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9 16:49:33☆阿≧o≦涂★
白居易《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槳。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詩題原注云:“時為盩厔縣尉。”盩厔,今陜西周至。這是三十六歲的詩人於元和二年(807)任盩厔縣尉時所寫,是詩人早期一首著名的諷喻詩。
句解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農戶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閒暇的時候,特別是到了五月收麥子的季節,人們更是加倍地繁忙。夜裏,一陣南風吹起,滿地的小麥覆蓋著田壟,到處一片金黃。詩一開頭,即交代背景。“少”、“倍”二字,是詩眼所在,前者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勞,後者反映出麥收季節的格外忙碌。“?”,田埂。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姑娘媳婦們肩挑著食盒,孩童們手提著壺漿,互相招呼著送飯到田裏去,因為那些青年壯漢正在南岡收割小麥。前兩句是互文,“荷簞食”、“攜壺漿” 的主語是“婦姑”和“童稚”。“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壺漿”,用壺盛的湯水。“餉田”,給在田裏勞作的人送飲食。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他們低頭割麥,腳底下蒸騰著濕熱的土氣,脊背上照射著灼人的太陽。本來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但仍顧不上炎熱,只想珍惜這初夏較長的天光,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一幅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是一種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會使讀者去想,為什麼會有這種反常。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還有一個貧窮的婦女,抱著小孩站在他們身旁。她的右手拿著一些撒落下來的麥穗,左胳臂挎著一隻破舊的竹筐。篇章至此,視角突然轉向拾麥者,描繪出令人心酸的場景。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聽她望著大家說出的那番話,人人都不禁為之萬分悲傷。為了給官家納稅,她早已把自家的田產賣光,如今揀拾這些麥穗,只不過是為了填一填饑餓的肚腸。割麥者和拾麥者,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今日的拾麥者,正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麼功勞和德望?既不務農,也不採桑,可一年的俸祿竟有三百石,到年末,倉庫裏還存有餘糧。默念著這些,私下裏越發感到羞愧,乃至終日都不能把它遺忘。
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評解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多能曲盡人情物態,將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裏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蘊含著感情。在這首詩裏,詩人的心靈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震動了。他不僅生動真切地描繪出割麥者與拾麥者辛勤勞碌、悲慘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裏行間浸透著對他們的深切同情。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反躬自思,聯想到自己。在那個時代,詩人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確實難得。這樣的對比,新穎精警,發人深省,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來源:中國文學網 作者:陳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