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5 17:24:33小君

銀飾歷史

人類使用銀的歷史可以追朔到西元前三千年,在西南亞一代的兩河流域文明裏便發現了有銀制的器皿。十五、六世紀歐洲人發現了新大陸,英國人自北美運回了大量的貴金屬,加上英國本身在制銀的技術上大為改進,因此英國此時期成為銀器品的重鎮,而同一時期的西班牙由於本國的即生產白銀加上在南美殖民地如墨西哥、玻利維亞和秘魯都有龐大的銀沙礦,這也使得西班牙佔有銀器市場的重要一席之地。到了二十世紀,義大利脫穎而出反而成為了世界銀製品製造業的領導者,九零年代義大利每年平均加工約上千噸的白銀,而其中約有百分之六十是用於出口。


天然的銀礦通常呈礦塊和晶粒的塊狀,但也可能呈生硬的樹枝狀集合體。剛剛出土或者新近拋光的銀特別明亮,閃耀著銀白色的金屬光澤;但曝露在空氣中,很快會產生一層黑色的氧化物,使其表面失去光澤.除此之外,本身硬度不高,無法以純質形式製作珠寶,而常與其他金屬合鑄,或在表面覆以黃金。自古希臘時代起就一直被人們使用的洋銀,即金與銀的合金,只含20-25%的銀。標準純銀含92.5%,或更高比例的純銀(通常有些銅)。這兩種合金都被用作界定銀含量的標準。


大部分銀是開採鉛礦的副產品,它還經常與銅伴生。世界上銀的主要開採地在南美、美國、澳洲和前蘇聯。最大的單產銀國家屬墨西哥,大約自1500年起就一直開採至今。產狀為纏繞金屬絲狀的上品天然銀則產于挪威的康斯堡。


在英語裏稱銀為Silver為「白色光輝」之意,語源自Silubr。 另外,銀的元素記號Ag裏印歐語的arg所衍生出來,並自拉丁語的argentum所取出來的。拉丁語所衍生出來的法語及義大利語各稱之為argent及arg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