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基維利之政治思想(二)
當代研究馬基維利之著名學者如: J.G. Pocock, Quentin Skinner, Allen Gilbert等都認為馬基維利思想背後有一種「終極價值觀」(value),這種價值或者是共同之善,或者是自由、安全、穩定等,促使馬基維利提出種種解決之道,畢竟「思想」之目的是為了使人類過更美好的生活。
然而本文所要強調的是,這種目的論之解釋,其典範(paradigm)來自希臘時期之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哲學觀,而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觀點。希臘人認為人的行為是「價值」取向而非「動機」取向,人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完成所存在之「價值」。事物的價值係由目的來決定,能達成者為善,否則就是惡。然而價值雖是好的,動機卻不一定是好的。歐洲中古時期堪稱思想的黑暗時代,基督教神學雖主導整個歐洲,但並未中斷希臘思想家價值取向之哲學觀,而是進一步主張價值之定義係由神的意志來決定,而認知神意之方法是沉思而非科學。
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的觀點卻與之迥異。一般史學家均同意文藝復興時期有「重生」與「新生」兩種特色。就「重生」而言,人是宇宙的中心,「再生」的體現則端視人在世俗上的表現,這種表現既非依附神意,也不完全靠科學去攫取宇宙的本質,而是靠人的行動來完成。像這種缺乏外在固定認同對象之觀點其影響有好有壞。在好的方面:人類第一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不必受任何框架之束縛。在壞的方面,這種從行動而非從價值來建立自我認同的基礎一開始並無固定方向,行動之目的非為成全價值,價值必須在行動之後才能詮釋及建構;行動力來自動機,一種想要瞭解及展現內在之我的動機。從這個角度來看是「我行故我在」(You are what you do),而非「我思故我在」。
在這種氛圍下,辯證法思考模式有了成長茁壯之空間。辯證法在西方哲學思想中屬於一種較罕見的思考方式,但它的影響力卻非常大。就動機來說,辯證思想家並不認為世界多變的現象是真實的,他們要探究的是人們從現象中所引申之推論。例如168這個數字是一種客觀的存有,然而它在代表身高、體重或樂透中獎號碼時,所代表的意義便不相同,端視外界從哪一種角度去看。就程序而言,辯證法著重將現象分為正(已出現或確定者),反(將出現或不確定者),合(正反衝突的結果)。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在衝突的過程中找出變化背後之終極動能與意義,也因此他們很少墨守成規,也不認為有放諸四海皆準之價值觀。(A.F. Harrison & R.M. Bramson)
馬基維利的思想看似雜亂無章,缺乏系統,實則他有一個重要動機,亦即在揚棄神國幻想之後,真實的世界是變化無常的,人一方面有創造的潛力,一方面又感受到環境無法完全配合人類意志之無奈。因此人所能建構之最佳狀態就是維持自強不息的動力,倘若人人皆如此,在短線而言是彼此勢均力敵,不卑不亢,長期而言可促進競爭與進步,亦能帶動歷史之進步。他的共和國理想就是這種辯證史觀之呈現。
上一篇:論馬基維利之政治思想(一)
下一篇:論馬基維利之政治思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