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1 12:19:27雪狼

三、乾隆藝術品味實踐──鑑藏製作

三、乾隆藝術品味實踐──鑑藏製作

 清宮收藏至乾隆朝已蔚為大觀。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大規模並有系統的整理各類藏品,包括書畫、圖書、

器物及文房用具等。他透過鑑別及品第,瞭解宮中收藏的品質良窳。品鑑工作涉及寬廣的門類,參與者囊括

優秀資深的皇室作坊工匠、造辦處官員和大批博學多聞的詞臣,可說是集乾隆朝宮廷各類專家於一堂。藉由

整理、編輯和考證,協助乾隆皇帝認識宮中收藏,建構乾隆朝的知識體系。

整理編目
透過對內府收藏全面性的整理與編目,乾隆皇帝建構了關於皇室典藏的知識系統,藉此養成他對古代書畫、

器物及善本的理解與鑑賞力。

品評鑑賞
乾隆皇帝除編纂整理宮中收藏目錄外,對於藏品的真偽、年代以及質量,也全面揀擇汰選,分別高下等第。

書畫分 為「神、妙、能、逸」各品;對於瓷器與玉器,則於器物本身或托座底部刻上甲、乙、丙等級別;

至於對典藏品的感想與意見,則形諸詩文,直接書寫或鐫刻於藏品或包裝上,讓後代賞玩者分享他的意見。

仿製創新
乾隆皇帝親自主導且控管當時宮廷文物的製作,以呈現並實踐他的品味。仿製,正是乾隆皇帝傳遞其審美品

味最主要且直接、具體的方法。究其「仿製」的初衷,當然是表達他對仿製對象的喜愛、學習與欽慕,但亦

懷有超越前人的雄心。

乾隆皇帝雖好「意涉瑰奇」之物,但是新穎卻並非他品鑑藝術的必要條件。除了瓷器外,少有主動鼓勵或要

求創製「新樣」,往往是為與傳統抗衡或順應客觀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異國文化、技術或新材料的影響,而

別有新意。(引用資料九)


所以說乾隆皇帝為什麼有這麼多「閒工夫」?身為一位皇帝不是很忙嗎?每天日理萬機,了解民生疾苦。。

。是出於什麼樣子的心態,促使乾隆想做這樣的事情?因為他真的太喜歡藝術品了?或者是天時地利人和,

因為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為他奠基下來的宮中資源(人才及物力)優渥豐厚,才使得乾隆得以不費吹灰之力

,順遂的完成「建構乾隆朝(藝術)知識體系」的大業?

並非暴發戶式的蒐羅典藏,乾隆皇帝也非常仔細的全面揀擇物件的品質、真偽。秀異的文人詞臣,造辦官員

,工匠的幫助之下,一圓乾隆皇帝想要認真對待他的藏品,以文人雅士眼光珍惜藝術文物的願景。

乾隆皇帝自成一套的品評鑑賞標準,亦可顯現出乾隆獨有的藝術品味,比方說乾隆不甚在意圭璋之分(上尖

下方者稱圭),一律以「圭」稱呼類似之玉器,對乾隆而言,他知道相類似的玉器在古時作為祭祀的一種禮

器足矣,不拘泥於所謂的「上尖下方」形式者才能稱圭;另一有趣的藝術品則是玉板,玉板在古時,也是一

種祭祀用的禮器,到了清乾隆時期,乾隆皇帝雖無法考究得知玉板上所刻撰的文字完整意思,但由玉板莊嚴

恢弘的外觀所認定,乾隆認為很符合堂皇、正统的帝王象徵意涵,因此命人為玉板配製紫檀木座,做成屏風

使用。從乾隆皇帝的這個作為可觀出,乾隆皇帝不僅認真考究一件珍品的「來龍去脈」,彷彿為藝術品找出

身家族譜,為藝術品找回遺失的過去,也借著富有新意與實用兼具的方式,賜予藝術品「新的生命」。是一

件非常有趣,有創意的創舉。

到底什麼時候得已呈現自己真正喜歡的藝術品味?什麼時候又該呈現出,身為一位帝王該有的帝王之樣?站

在外顯而高處、帝王統治者的框架之中,以及自己心目中真正理想的,想表達的「自我」的兩端天秤之下,

想必乾隆皇帝時時為著兩者揣摩,游移不定,必須細細斟酌,不得使天秤失衡。只要稍有不慎,當其中一端

比重被放大時,對乾隆皇帝而言,都會是極為痛苦的拉扯。明明欣賞一件玉器,卻要大作文章,表明自己「

不是因為它是一件玉杯,可以用來飲酒作樂」,還必須聲明「我是因為玉器表現出來的君子意涵,溫潤大器

,不慍而有溫文謙恭的氣質」,辛苦的為文一番;乾隆皇帝雖心賞具有心意的藝術創作,卻不願讓不具實用

性、過於繁複,裁花鏤葉,堆疊繁雜等,「只為商賈利益」而推陳出新的『商品』風行,並且下令不得再鼓

勵此風助長,下令端正此歪風。然而一方面也展現了身為統治者的慈悲心懷,直到乾隆晚年才毅然的祭出旨

令,封殺商人的財路。既不能使自己的單純喜好作為舉國上下的品味標準,然而若要以一位正統帝王該有的

中庸、傳統形象,來當作自己的喜好標準,那又是一件過於乏味、窮極無聊的「偽裝」。忍受了幾十年的拉

扯,不斷平衡中,直到乾隆禪位後,依照自己心之所嚮的樂園,設計出了倦勤齋,一座讓真實自我優游其中

的歸所。從天降下的紫色連冪,是不是如此才能平復他糾結數十載的「內外」之爭?慰撫他善感,時時戒慎

恐懼,不安定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