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2 17:00:00Julin

[自然科普]《遺棄之島》。大自然的療癒與生命之路 - 凱兒.弗林 / 商周

不記得是何時,曾在某有線電視頻道,見到造訪現今車諾比的報導影片,儘管當時沒能觀看完整的內容,但無論是記者與核災封鎖禁區內、那些極少數所謂非正式居民的訪談,還是那並非了無生機的森林,以及輻射劑量計警報聲大作,一行人火速撤離的畫面,都在腦海中盤旋不去,正當扼腕或許沒機會再深入了解時,透過《遺棄之島》的簡介,居然見到了那似曾相識的場景描述。

書甫入手,無法耐著性子依次閱讀,直接翻閱第一部的核災之冬,踏入的公寓內盡是滑落到地板的壁紙,缺少了玻璃的窗戶,雖然該處不見人的蹤跡,可那些從抽屜、書架到角落,不經意被發現的鳥巢與蕨類植物,卻展現出蓬勃生氣,所謂的禁區,似乎不再是一片死寂,除了野生動植物族群數量明顯增加,更有上千人其實早在核災爆發後一年,就悄悄返回居住,儘管該區仍處於輻射高汙染風險中。

接下來跳躍式地飛到坦尚尼亞˙阿曼尼,像澳洲又有著中國影子的廢棄植物園,成了外來種發展的大本營,人們習慣用歸化和入侵,來區分對待外來種的態度與方式,因為對本土動植物產生極大威脅,所以強勢的入侵外來種,必須被積極加以移除,然而追溯其來源,人類卻往往脫不了干係,無論是從動植物園逸出,或者曾被眷養、種植在人類居所,後因故被丟棄在外,都是伴隨人類的引進或其他活動而來。

在讀過自己較熟悉的部分後,回過頭從序言讀起,文中提到須踩著受困而亡的動物屍體進入建築,這樣的情況其實在臺灣也存在著,不乏有野生動物跌落排水溝、集水井、進水池等,因無法脫困釀成死傷的報導,有些看似便民的工程設施或政策,諸如水泥化的河堤、水槽化的河床,長久以來的河川整治,對野生動植物來說,卻是相當地不友善,非但成為其致命的死亡陷阱,甚至將其逼上滅絕之路。

這麼說來,《遺棄之島》的立意是在強烈譴責人類的行為?倒也不盡然,至少在論及廢石堆在時間推移下形成的五姊妹山時,著墨更多的是,在那些人類放棄使用、減少或停止活動的荒廢土地上,大自然展現出什麼樣的力量,作者將其在十二處地點深入的觀察見聞,轉換成樸實生動的文字,不用長篇大論,讓讀者彷若身歷其境的同時,還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始至終蘊藏在大自然裡,不屈不撓的堅強生命力。

序言裡有句話:「與移除汙染或地雷區造成的危害相比,人跡的消失對自然環境更有助益」,人類為了存活,一直以來與其他生物存在競爭關係,工業革命提升了人類的能力,卻也大舉加快了人類消耗大自然有限資源的速度,既然干預在所難免,那麼,人類是否能以更友善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來對待共同存活於地球的其他生物,給予大自然更多喘息的機會,讓彼此不僅僅是共存更能共榮,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跟著作者的步伐,進行一番又一番的深入探索後,我們了解到,生態議題不會是哪個廢墟或荒原所獨有,更不會只是少數幾個國家的課題外,透過作者的眼睛,我們還發現了那些本該是與世隔絕的地點,其實並非如想像般那樣遺世獨立,因為,即便是曾飽受輻射汙染,一度寸草不生,遭人遺棄的荒蕪之地,大自然仍在悄然地進行自我療癒,看似緩慢卻不曾停止,一如字裡行間揭露的,充滿著令人驚豔的韌性與希望。

 

【作品簡介】

世上罕見的野生牛隻,漫步於蘇格蘭最北端的無人島嶼。在遭到核輻射污染的車諾比土地上,已消失數個世代的野生動物再次現蹤。朝鮮半鳥上狹窄的非軍事區中的一座繁茂森林裡,支持著地球上一度滅絕或瀕危的萬千物種……

優秀自然作家暨調查記者凱兒.弗林帶領讀者進入地球上最為荒涼駭人之地,那些因戰爭、天災、疾病或經濟衰退而遭到人類棄絕的處所。她發現自己足跡所及之處每每是一座生命蓬勃的「島嶼」:比起科學家所能做出的最樂觀預測,大自然總是更快且更全面地在這些「空蕪之地」中復甦。

《遺棄之島》帶領讀者走過這些輝煌的生態系統,大自然在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環境之中重拾力量與希望。儘管書中屢屢提及環境所遭受的剝削與氣候變遷等現實,大自然卻仍一再向我們揭示:即便是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地點,也能透過生態進程恢復原狀,重拾昔日光采。


【作者介紹】

凱兒.弗林 Cal Flyn
作家、調查記者,以及來自蘇格蘭高地的麥克道威爾(MacDowell)駐村藝術家計畫成員。為《週日泰晤士報》及《電訊報》記者,並為《葛蘭塔》《衛報》《泰晤士報》《觀察者報》及其他出版品撰稿。首作Thicker Than Water為《泰晤士報》2016年最佳書籍之一。

◎作者/凱兒.弗林
    (Cal Flyn)
  譯者/ 林佩蓉
◎頁數352頁
◎裝訂/平裝
◎ISBN/9786263186293
◎出版日/2023.05.11
◎出版社/商周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原文書名/
 Islands of Abandonment: Nature Rebounding in the Post-Human Land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