣有個華人世界最活躍的文化圈。受到士大夫式知識分子理念的影響,台灣的文化圈範圍特別廣泛,不只是作家、藝文界人士、學者、專家、新聞界、媒體人,也包括社運界、醫界、政界人士與建築師等,他們常常是某些觀念的倡導者、某些價值的批判者或捍衛者,利用各式媒體、各式場合做為平台交流、討論、串連,對社會形成示範與影響力。他們的背景、專長、理念往往不同,卻都使用著共同語言,那就是某種帶著理想主義色彩的人文關懷、人文精神。
一個社會是否有文化就是還要審視其有無人文精神。這是相當關鍵卻鮮少人注意的文化指標。文化活動最重要的顯現在於價值的判斷、實現、表現與探索,也就是所謂價值觀;在一個有文化的社會,人們常常可以為了某種更高的價值及生活態度,去放棄或降低權力、利益與財富等更接近本能的價值。當一個社會有許多人會為了生活態度、美好價值、生態環保、個性發展、追求自我,而寧可少賺些錢,或對個人利益、對權力說不,這就是個人文的、有文化的社會,台灣在這方面展現了相當的成熟度。

三、傳統不間斷   現代不設限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我個人就因為文學創作而接觸到所謂文壇及文化圈,當個人的經驗逐漸遠去而融為歷史,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豁然開朗了:20世紀下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社會是全世界唯一以中華文化為主體來進行文化改造與發展的社會(這使她一度成為中華文化的「麥加」,迄今還影響著許多海外華人):在上世紀的後半段,香港仍是英屬殖民地,中國大陸還受困於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其他活躍的華人社會如新加坡,亦由於族群政治考量而崇英抑華,關閉了南洋大學。只有台灣,姑不論是何種政治考量,卻全力在推行中華文化復興,使台灣比其它華人社會多了許多寬裕的時間來發展、改良中華文化。
台灣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繼承了尊重文化、視文化活動為「本自為善」的傳統,它所產生的優勢可以從各行各業都能豐富、優雅地使用中文來驗證。打開香港報紙,看看它的標題、用詞、用語都較為乾澀、淺顯,賽馬新聞中,馬匹取名總是大富大貴、大吉大利的字眼,街頭上餐廳名字也都掛著富豪、富貴等字號。台灣有些地方也許一樣,但是較具規模的,不管是房地建案或餐廳、商店,常有極具創意而優雅的文字映入眼簾,擴大比較兩岸三地的生活用語、精緻文化或流行歌曲的內容,更會發現台灣的文化底蘊,是遠優於其他華人社會的。
 
香港雖有以廣東族群為主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也仍根深蒂固地存在民眾的情感中,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英國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統治下,中華文化漸漸被迫與英語文化進行分工:家庭生活等私領域還是由傳統中國觀念主導,但在上層建築的活動和面對國際化、現代世界及城市、產業管理等方面時,迄今仍由英文思考者代辦。因此香港的中華文化有時更加傳統、保守、原汁原味,但也較沒有機會進步,社會位階也較低(現在有改善了,但是比較一下當地的英文書店與中文書店的品質便可感受這種差距)。台灣的中華文化雖曾定於一尊,但始終面對著國際化、現代化、民主化、科學化,在地化等問題與挑戰,必須隨時有效地加以吸收、修改、轉化與調整,所以包容了現代文化、先進思想、民主精神、本土情感、記憶與經驗。(台灣活躍、著名的宗教活動也一樣)她已經是一種被迫進化,不同於當初推動者記憶中的中華文化。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