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3 14:43:40J

我不要老公當小丑

是一對長輩夫妻。
爸的高中同學,相交超過30年。

男的是一個寶里寶氣的人。
禿頭,戴著過大的金邊眼鏡,鏡架永遠懸在鼻尖上;鼻孔之外,總是露出兩根過長的鼻毛。
學識豐富,講話很無厘頭,每次看到,都要追著考我國學常識、歷史典故。

最近他以手風琴的技藝考上了街頭藝人的執照。
他在同學們的聚會中,特地帶來了手風琴,準備小試身手,自娛娛人一番。
大家替他高興,恭喜他在工作之餘,找到了生命中的活水源頭。

他的妻學音樂出身,是一位認真自持的教育工作者。
從出現在聚會場合伊始,便不發一語。
直到他在眾人的恭賀起哄中,開心的拿出手風琴時。
她突然拎起包包說要離開。
爸追出去,勸她留下。
這時,她突然歇斯底里的大喊:我不要我的老公當小丑!



聽到這件事,我立刻想起了某個畫面。
在遙遠的西班牙巴塞隆納,地鐵站的出口,一群愉悅自得的街頭表演者。

耳邊所流瀉的音符,輕盈而充滿律動的美感。
更令人震懾的,是他們臉上自信而喜悅的表情。

音樂是快樂的,而我卻感動的流淚。(註)

我感嘆著,在東方,學音樂的人通常是如此的自命不凡,在街頭表演,必定被視為一種沉淪,因為生活過不下去,不得不的選擇。
演奏的樂曲,必然帶著一絲哀怨悲情,一種懷才不遇的無奈心情。

豈能如此自在安適?


這對長輩夫妻,就是最好的印證。




妹妹去參加表演藝術的研習。參加人員的背景有音樂和美術兩大類。
她去了幾次,不太理解的和我討論著,何以在發想創作的肢體課程中,令人眼睛一亮的突發奇想,都來自於學美術者。至於音樂人,雖然看得出來很想來個什麼特別的,但最後的表現總是平凡無奇。

道理很簡單。差別來自於從小的訓練過程。

音樂的學習要求模倣要求精準,必須不斷的反覆練習直到完全無誤為止。
情感的投入也重要,但那是技巧純熟之後的事了。

而美術的養成除去素描之外,其餘的展現,都要以創意為基礎。
要有獨特的構想、天馬行空的點子。

不同的訓練結果,自然造就了迥異的思考方式。


不對!
你說,還是有很多非常有創意的音樂人,創作出另類流行。

是的!
但在「正統」音樂人眼中,這些以創作為職志的音樂人,是離經叛道、是半路出家、是不學無術、是雕蟲小技、是嘩眾取寵、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音樂從來不鼓勵創作。

音樂從來就是精英的、優雅的、高高在上的。




註: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jwen/3/4171163/20031017175100/

圖說:取自http://www.colourbuilder.com/index.cfm?31885&pageid=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