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4 23:39:03juggler

內在的神秘/祥

學術有一種迷信,就是相信透過內在精細的考究,便可得到客觀且深具意義的結果。

在藝術史上,形式研究就是這樣的例子。面對畫作,研究者的任務在揭示作品中各種精微安排,典型的敘述就是:「XX的姿態和XX形成了一個XX,這個XX給予人XX的感受。」而此處之XX,請注意,絕不能有作品之外任何思想、哲學的關聯。在這樣的信念下,藝術研究者相信美學的獨立才能完成。

但這諸多XX究竟與美何干?我們不妨將X代換成筆觸、點點、狗屎、平衡、濃淡等等專業或非專業的辭彙,會發現結果其實沒有什麼差異。最多是詞彙與詞彙之間內在關聯的強弱。吾人不免要問何以哲學思想不能論美,而XX的排列組合便能。難道將一句廢話拆成十句話廢話就不是廢話。說穿了隱藏在這種愚蠢論調背後有三個前提。一個是對陳陳相襲的內規的信心,二個是對內在感受的肯定,三是形式與內容絕對的區分。因為前者,若干筆法或構圖便可成為美的典型,只要研究者能夠其它作品中分析出類似的構圖,美與不美也就有了論據。因為二者,只要人對某些圖像能表象出一些一致的傾向﹝譬如喜歡圓形﹞,這個圖像也可認定為美的基礎。因為三者,任何作品的完成仰賴心中精密純粹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