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23:00:00Julin
[先讀為快]《鋅皮娃娃兵:聆聽戰爭中死亡的聲音》。無盡的折磨 -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 貓頭鷹
原以為這已經不是自己第一次拜讀作者的作品,再加上也透過簡介,稍微了解這本書的背景,閱讀起來或許能順利些,然而,才讀完前言,那隱含在字裡行間的斑斑血淚,仍毫不留情重擊了自己的心臟,作者寫作這本書所欲揭櫫的、關於一九七九年蘇聯進軍阿富汗、前後持續了九年多的戰爭的面貌,也就從一位母親講述其子殺人這件事展開……
儘管時代背景從二戰移轉到阿富汗戰爭,儘管引發戰爭的原因大不相同,可是從《鋅皮娃娃兵》一書中,我們仍舊能夠察覺到,戰爭的本質並沒有因此產生讓人感到欣喜的變化,此外,由於書裡的陳述者,擴及到等待這些參戰士兵、軍官、政治領導員歸來的母親與妻子等人,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戰爭所造成的傷害非但不曾減少,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如先前分享過的幾部作品,全書的主要內容幾乎沒有作者自身的敘述,也因此講述者和讀者間,幾乎沒有距離,彷彿戰爭參與者(或者可以說受到影響者)就在讀者面前講述一般,使得讀者對於他/她們切身的感受及情緒、內心的思維及想法,都能有更深入的體會,當然於此同時,虐心指數也大大提升。
當自己閱讀這本書時,始終有些感覺揮之不去,那些被騙上戰場的,已經夠悲慘了,但更讓人心寒的是政府與蘇聯本國人民的態度,當倖存的參戰者(即使是自願的)好不容易回到所謂的祖國,沒特別禮遇也就算了,還被百般刁難,甚至被貼上「阿富汗人」這樣的有色標籤,他/她們想都沒想過,和一般人相同的生活,竟成了一種奢侈。
為了活著回來、為了復仇,雙手或多或少都沾染過鮮血,又有誰想得到,到頭來這卻成了戀人、家人求去的理由,從戰場上回來後,不僅沒有所謂的榮譽,反而賺到孤單,失去了信念、生活變得茫然,即使“外表無損,但內心裡的損傷卻看不見”,過去被沒收了,等同於存在也被通通抹滅,那麼究竟活著還有何意義?
儘管時代背景從二戰移轉到阿富汗戰爭,儘管引發戰爭的原因大不相同,可是從《鋅皮娃娃兵》一書中,我們仍舊能夠察覺到,戰爭的本質並沒有因此產生讓人感到欣喜的變化,此外,由於書裡的陳述者,擴及到等待這些參戰士兵、軍官、政治領導員歸來的母親與妻子等人,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戰爭所造成的傷害非但不曾減少,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如先前分享過的幾部作品,全書的主要內容幾乎沒有作者自身的敘述,也因此講述者和讀者間,幾乎沒有距離,彷彿戰爭參與者(或者可以說受到影響者)就在讀者面前講述一般,使得讀者對於他/她們切身的感受及情緒、內心的思維及想法,都能有更深入的體會,當然於此同時,虐心指數也大大提升。
當自己閱讀這本書時,始終有些感覺揮之不去,那些被騙上戰場的,已經夠悲慘了,但更讓人心寒的是政府與蘇聯本國人民的態度,當倖存的參戰者(即使是自願的)好不容易回到所謂的祖國,沒特別禮遇也就算了,還被百般刁難,甚至被貼上「阿富汗人」這樣的有色標籤,他/她們想都沒想過,和一般人相同的生活,竟成了一種奢侈。
為了活著回來、為了復仇,雙手或多或少都沾染過鮮血,又有誰想得到,到頭來這卻成了戀人、家人求去的理由,從戰場上回來後,不僅沒有所謂的榮譽,反而賺到孤單,失去了信念、生活變得茫然,即使“外表無損,但內心裡的損傷卻看不見”,過去被沒收了,等同於存在也被通通抹滅,那麼究竟活著還有何意義?
戰爭留下的陰影,折磨著那些曾參與戰事或因戰事而失去親人的人,在戰場上受了傷,想起了戒指,看了看自己的左手,才發現已經沒有了指頭;躺在病床上,想霍地從床上跳下來,到走廊上去吸抽根菸時,才想起自己沒有腿;再也無法親吻女兒,再也無法擁抱兒子,孩子等不到父親陪伴他一起長大。
【作品簡介】
亞歷塞維奇童年生活的村莊中沒有任何成年男性,只有女人和孩童,因為男人都在戰場上犧牲了。從那時起,她就習慣傾聽,傾聽那些婦女述說的故事,傾聽關於死亡的聲音,她將這些故事轉化成文字。因為她相信如果沒有人記錄,很快就會被忘記,而這世界上需要有人為人類的情感歷史留下紀錄,需要有人為他們發聲。本書她即時記錄了一場被認為不該發生的戰爭,並在戰爭結束後兩年內立即出版,為的就是不讓世人遺忘。
二戰之後,不過三十年,蘇聯在1979年投入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當時無數年輕人受鼓舞、被欺騙投入戰場,最終落得「鋅皮裹屍」的下場。母親只能看著裝在鋅皮棺材中的孩子,無法相信她生命中的「小太陽」就此消逝。
【作者簡介】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延伸閱讀
有的人鎮日噩夢,有的人則是罹患了憂鬱症,更有的人覺得自己只剩下一個軀殼、骨子裡早已換了另一個人;卻也有的人只在夢裡,才得以有兩條腿可奔跑、雙眼才看得見,“從那邊運回來的棺材比錄音機多,可惜這事被人們忘記了”,然而對本書的敘事者來說,那些烙印在心裡的記憶所帶來的折磨,非但未曾停歇、更是永難磨滅。
“回憶,就像把手伸進火裡。只要提個醒,暗示一下就夠了”,但事實上是人類這種生物,太明白漠不關己和遺忘是怎麼一回事了,難道作者筆下《我還是想你,媽媽》、《戰爭沒有女人的臉》裡,關於二次大戰的字字句句還不夠血淋淋、還不夠令人痛徹心扉嗎?究竟要流多少淚水、體驗多少次教訓,才不會在事過境遷後就忘得一乾二淨?
透過戰事參與者(包含因戰事而失去親人的人)的敘述,《鋅皮娃娃兵》帶領讀者窺見的,不單單只是戰爭的另一個面貌,我們還看到了戰事是如何扭曲一個人的人性並摧殘其靈魂,它讓人沒有時間去害怕,遲緩了同情的感覺,哪怕只有一絲絲憐憫,也得消磨殆盡;而戰後的一切,更清楚地呈現出過河拆橋、兔死狗烹的道理。
在戰場上,有很多所謂不得不從事的行為,無論是否心甘情願付出,只要背後有個努力的目標,即使犧牲了健全的肢體,總是能找到理由安撫自己的心,但當發現自己狠下心違背本意去做了這些行為,甚至缺了條胳臂、少了條腿所換到的,卻是背叛、拋棄、不諒解和抹煞時,心理層面的震撼與傷害,恐怕是作者更欲讀者去深入了解的。
就某方面來說,《鋅皮娃娃兵》無疑是沉重的,可是,卻也赤裸裸地揭露出戰爭毫無人性、充滿殺戮的本質,一場戰事下來造成的傷痛,往往用上一輩子也不見得能撫平,產生的影響,恐怕也不會因為走進棺材而消失,那麼為何人類還要頻頻挑起戰事、製造更多的人間悲劇?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都需要我們再好好思索。
【作品簡介】
那些母親,在墓地裡講述自己孩子的故事,彷彿他們還活著,而不是被鋅皮棺材送回的屍體.......
「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從那場沒有人需要的戰爭活下來,將來會怎樣。請不要提到我的名字。我什麼也不怕,但我不願意被留在這段歷史裡。」
她的文字為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發聲
亞歷塞維奇童年生活的村莊中沒有任何成年男性,只有女人和孩童,因為男人都在戰場上犧牲了。從那時起,她就習慣傾聽,傾聽那些婦女述說的故事,傾聽關於死亡的聲音,她將這些故事轉化成文字。因為她相信如果沒有人記錄,很快就會被忘記,而這世界上需要有人為人類的情感歷史留下紀錄,需要有人為他們發聲。本書她即時記錄了一場被認為不該發生的戰爭,並在戰爭結束後兩年內立即出版,為的就是不讓世人遺忘。
為何人類永遠無法自戰爭脫身?
二戰之後,不過三十年,蘇聯在1979年投入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當時無數年輕人受鼓舞、被欺騙投入戰場,最終落得「鋅皮裹屍」的下場。母親只能看著裝在鋅皮棺材中的孩子,無法相信她生命中的「小太陽」就此消逝。
這些年紀不到二十歲的大兵,即便自戰場上生還,也幾乎無法過正常人的生活,他們習慣用槍桿子解決問題,不順己意,那就把人一槍斃掉。戰場生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改變他們心性,他們卻只能延續來自戰場的恐懼……
當戰爭的正義被質疑,沉痛的母親無法相信被稱為「英雄的兒子」竟然是在前線殺人如麻的劊子手。為國家、為革命獻身戰場,為何如今得引來指責,不過是履行人民的義務罷了,不是嗎?但那屠殺村莊的罪惡感,卻不斷滋生。軍人身份讓這些退役大兵遭受鄙視,招來臭名?長達十年的戰爭,誰是應該負責的人?
█收錄原書出版後的法律訴訟與各方言論
原書出版後三年,作者遭到控告,一些人站出來指責她的書歪曲事實。針對這些控訴,當時有人認為是再次興起的共產勢力操縱人心的結果。本書書末收錄這些法庭紀錄和當時報章雜誌中各種不同的立場言論,有指責有支持,集合當時各種的聲音。
本書中,不僅是看到戰爭中不同的面向,更讓人看見當時人如何面對戰爭責任、怎麼面對記憶傷痛,是逃避或是勇於承認,他們的選擇依據利益、名聲、自我欺騙或是……
【作者簡介】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1948年生,記者出身。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因此她2000年離開家鄉,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家。
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此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透過拼貼許多聲音,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從1917年到今天。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出的問題,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除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與1999年赫爾得獎,其作品獲獎無數,《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獲得2011波蘭安格魯斯中歐文學獎、2011波蘭理查德‧卡布辛斯基獎報導文學類。《車諾比的悲鳴》獲得2005全美書評人協會獎、1996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獎。《二手時間:最後的蘇維埃》獲得2013法國文學界四大獎──法國梅迪奇獎散文類、2013德國藝文界最高榮譽──德國書商和平獎。
相關著作-《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因此她2000年離開家鄉,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家。
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此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透過拼貼許多聲音,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從1917年到今天。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出的問題,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除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與1999年赫爾得獎,其作品獲獎無數,《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獲得2011波蘭安格魯斯中歐文學獎、2011波蘭理查德‧卡布辛斯基獎報導文學類。《車諾比的悲鳴》獲得2005全美書評人協會獎、1996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獎。《二手時間:最後的蘇維埃》獲得2013法國文學界四大獎──法國梅迪奇獎散文類、2013德國藝文界最高榮譽──德國書商和平獎。
相關著作-《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Svetlána Alexándrovna Alexiévich 譯者/高莽,陳翠娥,魏岑芳,陳志豪 ◎頁數/416頁 ◎裝訂/平裝 ◎ISBN/9789862623152 ◎出版日/2016.12.6 ◎出版社/貓頭鷹 ◎叢書系列/作家與作品 ◎原文書名/ Цинковые мальчики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