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1 20:43:55烈火紅焰

【不能吃肉了?】、【別吃掉地球的未來!】


【不能吃肉了?】
  2018-10-23 11:40:03 源:前瞻

人口暴增之下農業模式2050年超出地球承載極

2010年全球人口已69,到2050將達85-100。人口暴增必然食需求大幅增加,給對地球造成的巨大的生態環力。斯普林曼(Springmann)等人在《自然》雜誌表文章,預測2050年全球食系可能承受的力,了降低產糧對環境影的效果。

食安全期以一直是人的挑,也是一個緊迫的全球問題。事上,和這個領域相的大多問題,都可持續發展目標離,其中包括消除饑餓、消除困和應對氣化。實現可持的全球食系統顯然需要在社經濟境方面取得展。

斯普林曼等人建立了一模型,按照各預計人口、收入水食偏好化,估至2050年全球對農產品的需求。模型出的示,2050年全球收入2010年的3-4倍。由於作者表示,他來糧食消預測,建立在糧食需求與收入或人口變化之間的統計聯繫基礎上的,因此,預測結果顯示,到2050年,營養不良的問題將會減少,全球將更多地消費以家畜為基礎的產品,人均主食的攝入量將相當穩定。

作者評估了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全球糧食生產對環境的影響。他們主要關注5種環境壓力: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土地使用變化可能帶來的相關後果(如碳排放或生物多樣性損失);灌溉農作物對水資源的壓力;氮或磷肥的使用。將化肥納入環境壓力考量是很重要的,因為製造和使用化肥不僅會帶來溫室氣體排放,還可能會污染土壤或水生生態系統。

斯普林曼等人將2050年預計的環境影響,與業界公認代表人類活動安全極限的標準相比較。例如,按照業界共識,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極限為保持全球氣溫不高於前工業化時代超過2°C。而在此前,聯合國在2015《巴黎協定》中約定了1.5°C的嚴格標準。作者利用模型,詳細論證了氣候變暖限制在1.5°C而不是2°C的水準,將會減少與氣候、生計、食品安全和供水方面的風險。

與此同時,根據目前的糧食產量和農業實踐,斯普林曼和他的同事估計,在2010年至2050年之間,糧食系統對環境的影響可能會增加50%92%,並達到超過全球穩定的建議上限的水準。

在之後的部分,研究人員繼續評估了理論上的干預措施效果。這些措施涉及從3個大方面管理糧食需求和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1類干預手段涉及改進農業技術和資源管理,比如是在特定的水和養分投入下,推廣提高單產的措施;2類是飲食控制,比如以各種手段促使個人限制肉類消費,轉而食用植物性食品。與以植物為基礎的食品相比,肉類生產通常需要一種更密集、更有害環境的生產方式。此外,限制肉類和糖類的攝入以及食用水果和蔬菜,也更加符合健康標準。作者考慮的第3類手段是減少產業鏈上的浪費。據估計,多達三分之一的食品要麼無法進入市場,要麼在貨架上擺放至丟棄,減少這種浪費將在不增加糧食生產的情況下增加供應。

相关图片

斯普林曼團隊得出的結論是,人類必須在所有3類手段中都採取一系列干預措施,才能確保到2050年,全球糧食系統不會拖垮地球。他們發現,除非全球肉類消費減少,否則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是無法承受的。他們還報告說,通過改進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使農業產量更接近於在生態上可能達到的最高產量效率,可以最好地抵消擴大耕地和用水的影響。此外,分析表明,要想減少化肥的使用,就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改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減少糧食需求。

另外要考慮到,為了簡化模型,斯普林曼團隊實際上忽視了一些關鍵因素。例如,他們在對未來農業生產的預測中沒有考慮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本應該成為未來分析的重點。此外,作者的分析沒有考慮到草原地區,儘管它們是耕地面積的2倍多。此外,斯普林曼及其同事的研究僅分析了以農田為基礎的糧食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它沒有評估如何平衡能源、交通或工業等行業的影響。

儘管如此,分析對於糧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討論是有價值的。此外,任何擬議的干預措施都不應使用一刀切的辦法來執行。相反,任何監管框架和激勵措施都必須適應特定地區的需要,比如教育、醫療服務獲取、土地使用法規或水資源分配等方面的投資。

另外,在科學以外的領域,該團隊也沒有解決——或者無法解決發展彈性農業系統所需要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包括如何分配獲得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權利,以及為這些權利的長期保障,這是激勵農民投資的必要條件。另外,運輸、金融和通訊基礎設施的改善也可以幫助農民,使他們能夠獲得先進技術,將生產風險降到最低,並將生產目標對準當地或國際市場。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提出,到2050年,環境可持續性和糧食安全可以並行不悖,但需要大量投資來改變全球糧食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政治和公共承諾對於確保增加發展國際農業的預算至關重要。


【別吃掉地球的未來!】撰文/佛里 ( Jonathan A. Foley )翻譯/林慧珍

同時實踐五個步驟,就能在2050年讓全球糧食產量倍增,又能減少環境破壞。

重點提要
■人類必須同時解決三個問題:終結饑荒、在2050年之前使糧食產量倍增,同時大幅減少農業對環境的傷害。
■若能同時進行以下五項方案,便能實現目標:停止為了農業而砍伐熱帶森林、使生產量最低的農地提高產量、提高全球水資源及肥料的利用效率、降低肉品消費,以及減少食物在生產及銷售過程中的浪費。
■以食物提供的營養價值、糧食安全以及社會與環境成本,做為糧食認證系統的依據,如此大眾選購的產品,將有助於推動更永續的農業模式。

目前約有10億人處於長期飢餓狀態,但事實上,全球農民生產的糧食足以養活全人類,只是未能適當分配。然而,就算適當分配了,許多人也因為糧價不斷上漲而無法負擔。

但另一個挑戰亦逐漸逼近。

到了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20~30億人,根據幾項研究指出,這可能使糧食需求增加一倍。此外,由於高收入的人口將會更多,這表示他們也會吃得更多,尤其是肉類,因此糧食需求也將跟著增加。另外,種植生質燃料作物的耕地增加,農地需求也會跟著增加。因此,即便我們解決了目前貧窮及糧食取得的艱鉅任務,我們還是得生產兩倍的糧食,以保證供應全球所需。

然而,問題還不只這些。

人類砍伐熱帶森林,在貧瘠的土地上耕作,並在脆弱的地形與水域中進行密集的商業耕種,使得農業成為地球最嚴重的環境威脅。農業已經佔用了大部份陸地面積,且正在摧毀生物的棲地、用盡乾淨的淡水、污染河流及海洋,且農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範圍幾乎比其他人類活動的範圍更廣。為了確保地球環境長期的健康,我們必須大幅降低農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全球的糧食系統正面臨著三項不可思議且相互關聯的挑戰:它必須確保現在活著的70億人口都有足夠的糧食;必須在40年內使糧食產量倍增;在達成上述兩項目標後,必須同時真正做到環境的永續。

糧食增產阻礙重重

乍聽之下,要養活更多人,方法似乎很明確:只要擴增農地並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量,就能收成更多糧食。不幸的是,這兩項策略在全世界都面臨極大的障礙。

姑且不論南極與格陵蘭,地球表面上的土地大約有38%已經開發為耕地。目前人類在土地上進行最多的是農業活動,其他用途皆遠不及此。這38%的農地幾乎佔去了地球所有最棒的土地,剩下的大部份是沙漠、高山、苔原、冰、城市、公園以及其他不適合耕種的地區。少數僅有的未開發之地則主要在熱帶森林與莽原,對於地球生態的穩定性,特別是碳的儲存及生物多樣性來說,非常重要。把農地擴張到這些處女地並不明智,但是過去20年間,全球每年大約開墾了500~1000萬公頃的農田,且大部份都在熱帶地區。儘管如此,地球耕地面積的淨增加只有3%,因為城鄉發展及其他外力造成了耕地流失,特別是在溫帶地區。

增加作物產量聽起來也很誘人,然而,我們的研究小組發現,過去20年來全球平均作物產量增加了約20%,遠低於一般的預期。這是一項很顯著的進步,但成長速率仍遠不足以讓糧食產量在2050年時增加一倍。儘管有些作物的產量明顯提升,但有些還是成長不多,甚至下降。

如果我們種植的食物都是供人類食用,要養活更多人就沒那麼困難。但全世界農作物中,供人食用的只有60%,主要是穀物,其次是豆類(豆實和豆莢)、油料作物、蔬菜及水果等。另外35%是用做動物飼料,剩下5%則用於生質燃料及其他工業製品。這裡最重要的課題是肉類,即使採用最有效率的肉品及乳品產製系統,把作物拿來餵養牲畜,仍然會降低全球的糧食供應。以吃穀物的牛為例,通常每30公斤穀物只能生產1公斤可供食用的牛肉(不含骨頭重量),相較而言,雞肉及豬肉的生產效率較高,而吃牧草的牛則是把非糧食物質轉換成蛋白質。但無論如何,以穀物來生產肉類的方式,對全球的食品供應來說都是一種流失。

另一個阻礙糧食增產的原因,是大規模的環境破壞,光是人類對能源的利用方式,就對氣候變化及海洋酸化產生深遠的影響,與農業對環境的衝擊不相上下。我的研究團隊估計,70%的史前草原、50%的莽原、45%的溫帶落葉林,以及25%的熱帶森林,都已經因農業活動而遭清除或徹底改變。自上個冰河時期以來,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沒有比農業更嚴重的了。農業的實質足跡將近是全世界建築體及鋪面道路的60倍。

“地球未來的農業”的图片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