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6 23:04:47juggler

李敖─撿拾五四的老人/祥

在過去的道路上老人撿拾了一包包的五四,有些他聞了聞,覺得有些發酸,但擺在如今這樣一個腐臭的屋子裡,倒也顯得別具風味,於是一些不知是聞臭還是聞香的人,都來到這裡,聽聽拾荒老人該有的故事。

【五四遺緒、封建餘毒】
我並不討厭李敖,在大多時候我甚至衷心的期待他痛批那些封建餘孽。然而看到他在大陸的演講,還是不免有些遺憾。

說起來這些遺憾都是與五四有關,一些莫名的因素,使自小的我們對五四總有神聖的想像。當然這些想像絕不清晰,啟蒙、愛國、社會主義這些今日研究的重心,在我們的腦中都還是混亂的存在,甚至於從不存在。

而囂張的李敖,在某一段時間,投合了我們心中模糊的感動。他以一種絕不含糊、言必有據的實證態度、淵綜博通舊學素養、加上對抗權威的自由精神,滿足了我們對實證主義、傳統文化與自由主義粗淺的想像。

這個形象雖然隨著自我知識思考之提高而漸漸的清晰,李敖臉上的斑點與思考的粗糙也顯露無疑,但是他依然有種牽動人心的力量。其原因在於現實社會中仍充滿無數令人髮指的封建餘孽,無數假啟蒙的知識青年。對此,我們又不禁懷念五四。而可悲的是,在懷念的同時,我們竟找不到一個以啟蒙形象豎立於今日之典範。想著想著,李敖竟成了不得已的選擇。我們善意的欺騙自己,五四的那些精神仍可以像我們幼年時那樣,模糊的存在在這個老人和我們身上,但遺憾的是當然不能。

【博學的背後】
李敖的博學讓我想到錢鍾書,我並不是認為兩者在學問上可以並駕齊驅,而是指她們博學背後同樣無奈的心態。近代知識份子面對中國文化的衰落,在悲哀之同時往往有幾種不同的反應。有些保守而自傲如辜鴻銘、有些開通但堅持如梁溯冥,還有些人一時之間看不出他何種態度,他們以淵博、聰辨的考證與引用,表現出一種東西古今皆可為我所用的氣度,錢鍾書便是這樣一個例子。但大凡自信的人難免有所掩飾,而我感覺錢、李的自信便在隱藏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懷疑,即使這不是很強烈。但只要看看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書中所表現出那種東西不拘的博雅語調與自衛過頭的危機心態,就大致可以猜想這幾人所共通的無奈是什麼了。我甚至可以聽見他們心中正驕傲的說:「你看,中國﹝日本﹞文化是可以這樣講的」。但我也願意贊同他們同時發出的無奈心聲:「這樣講又能夠怎樣」。

【富強與啟蒙】
李敖作為假五四的代表,在積極的方面是很鮮明的。譬如他強調文化[要胡錦濤風流﹞,民主與個人主義。另一方面他的矛盾也很五四,譬如要學生實現憲法對自由民主的保障﹝承認體制內的改良﹞,為中國的富強而感動,而大誇現在是漢唐未有的盛世﹝國家主義﹞。但不管他有沒有意識到這些衝突﹝啟蒙與富強、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反正聽眾都能很直觀的作出調和與選擇。

【怎麼會不難過:一個真假五四的區別】
我一直說李敖是假五四、五四的拾荒人,你要問我:「有什麼證據?」我說:「有!」當李敖被問到為何他自認能夠超越魯迅時,他說魯迅只有歷史的意義,他又說魯迅太悲哀了,不若我積極有為。這兩句話合而觀之,就是李敖不認為魯迅對中國民性的危機感與悲哀具有普遍的意義。然而五四之為五四,第一不正是他們有種後設的批判精神,亦即相信在思想文化上有種普遍的危機也有普遍改良的可能。第二、如果你真心相信第一種信念,當你看到台下笑的如此盲目愚蠢的青年時、看到學生代表如此像學生代表的樣子時,你怎麼會不像魯迅一樣,感到椎心刺骨的悲哀,還不消說講堂之外,如此蒙妹的海峽兩岸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