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8 08:13:12jsoujsou

中國教改

(原以為「基本所得」是館長的「邏輯邪」,不料是早已有的「烏托邦」!

是嗎?那就貼些相關資料,並聯貼〈中國社改〉〈中國醫改〉〈中國教改〉

另參【圖博館】《中共高等教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0151647"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0151647"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0151647"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0151647"之取向》《教改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072"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072"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072"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072"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072"?》  兩岸文教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搞啥 人才爭奪戰  中國大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1788646"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1788646"排名)


教改邏輯:邏輯邪57/66

台灣教改病根是民粹
不管李陳政權時操弄
由上而下的台獨民粹
或者馬專業內閣不敵
由下而上的叫改民粹
民粹都想奪取教育部:
此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教改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本是要鬆綁國家對教育的干涉,但「教改會」結束後,由教育部的種種舉措可知,台灣的教改好比其他本應歸還民間的公共事物,在傳統威權遺習、台灣意識及施展權力等因素下,又一一移到李陳政權的國家機器中。就教改而言,教育部由上而下的管制及操控教改,導致教改由多元趨向一元,如此一來便喪失了民間的自主性及實驗性。馬政府時由下而上的叫改民粹,更強騎馬的教育部要一元地滿足台灣人的多元要求。不管那種民粹都違背教改的目標:「民主、自由、多元」,難怪教改會失敗。)
旣然如此,那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
便依理性專業事實戲論「教改邏輯」如下:
廢除或虛化教育部
教育預算還錢於民
(依窮多富少原則)
學生家長自由擇校
各級學校自由辦學
教育部只負責監督
各校的財務和品質
濕人的教「革」邏輯有夠革命性
但不合呆歹灣人理盲濫情之現實
首先 學生和家長呆歹到不知
教育部絕不可能滿足多元要求
家長多認己子能就讀明星學校
學生多想校園如遊樂園電玩店
其次 政客、叫改分子和教職員
不管為了教育目的、工具或利益
多想占有此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兩岸三地大教改2017-07-10 聯合報 

最近大陸、香港、台灣三地都在教育(材)變革,大陸成立了建政以來的首個「國家教材委員會」;香港新特首則準備將中國史納入中學標準教材內;台灣則是忙著去中國化,刪減中國史專冊。他們都在「做年輕人的工作」。
青少年是人格塑造最重要的關鍵期,什麼樣的歷史教育,就會給出青少年什麼樣的歷史認同,並進一步形成什麼樣的民族認同。
香港政界與教育界多人批評年輕人不了解中國過去百年的苦難以及香港與中國的密切關係,是因一直沒有把中國史納入中學課程專章,欠缺歷史教育所致,才導致近年一連串由年輕人發起的政治運動以及港獨聲浪。
在台灣,歷史教育的改造,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李登輝時期推動編寫國中課程「認識台灣」開始,台灣歷史逐漸脫離中國歷史,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到陳水扁執政後教科書進一步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分割開來;現在蔡英文執政則是大刪中國史專冊。
從多年來各項民調中可以看出,贊成台灣獨立的聲音愈來愈多,儘管影響台灣與大陸關係漸行漸遠的因素不少,但從台灣這一代年輕人全都接受了這廿年來去中國化的歷史教材洗禮,兩者應有極大的關聯性。
在大陸,十多年前推動教育改革,各省市版的教材陸續出籠,課程活潑多元,但近年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文言文或紅色教材被排除,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西方作品。有的文章泛宗教化、去意識形態化,甚至違背基本事實和常識,問題愈來愈嚴重,大陸才決定成立「教材委」,負責審查大中小學的課程與教材。
大陸新設立的「國家教材委」級別不低,是由副總理(副國級)劉延東擔任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中宣部副部長擔任副主任,多名委員還是中共中央黨校的專家,顯見未來大陸的大中小學教材都將加強意識形態的課程。
年輕人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他們怎麼認識自我、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如何認同民族與國家,都在中學至大學時期形成;來自家庭的背景或有一點點不同,但學校一連貫的教育,加上必須死記熟背應付考試,要灌輸一個年輕人的觀點,就在學校的課堂上。
兩岸三地政府都在透過教育加強(或改變)年輕人的意識形態,多元變一元,未來幾年台灣「天然獨」對上大陸「天然統」的激烈碰撞將會層出不窮,兩岸關係趨勢下的大局勢恐已難改變。

調查稱逾四成台灣大學生願赴大陸發展或因台月薪低2018-04-14 中國新聞網 
 
據台灣《聯合報》報導,香港城市大學最近對台港兩地大學生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香港受訪者六成二考慮離開香港到別處工作,台灣大學生中有近四成六的人表示願到大陸發展。分析指出,台灣雖然稅收和物價低,但月薪也相對較低,故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考慮到別處發展。
  回應
來搶我們的就業機會了,願做黴國奴日本狗的,就在彎彎繼續丟人吧

願赴大陸就業、念書 創8年新高2017-11-19 聯合報系民調中心
 
本報兩岸關係趨勢調查發現,民眾對於台灣前途的看法仍以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為主流,且比率由去年的四成七回升為四成九,另一方面,主張急獨和緩獨的人由去年的三成一降為二成四,一年來少了七個百分點。此外,四成民眾願意赴大陸就業,三成八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念書,都創八年來新高點。有七成二民眾認為大陸未來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二成不看好大陸成為世界最強盛國家。

 
台灣教授為何低薪? 李茂生點出原因「已經沒救了」2018-04-24聯合報 
 
台灣教授薪資低不利攬才,台大經濟系今年徵專任教師「全軍覆沒」,發3張聘書,卻沒人來;台大財金系、清大財金系今年也都給出1張offer,全部「槓龜」。對此,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表示,台灣教授的低薪狀態,根源於廣設大學以及均一薪資,大學教授一大堆,不同工但同酬,再加上政府長年不願意面對現實,不從事改革所致。如今已經病入膏肓,也只能用江湖郎中的療法,什麼彈性薪資,什麼玉山計畫來補破網,不能發揮效果是理所當然。
 李茂生在臉書指出,其實在公教年改開始的時候,他只是怨嘆為何那麼早啟動,以及抱怨為何砍大學教授砍得這麼凶,但是不會感到意外,也不會去上街頭,終究早些年看過日本友人被砍得哇哇叫的情形,心中早有準備。
 對於這種困境,到底要如何才能解決?「抱歉,已經沒有救了」,他說,只能說低階有低階的過活方式,死不了人的。現在他只能期待政府能夠善用節省下來的錢,將之用到刀口上。問題是真的能夠期待嗎?
 「我覺得主政者還在那兒想重振經濟、再現奇蹟的心態是最要不得的」。李茂生指出,好好地打好基礎,解決低出生率問題,然後規劃個低調的、不要那麼悲慘的人口老化對策,這樣就可以了。至於將來是否能夠再振雄風,真的是天知道。
 他說,不要說他魯蛇心態,也不要說他唱衰台灣。將錢集中到高端階層,縱然能夠成功,所得分配一定會不公平,人口愈來愈少,但低階層人數只會愈來愈多。
  回應
台灣的自由民主有吸引力.
對外來人才有吸引力的是錢,不是自由民主。 
 
惠台措施奏功 天然獨轉理性統2018-04-24旺報 
 
台灣競爭力論壇昨日下午舉行國族認同記者會,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朱松嶺認為,台灣內部認同因形勢變化而變化,認同改變也代表陸方的軟硬政策起到作用。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龐建國對民調表示,在台灣「理性統」的聲音正在逐漸上揚,而「天然獨」在太陽花學運達最高峰後,即開始往下滑。
 朱松嶺指出,大陸惠台31項措施與軍演發揮出效果,台灣民眾認識到可藉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有關民調結果指出,86.7%的民眾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是否預示大陸對台政策會特別著重在文化同根上,朱松嶺強調,十九大後,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即有弘揚中華文化,兩岸心靈契合的論述,相關政策也在出台。他也說,台獨勢力挑起兩岸爭端,誤導台灣民眾,台獨應要有所克制。
 龐建國則認為,「兩岸一家親」仍可作為促進兩岸心靈契合的訴求,若是惠台31項措施做得更精細,台灣青年世代「天然獨」的傾向,越可以轉化為不恐中、不反中的「理性統」。針對泛中國人認同上揚,龐建國分析,太陽花的學運正在退潮,箇中原因在於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沒有能力化解兩岸僵局,「維持現狀」反成蹉跎時間,兩岸消長愈趨明顯。
 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分析,民調結果顯示出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厚實,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失去民心;面對大陸釋出的惠台措施,磁吸效應不斷增強,民進黨政府難以維持現狀,影響台灣未來發展既廣且深遠。


華盛頓郵報:台灣人才外流 大陸招賢納士2018-04-15 聯合報 
 
2012年,英國牛津大學商學院創立的商業顧問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在他們調查的46國之中,台灣的「人才赤字」最嚴重,最近牛津經濟研究院表示,這個結論到現在仍正確。
  大陸的經濟發展比台灣好,去年大陸的經濟成長率接近7%,遠高於台灣的2.8%。
  雖然在某些產業中,台灣的人均收入遠比大陸高,台灣為2萬4000多美元,大陸則不到9000美元,但在兩地都工作過的人士說,大陸的薪水可能高達台灣的二、三、甚至五倍。
  這些人士說,大陸經濟成長更快、市場更大,所以能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升遷也比較快。官方統計顯示,台灣1100萬勞動力中,有72萬離開台灣謀職,其中超過半數去了大陸。專家說,實際數字更高。

少子化海嘯…高美醫專退場 4年來第3校2018-06-08聯合報 

  少子化海嘯一波波襲來。教育部昨公布,已決議確認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一○七學年、今年八月起全校停招,教育部正協助該校既有學生轉介及教師轉職,預計六月底前可全數安置完四百多名學生。這也成為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後,短短四年內第三所退場轉型的大專。
  未來十年內,估計大專還會少快十萬名學生。除了少子化衝擊,我國大專數量從一九九四年的五十八所,暴增最多到一五八所,恐也是大專接連倒閉的關鍵遠因。
  目前高鳳已成功轉型為崇華雙語小學,永達有意轉型為職訓中心或基金會,但被教育部打回票後,目前轉型方向無下文。至於高美醫專有意轉為長照機構,但還未提出正式計畫。
  為控管教學品質,教育部一○二學年訂定「教育部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若學生數未達三千人,且最近兩年新生註冊率均未達六成等,就被列為專案輔導名單,須於限期內改善;否則將被減扣學校經費及招生名額,嚴重者可勒令停辦。有十七校未達標(扣除性質特殊的宗教學校)後,包括台灣觀光學院、南榮科技大學、華梵大學、和春技術學院、蘭陽技術學院、高美醫專、玄奘大學、高苑科大、南亞技術學院、明道大學、修平科大、台灣首府大學、中州科大、崇右科大、開南大學、遠東科大及育達科大,高美醫專就在其中。
  近年頻傳停招科系的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台灣觀光學院,外傳可能是下波停辦學校。謝淑貞說,亞太營運出問題,一○七學年度起將不核給名額,但目前未接到校方要停辦的計畫。至於台觀只保留廚藝管理系,停招其他六系,是主動提出瘦身,雖學生數未達三千人,但不代表會被停辦。


陸高考975萬考生 創8年來新高2018-06-07旺報
  大陸高考(大陸大學聯考)7日登場,今年共有975萬名考生報考,人數創8年來新高,為提升考試公平性,大陸教育部落實「陽光原則」,今年刪除全國性加分項目,其中包含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等5大項全國性高考加分專案,獲得全面取消。
高考改革後初中生受影響巨大!男孩苦女孩樂?2017.8.4新浪綜合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高考改革趨勢明顯。國家教育部先後出台了有關高考的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加分項目瘦身與自主招生三個重磅文件,引起社會極大關注,也帶來很多猜測。高考改革後,初中生受影響巨大!男孩苦,女孩樂?
  新高考制度對初中生的影響
  1、考試科目的變化
  改革前:改革前高考採取文理分科,考試科目一共有四科:語文、數學、外語、理綜(或是文綜);
  改革後:改革後高考採取“3+3”的考試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選三科進行考試,取消文理科考試區別;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二生開始實行。
  影響:文理分科,禁錮學習思維,不利於學生綜合發展。
  在中學,實行文理分科之後,理科生只懂得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題海戰術,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然而表象之下卻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對於文史知識的了解,以至於到了大學之後缺乏文化底蘊。
  而對於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識的積累,缺少思維能力的訓練,一到考試就使勁背,完全是培養了“應試性人才”,顯然,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才是對於學生的未來負責,便於學生在中學階段掌握綜合的文化素質,在大學能夠繼續發揮綜合優勢,也為學生在大學階段提供了多種選擇渠道,更為以後的就業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2、學業水平考試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畢業當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試,考試作為高招畢業和少數高考專業錄取的參考;
  改革後: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考科目,合格性考試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組織一次(含補考),為高中畢業的依據;選考科目考試時間為高考結束之後,選三科考試計入高考總成績。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二生開始實行。
  影響:首先,高校會逐漸重視對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重視,有助於高三學生重視水平考試而不是單純當做高中畢業考試;
  其次,改革後,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試排在高考之後,也有助於減輕高三考生的壓力;
  最後,三科選三門考試,有利於學生培養自己的學科興趣而不是機械簡單的應試。
  3、外語考試
  改革前:高考統考時只考一次,成績計入總成績;
  改革後:增加聽力考試內容;高中階段會組織考試兩次外語,取成績最高分計入高考總成績;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二生開始實行。
  影響:外語考試在高中階段進行兩次考試,取成績最高者計入總分,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個大手筆,順應了高校的英語課程安排,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壓力,有兩次機會考試,這樣他們有更充足的時間準備和復習。
  4、綜合素質考試
  改革前:記錄學生高三學習成績基本情況,除了自主招生學校審核參考外,無其他用處;
  改革後:根據學生三年在校表現記錄成案,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內容,不僅是自主招生要參考《素質評價表》,高考錄取也會參考。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二生開始實行。
  影響: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好處多多,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改變教師評價觀念,推動教學改革;變革考試評價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方式轉變;優化學校整體工作,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培養誠信意識,優化社會風氣等等。
  初中生如何應對這一變化
  1、加分項目大幅縮減,分數將更重要
  取消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加分項目;取消科技類競賽加分項目;取消省級優秀學生加分項目;在高中階段獲得省級優秀學生稱號的考生,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蹟加分項目。考試將更公平,考分將變得更重要。
  2、得語文者得高考
  高考改革後,三門統考課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可以多次參考,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就高考總分的區分度來講大大降低;數學在今後的命題中要大幅度降低難度,區分度也會較大下降,只有語文的廣度、難度提升,因此語文在高考總分中區分度會最大,最容易拉開學生檔次。
  3、中考擇區擇校重要,擇班同樣重要
  之前擇區、擇校最主要的是獲得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之後擇班的重要性會被進一步強化。3+3和學業水平考試這兩項,反映在教學中必然的唯一選擇是:不久全國的中學校都將展開“分層教學”和“走班制”教學,這就會出現“同班不同學”的現象。
  因此,未來一個學生進了任何中學,除了獲得這所學校的名頭外,要想得到更大的好處,關鍵在班級的選擇上,而班級的選擇雖然是自由的,但卻是完全按照分數進行的,不同分數的班講課的難度、進度、師資、教材、考題、生源等都是不同的。
  所以,家長們不要再被名校的光環所籠罩了,此名校已非彼名校,教育生態環境已經完全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要徹底轉變了!
  4、培養孩子各方面興趣要常態化
  雖然以後的高考取消了文藝、科技、體育等特長生的所有加分,這些興趣愛好似乎都不再重要了,其實這是重大誤解!
  家長們必須要了解到:最多兩年以後,高考錄取將不再區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連考試大綱也要取消,大學的錄取將完全按照專業進行,學什麼樣的專業與孩子的興趣、愛好直接相關,能學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幹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就充滿樂趣也更容易成功、成才。
  原來很多家長帶孩子學文藝、科技、體育特長主要是為了升學,功利性很強。之後學特長的出發點、目的都會不一樣,越早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長所在,家長就會越輕鬆、越坦然、越自信,孩子今後的出路也越平順。
  5、高考改革後男孩更苦女孩更樂
  男孩受自身生理特點的影響,頑皮,比女孩更難約束自己,好習慣的培養比女孩更困難。
  語文變為第一學科後,女孩的自我約束和紀律性,使她們更容易也更願意接受家長、老師的建議去按部就班地提高語文水平。而男孩大多數一般還會依然故我。現在考上知名大學的女孩本來就比男孩多了,高考改革後女孩更是如魚得水了。
  因此,男孩的家長們就得更操心點了,早點培養他們的好習慣,特別是閱讀習慣。總之,怎麼說也不能讓男孩子在這關鍵的一輪中再輸掉一局吧!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7-08-04/doc-ifyitapp0312019.shtml

想實現“美國夢”?上大學可能對你有害無利……2018-05-27
  一年一度的中國高考即將開始,這是一場牽動了無數中國學子和家長的考試。因為人們知道,這場考試可能將會改變自己的一生。
 中國社會一直推崇教育和讀書,認為一個人只要好好讀書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是在美國,讀書這件事本身,可能已經成為摧毀一個人改變命運機會的罪魁禍首。
 美國夢有一個簡單的理念就是自己只要努力,就會過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曾經推動美國社會上下流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
 而在今天的美國,上大學已經失去了曾經的光環。它不單不能夠成為促進社會流動的助推器,還可能成為自給自足路上的絆腳石。
 其中,學費越來越貴,學位通貨膨脹,社會學科越來越不接地氣成為美國高等教育問題的核心原因。
 1、學費越來越貴
眾所周知,在美國讀大學越來越貴了。過去30年間,美國公立大學學費上漲了213%,而過去30年的通貨膨脹僅為111.8%。
 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助學貸款。目前美國有4千萬人背負著助學貸款的壓力。目前全美的助學貸款總額已經達到了1.4萬億美元,是美國2018年聯邦政府預算的1/3。
 1993年,平均每名助學貸款持有者背負9400美元貸款。而今天這個數字已經超過35000美元。
 而且有研究表明,很多學生在申請助學貸款的時候,壓根不去計算他們要還多少。有超過一半的助學貸款負債人都擔心自己可能一輩子都還不完貸款。
 有一些專業容易找工作,有一些專業不容易找工作。但是學生在申請助學貸款的時候,政府並不幫助他們做考量。
 2015-2016學年,美國聯邦政府總共給讀心理系的學生派發了40億美元的助學貸款,給表演系學生派發了35億美元助學貸款。
 助學貸款債臺高築,也影響了美國政治文化的走勢。很多保守派人士就認為,助學貸款的存在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變成了社會主義者。這也成為2016年總統大學中伯尼•桑德斯異軍突起的原因之一。
  花了這麼多錢,那至少美國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應該素養很高了吧?很可惜,也沒有……
 2003年,美國教育部對1800名接受過大學人文教育的美國成年人進行了一次調查,只有不到1/3可以達到優秀水準。
 而哈佛和麻省理工也對接受自然科學教育的美國成年人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報告稱:
 在大學物理課中獲得尖子生(honor grades)分數的學生通常難以解決基礎物理問題,而且一旦試題和他們課本上的形式稍作改變,他們就無法解答。
 花了大價錢卻出現這樣的結果也並不意外,因為已經有大量調查研究顯示,美國普通大學生平均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不超過3小時。也就是說,其實送小孩去上大學,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就是花大價錢送小孩兒去度假。
 2、大學文憑“通貨膨脹”
目前美國大學正在面臨一場學術領域的“通貨膨脹”,課程越來越簡單,分數越來越高,學位越來越不值錢,只好多學去競爭更高的學位。
 目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正在面臨嚴重的下滑。
2011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學漂:大學沒咋學》。這本書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育學院院長Richard Arum根據自己的調查研究撰寫。作者針對24所大學2300名大學生從大一入學到大二結束的表現進行了調查。
 調查發現45%的學生兩年學習後,在思辨,綜合推理和寫作領域沒有絲毫進展。而40%的學生在大學4年後,也沒有學到任何東西。
 《華爾街日報》調查發現,15-24歲的美國人每天平均花費在跟學習有關的活動上的時間僅為2.24個小時。但是他們會在購物,吃喝和娛樂上總共花費7個小時。
 另外在過去20年中,美國人的平均文化水準也有嚴重的下滑。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旗下的國家成人識字能力評估項目發現,多數大學畢業生的識字素養低於專業水準。很多人無法對不同新聞媒體的報導進行比對,缺少基本的生活數學能力。
 2005年研究顯示,31%的大學畢業生無法順利閱讀並理解一本專業書籍。
 《美國大學調查》顯示美國大學畢業生的文化素養比在所有發達國家中墊底。甚至有許多大學畢業生的通識考試成績和其他發達國家的高中生一樣。
 面對這樣嚴峻的情況,理論上講高等教育機構應該提高自己的學術嚴格程度。但是恰恰相反。
 調查發現,僅有9所高等院校要求學生在畢業前接受經濟學教育,僅有5所高等院校要求學生必須接受歷史教育。雖然越來越多的學校都強調多元文化,但是只有很少的學校要求學生修習一門外語。
 更多的注意力都被投入到了自由派歡迎的學科中,比如“性別研究”(Gender Study)。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報告顯示,較之1990年代,“性別研究”專業吸引的學生已經上漲了300%。
 本文並不想對專業本身進行評判,但是“性別研究”絕不是一個容易就業的專業。
 大學課程變得越來越簡單,而大學畢業生也變得越來越低能。但是這一點卻無法反映著學習成績上。因為大學生的成績越來越好。
 1983年時,大學畢業生平均GPA為2.8,而2013年時這個數字已經超過3.1。全美高等院校的“GPA通貨膨脹”都十分明顯,但是最明顯的是在私立大學中。
 根據《紐約時報》研究顯示,目前全美高等院校課程中,給出最多的成績就是A,只有不到10%的成績是D和不及格。
 換句話說,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生在卷面及格的表像下,是學習能力的不及格。學生學的越來越少,而學校讓他們看起來學到了很多。學校教學能力下降,但是學費連年上升。
 試想這樣的高等教育機構是一家公司,這種行為可能會被政府起訴為欺詐行為。但是美國高校卻都在這麼做,每年還能獲得大量來自納稅人的財政補貼。
 3、大學錄取猶如密室政治
如果進入名牌大學代表著能力和光明的未來,那麼在美國進入名牌大學卻是一個不那麼光明的事兒。
 你可以試著詢問一個美國人或者任何一個中國的留學仲介:進入美國名牌大學的標準是什麼?
 他們可能會說,高GPA,高SAT分數,盡可能多參加社會活動,有漂亮的推薦信,最好有一兩項少見的技能……
 但是如果你再問:有這些就一定可以進入美國名牌大學嗎?
 答案是不一定……
對於多數人來說,名牌大學的錄取辦公室簡直就是一個密室。名牌大學一直拒絕為招生設定明確標準,甚至有的時候人們需要將大學告上法庭來揭露他們的錄取程式。
 其實,錄取本身就是大學不願言明的巨大權力。不過在大量的抱怨和司法訴訟中,我們可以管窺一些錄取的標準,而這些標準並不好看。
 首先,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名牌大學絕對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就能去。雖然哈佛大學裡頭很少能看到成績很差的孩子,但是並不代表成績最好的學生就能被錄取。更遺憾的是,成績最好的學生多數時間壓根無法進入哈佛。
 那麼進入名牌大學到底有哪些潛規則?讓我們來聊一聊。
 首先就是傳承式錄取。如果你的父母去了某名牌大學,那麼你進入這所名牌大學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專家Michael Hurwitz針對30所美國精英大學進行調查後發現,父母是校友的學生,比父母不是校友的學生,獲得錄取的幾率高了45%。
 另外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家Thomas Espenshade的研究發現,如果父母是名校校友,那麼申請該名校的學生就相當於高考加了160分。
 背後的原因是大學清楚,錄取校友的孩子可以提高他們籌款的能力。因為多數大學的主要籌款對象就是成功的校友。
 第二就是“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造成的優惠型差別待遇。也就是你的種族將會影響你的錄取率。
 “平權法案”始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左翼思潮認為“誰成績好誰有權優先升學”對“少數族裔”(黑人、拉丁裔為主)不公平,因此該“適當照顧”這些他們。
但由於亞裔是美國學習最刻苦的群體,這種“平權”讓亞裔成為最大受害者。
 統計顯示,普林斯頓大學亞裔申請者SAT成績需要分別比白人、拉丁裔和黑人高50分、235分和280分,而哈佛則要分別高出140分、270分和450分才行。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已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平權法案”是合理的、有效的、公平的,而針對這種“實質上的不公平”進行的多次法律訴訟挑戰(多數是自感遭受不公的美國白人發起的),也大多不了了之。
 可以說,在美國的大學錄取程式中,“種族”這一概念滲透到各個層面上。
 美國醫學院協會發佈過一份報告顯示,非洲裔考生雖然平均分數較低,但是醫學院錄取率為56%。而如果一個亞洲學生的考試分數僅達到非洲學生的平均值,那麼該亞洲考生的醫學院錄取率僅為6%。
 很多大學都宣稱自己在錄取中絕對沒有考慮種族因素,但是將兩所精英大學進行對比便可以得出看到真相。
 加州理工是受到“平權法案”影響較小的學校,該校亞裔學生數量占到學校人數的43%。而在哈佛大學,雖然亞裔學生申請數逐年上升,但是亞裔學生占比只有18%,人們普遍認為哈佛大學歧視亞洲人就像他們當年歧視猶太人一樣惡劣。
 那麼“平權法案”保護的非裔和拉丁裔美國人是否就得到了更多的錄取機會呢?其實也沒有……
 那麼他們的就學機會被誰搶走了呢?
國際學生。根據《美國教育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7年資料表示,國際學生在美國高等院校中的比例遠遠超過他們在全美人口數量的比例。
 在美國常春藤盟校中,41%的黑人學生其實並不是美國黑人。
 根據《哈佛大學黑人生活指南/Black Guide to Life at Harvard》2004年資料顯示,在哈佛大學,超過60%的黑人學生都是國際學生或者新移民。
 也就是說,這些精英院校中看起來好像是“少數族裔”的學生其實壓根不是美國人。他們跟這個國家沒關係,他們的祖先跟這個國家也沒關係,他們的祖先也沒有受到過白人奴隸主的迫害。但是他們卻享受到了“反迫害”運動帶來的優惠政策。
 也就是說“平權法案”其實壓根沒有保護多少美國人……
這公平嗎?
當然不公平。
所以美國大學的招生辦公室索性從來不給出明確的錄取標準。
    回應
 美國名牌大學的宗旨,就是培養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精英,以統治世界,當然也培養白人貴族。入學門檻那麼高,這是他們挑選人才的條件,把“非白人”“非貴族”“非財閥”淘汰出局。只要進入美國名牌大學,非貴則富,他們那些校友會集聚成小團體,有共同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準則,對外會排斥“他者”。校友就是人脈資源,對以後的發展大有裨益。配偶可能是同學,子孫可能也是讀同一大學的
 坦率說,中國目前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學費越來越貴,文憑越來越不值錢,不是985,211的大學都不好意思說。
 文憑不值錢?國家正規考試卡文憑卡的非常嚴重,公職、國企、等入職考試哪個不卡文憑?再說了,國內公立大學裡面對貸款上學的學生會欺負到用一生去還貸款嗎?各項減免償還額度的政策都在那擺著呢。現在一本學費加住宿費才5000多,不說其他,就一個住宿費,你在哪找這麼便宜的地方?再加上這種論文搜索,實驗學習,你在學校消費的資源恐怕很容易超過5000塊錢,這你都還不滿意?而且文憑怎麼就不值錢了?能拿高薪的人有幾個不是重點大學的?學生能進入的每一所大學都是你高中時的努力付出換來的,高中時候不努力,現在才抱怨自己進入的學校不太好,不是985不好意思說,怪誰呢?
 任何東西都是物以稀為貴。985也好,211也好,98年高考招生改革以後,都在拼命擴招,現在國內大學的毛入學率都快60%了,而且研究生也在瘋狂擴招。但優秀學生的比例永遠都是有限的,加上近年很多優秀的高中生看不上國內的高校,直接出國讀本科,所以985、211的文憑自然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了。
 一流大學、研究所招人,都要求雙985,大學本科、碩士都是985。你說的那些看不上國內高校的高中生已經被淘汰了,其實大多數去國外讀本科的高中生根本就考不上國內211院校。

解密:"雙一流"名單公佈倒計時哪些高校能入選2017.8.2新浪教育
  從2015年國務院正式公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開始,國家“雙一流”建設正式拉開大幕,與此同時,關於“雙一流”將取代“985”、“211 ”的消息也開始甚囂塵上。去年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將統一納入“雙一流”建設。今年6月,隨著網上有流傳42所雙一流大學入選名單一事,教育部回應:“雙一流”建設的有關工作仍在過程中,最終名單確定後擬於8月底左右正式公佈。這也意味著“統治”了大學江湖近20年的名校標籤或將進入更替倒計時。
  隨著名單公佈時間日趨接近,“雙一流”是什麼?什麼樣的大學有機會進入“雙一流”?為何說會取代“985”、“211”?今天新浪高校駕到欄目將帶領大家提前做好功課,解密這些讓考生和家長困惑不已的大學建設舉措。
  985工程(即我們常說的“985”高校)
  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 ( 分數線 , 專業設置 )建校100週年大會上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會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211工程(即我們常說的“211”高校)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於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啟動。其目標在於,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為立足中國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
  985平台(並不等於985高校)
  985平台一般是指“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主要任務是以國家和行業發展急需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學科前沿,在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全國頂尖的優勢學科重點建設一批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高校從中央部屬“211工程”建設的學校中擇優遴選。所以說,這個“985”和我們常說的“985”完全不是一回事,“985平台”高校不等於“985高校”。
  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雙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槓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111計劃(從國外引進海外學術大師)
  該計劃指的是“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該項目從2006年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
  項目旨在推進中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台,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餘名海外學術大師、學術骨幹,配備一批國內優秀的科研骨幹,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努力創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提升學科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
  創新引智基地遴選範圍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學校為先導,逐步擴展到有國家重點學科的高等學校。創新引智基地人員構成要求為:聘請不少於10名海外人才;配備不少於10名國內科研骨幹。
  2011計劃(主要任務是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全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該名稱源自201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在清華大學 ( 分數線 , 專業設置 )百年校慶上的講話,於2012年5月7日正式啟動。
  “2011計劃”的核心目標是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工作重點是建立健全協同創新機制。該計劃由主體學科進入ESI前1%行列、並擁有國家重點研究基礎的高校牽頭,協同其他代表該方向國內最高水平的若干高校/單位/企業,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根據“2011計劃”重大需求的劃分,2011協同創新中心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麵向區域發展四種類型。
  Part2 “985”“211”、“雙一流” 這些標籤意味著什麼?
  雖然前文已經解釋了國家在高等教育建設上所實施的一系列大型的“工程”和“計劃”,但估計大家依然覺得云裡霧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國家折騰出的這些個舉措,究竟意味著什麼?能憑這些來判斷大學的優劣嗎?
  傳統序列——985>211>普通高校
  現在“985”和“211”基本上已經成了名校的代名詞,而且在社會上、特別是招聘時也獲得廣泛認可。“985”一定是“211”,“211”不一定是“985”。在中國大學中,“985”、“211”、普通高校就像是金字塔一樣的層級關係。關於這些高校“常識”,考生和家長並不陌生,但至於它為什麼會成為判斷大學優劣的標籤,不少人卻說不出個所以然。
  “985/211”高校資金相比普通高校佔有壓倒性優勢
  從這兩項工程的建設內容可以看到,入選的學校都需要在教學、科研、基礎建設、國際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全面進行改革和建設。為實現這些目標,國家每年在這些“985”、“211”高校投入的資金相比於其他普通高校,佔有壓倒性優勢,而39所“985”高校又是這一系列高校中的“高富帥”。在2017年教育部直屬高校部門預算中,居於首位的清華大學2017年預算數達到了233.35億元,而居於末位的中央戲劇學院(非985/211)經費只有3.98億元,不過清華大學的一個零頭。
  科研
  這些學校每年都會獲得數額龐大的科研經費,用以引進國內外人才、建設科研基地和實驗室、培養高水平的科研新人等等。
  從2009年至2013年的數據顯示,“211”和“985”高校拿走了全國七成的政府科研經費,其中“211”高校拿走19.3%,為510.66億元,“985”高校拿走52.7%,為1394.94億元,其他高校只拿走28%,為742.1億元。另一數據是,“211”和“985”高校只佔全國高校總量的14.3%(信息來源於鳳凰財經)。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等等這些常常能在網上見到的全球性大學排名,其排名衡量指標中,科研與學術佔有極高比例,例如《QS世界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中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包括獲獎、著述發表等)所佔比例就達到40%。在最新QS全球大學排名中,中國內地共有39所大學上榜,無一例外全是“985”、“211”高校,其中“985”高校32所,“211”高校7所。所以從很大程度上可以說“985”、“211”高校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候選人,這是國家“985”、“211”工程的建設目的,也是其建設成果。
  教學與基礎建設
  如果說高校在科研上的成就好像距離普通大學生還太遠,那高校在教育教學以及校園基礎建設上所採取的舉措,必然是與每個大學生息息相關的了。為什麼大家要追求“985”、“211”高校,從國家對這些學校教學和基礎建設上的要求,就能看出原因。
  用人單位對“985”“211”高校認可度高
  在招聘時,用人單位會對畢業生的學歷、甚至學校有一定的要求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企業這麼做是否合理另當別論,但事實就是如今不僅是學歷為畢業生尋找工作豎起了門檻,學校的好壞與否也成為了能否應聘成功的“籌碼”之一。究竟什麼樣的大學才是好大學?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標準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在這其中,“985”、“211”高校的確不一定就是好大學,但不得不承認隨著“985”、“211”的深入人心,它們已經成為公認度最高的、判斷學校層次的依據。而這個公認度的來源又與這些學校的強大後盾支持相關,可以說“985”、“211”的地位正是在這種國家支持和​​社會認可兩者的相互作用下逐漸鞏固下來的。
  現在在招聘時,學校是否是“985”、“211”確實已經成為了大學生應聘的隱性壁壘,有的單位甚至會要求應聘學生的本科學歷也必須是“985”、“211”,也就是說就算是考上了這些學校的研究生也會被一些單位拒之門外。有媒體報導,對於招聘過程中設立門檻的情況,某大型地產集團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坦言,雖然公司在招聘簡章中沒有明確表明門檻,但在具體招聘過程中,會對“985”、“211 ”院校畢業生有所側重(信息來源於央廣網)。另外,教育部發布的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表明,不同高校就業率不平
  最新說法——“雙一流”將取代“985”與“211”?
  從2006年國家實施“111計劃”到2012年啟動“2011計劃”,關於“'985'、'211'已經過時了,將要被取代”的傳言就從未停止,而這一次,“雙一流”將取代“985”、“211”的說法是否又只是謠傳呢?
  教育部回應:將“985”“211”納入“雙一流”建設
  之所以“雙一流”將取代“985”、“211”的討論相比於之前“111計劃”和“2011計劃”出台時更為熱烈,主要是因為2016年6月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語委聯合發文,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其中涉及“985工程”“211工程”建設相關文件,對此有不少人猜測“985工程”“211工程”將停止實施。加之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在這個實施辦法中已經沒有了過往我國高校常用的“985 ”和“211”建設的名稱。
  實際上,教育部針對此事發出過回應:“985工程”和“211工程”將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雙一流”以學科為資助主體每5年調整一次名單
  “985”“211”以學校為資助主體名單形同“終身製”
  從目前公佈的信息來看,“雙一流”和“985”、“211”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雙一流”是以學科為資助主體,突出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一流學校建設,而“985”、“211”是以學校為資助主體。2015年10月教育部網站上發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稱“要圍繞主幹學科,強化辦學特色,建設若干一流學科,擴大國際影響力,帶動學校進入世界同類高校前列”。
  從前文介紹可以看出,在繼“985”、“211”工程之後,國家所實施的“111計劃”和“2011”計劃也都是圍繞學科建設來進行的。而且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例如上海、浙江兩地開始實行“3+3”新高考方案,新的高考政策也意味著考生往往在高一時可能就需要考慮自己的專業方向,高考的學科傾向逐漸凸顯。“雙一流”以學科為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為考生和家長在提早定下報考目標上提供參考。
  第二個是“雙一流”建設名單將不再一層不變,會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競爭機制。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實施辦法》明確高校“雙一流”建設每5年為一個建設週期,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2015年發布的《總體方案》在肯定“985”、“211”成績的同時就指了出現有重點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複交叉等”。之前的“985”、“211”工程,一方面是先自上而下圈定一批高校,而把哪所高校劃為“985”,哪所高校劃為“211”卻沒有一個科學、可以服眾的標準。就“211”而言,劃定之時就有很多辦學水平之外的考量,比如兼顧地方,每個省至少有一所入選,兼顧各個行業,保證每個行業至少有一所。另一方面,名單缺乏流動性,形同“終身製”,到了最近幾年索性徹底關上了“985”、“211”的大門。可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各高校的發展水平不一,已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名單之外的學校不管如何努力,辦學成績多麼優秀,都無法擠進這個排行榜。
  不過,雖然《實施辦法》明確高校“雙一流”建設實行動態調整,並設立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綜合多方意見來論證確定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認定標準。但是這個認定標準如何具體設計以及實施,依然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而且之前“985”、“211”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不是一朝一夕會被扭轉的,“985”、“211”所存在的“身份固化”問題,會不會因為“雙一流”的動態調整有所好轉,也未可知。
  “985”“211”高校仍最有機會普通高校也有望翻盤
.....
  Part3 該如何理性對待這些大學“標籤”?
  繼“985”、“211”後,又要來一個“雙一流”,報考的風向要不要隨之而動,還需要理性看待,大學的好壞不能僅僅以國家政策傾斜作為唯一依據。一方面,學校實力與國家遴選相輔相成,“標籤”確實值得參考。這些學校之所以被選中,也正是因為學校在相關遴選標準中實力強大;而前文已經說明,國家政策為學校帶來了數額龐大的建設資金,例如原先水平相當的兩個高校,如果一個被選上而另一個落選,不出幾年兩所高校的差距就會被拉開。
  但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長在報考時還是切忌掉入“唯標籤論”的陷阱,“標籤”對自身是否適用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一,國家資金支持確實會對高校建設帶來極大的助力,但是獲得資金支持的高校與一些未入選的高校相比卻並不一定都很厲害。以學術科研為例,時下,一些人通過包裝概念拿到科研經費,但最後並沒有搞出有價值的成果,製造出大量“學術泡沫”。2013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更是顯示,95.9%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學術泡沫”嚴重。
  其二,從前文介紹可以看出,國家在評選高校名單時,其學科水平以及學術、科研水平是評選的主要依據,但是大學的好壞與否所包含的方面卻比這些廣闊得多。對於普通學生來說、尤其是對於沒有讀研讀博計劃的學生來說,這些“工程”、“計劃”只是擇校的參考之一,學校的教學水平、就業環境、實習機會、用人單位對學校學生的認可度等等其他方面也應該綜合考慮。
  其三,比起即將公佈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更需要注意。一直以來,為了讀“985”、“211”名校而無奈選擇了該校的弱勢學科,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大家都很清楚,好的大學也並不是所有學科都好,但“985”、“211”的名校標籤效應太強,實在難以抉擇。“雙一流”名單公佈之後,或許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種困擾,所以考生和家長千萬莫只盯著前一個“1”,而忽略後一個“1”。
  綜上這些信息,我們可以看出,與其說“雙一流”將取代“985”、“211”,不如說“雙一流”是“985”、“211”的整合和推進。可以說,即便沒有“985”、“211”了,但是“985”、“211”的概念、形像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即便官方不再強調,但“985”、“211”這些年的建設成果仍是其他一些普通高校難以在短時間內超越的。不過,一流大學從來不是“命名”的,而應該是競爭而來的,從“雙一流”的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我們可以期盼,在未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建設或將朝著更加科學化的方向發展。“雙一流”名單據教育部稱將在八月底左右揭曉,備受矚目的“雙一流”是否會成為新的報考指南針,我們拭目以待。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7-08-02/doc-ifyinvwu4313942.shtml
教育部發布“雙一流”高校及學科名單(圖)2017.9.21教育部網站
  [權威發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佈]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解讀:“雙一流大學”遴選程序分四步走
2017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以下簡稱三部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 ,“雙一流”建設進入實施操作階段。“雙一流”建設高校通過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產生,四個步驟,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製。
  回應
都是原來那幾家大學,原來的排名,不停地換名稱折騰
并不,我们成都理工大学总算入榜了!
http://news.sina.com.cn/o/2017-09-21/doc-ifymesii4627360.shtml

2018中國前600名大學排名新發:“清北浙交复”前5,滬上百強高校數量全國第三
  百強高校的各省市分佈數量依次為:北京24所、江蘇17所、上海10所、湖北7所、廣東6所,遼寧和陝西各有5所。
  作為全球四大大學排名系統之一,擁有15年曆史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最新發布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除我國港澳台地區外的實力最強的600所內地大學“排排坐”,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位列三甲,總分分別是95.3分、78.6分、73.9分。
  上海8校躋身前50強
  上海市共有22所高校上榜,其中10所高校入圍全國百強,百強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北京市、江蘇省。總體上,百強高校的各省市分佈數量依次為:北京24所、江蘇17所、上海10所、湖北7所、廣東6所,遼寧和陝西各有5所。
...
  分析這份排行榜可以發現,“雙一流”相關高校在2018排名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排名前30位的全部是“雙一流”高校,其中28所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所是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而在百強大學中,“雙一流”高校有88所。上海地區進入百強之列的高校,均為“雙一流”高校。
  與此同時,也有13所非“雙一流”的百強高校,憑藉過硬的指標表現上榜。這13所學校主要是醫科院校,以及地處江蘇(如江蘇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揚州大學)、廣東(如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浙江(如浙江工業大學)、福建(如華僑大學)等沿海發達地區的高校。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涵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國際化四個維度,採用體現大學辦學水平的關鍵指標,例如新生高考成績、畢業生就業率、論文數量與質量、成果轉化收入等,排名結果客觀反映大學的競爭性地位。
  回應
一派胡言,鄭州大學雙一流B類,排到一百四十多名?瞎排名,一定道理也沒有
道理是有的,他心裡明白,我懂的,你怎麼就不懂?
排名所在地是上海吧?
清華95.3,北大78.6,這說明做這個排名的人裡十有八九有清華校友。
分項數據差異主要在錢吧,還有就是高引用論文數量。其他差距很小。
http://news.sina.com.cn/c/nd/2018-02-26/doc-ifyrvspi1832206.shtml

全球就業能力最強大學排行榜出爐:北大超越牛津列第14位
  考慮到如今昂貴的大學學費,人們最好希望找個物有所值的學校。作為衡量標準之一,看一下一所學校歷史上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大有裨益。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雜誌2017.11.16公佈一份畢業生就業能力最強的學校排行榜,這一排行榜使用的是法國人力資源公司新興人力資源公司設計的一個調查。
  進入排行榜學校最多的國家依次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瑞士,但亞洲國家正在穩步追趕。與2016年相比,英國大學的數量有所減少,報告認為是由於國際大公司擔心英國脫歐的問題。
以下是2017年全球就業能力最強的前25所學校:
1、加州理工學院;2、哈佛大學;3、哥倫比亞大學;4、麻省理工學院;5、劍橋大學;6、波士頓大學;7、斯坦福大學;8、慕尼黑理工大學;9、東京大學;10、耶魯大學;11、普林斯頓大學;12、香港科技大學;13、多倫多大學;14、北京大學;15、牛津大學;16、新加坡國立大學;17、帝國理工學院;18、麥基爾大學;19、東京工業大學;20、加利福尼亞大學;21、澳大利亞國立大學;22、巴黎綜合理工大學;23、巴黎高等商學院;24、IE商學院;25、倫敦國王學院。
  中國高校中,香港科技大學排名全球第亞洲第二;北京大學排名全球第14、亞洲第三;上海交通大學排名全球第30位。此外,躋身全球150強的中國高校還包括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台灣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台灣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和台灣交通大學。
  亞洲大學的排名較往年有所提升,其中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以及韓國的一些高校表現尤為突出,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亞洲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更加註重企業和時代的需求,因此獲得全球越來越多公司的認可。
  不過參考消息網稱,對於這一排行榜要持一點保留態度。每年都有幾十種大學排名,使用非常不同的方法,它們通常相互矛盾。當然,實際就業能力與學校的關係遠不及與學生個人的實際技能的關係大。
  回應
按就業率來排名的話,藍翔第一個不服
北大清華還有就業問題嗎?

英嘉·米克勒:中國成為年輕管理人新的理想目的地
德國《世界報》財經記者2017-10-31
——管理碩士對高校來說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
——和中國的合作可以幫助他們在國際排名中獲得好的位置。
——美國古典的天才搖籃已經不再是唯一的康莊大道。
  美國凱洛格管理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的合作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至少備受關注的《金融時報》排名是這麼看的。
  和中國的高校合作會對管理碩士的世界排名帶來影響,這並不是偶然。國際大集團公司,例如汽車生產商、消費品製造商和工業品供應商,在這個增長的市場中都開始擴張。對擁有“中國認知”的管理人的需求越來越急迫,他們也會獲得優厚的報酬。最好的商務學院開始重視這個事情。在《金融時報》排名上最好的七個項目中,有五個在中國立足。
  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工商管理碩士項目(百分比),一共532個項目,其中全職佔比17%,遠程佔比21%,高階主管碩士(EMBA)佔比14%,兼職佔比48%。
  在《金融時報》的排名中,薪酬佔據很大的比重。畢業後三年的收入以及通過工商管理碩士帶來的收入增長一共佔比百分之四十。在薪酬較高的中國擁有一個立足之地,成為項目的優勢。
  在中國賺的錢更多
平均來說,凱洛格和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在畢業三年後年薪可以達到48萬美元。這比參加這個項目的學習之前增長了62%。這比排名第二的倫敦商業學院、香港商業學院和哥倫比亞商業學院高16萬美元,這些學校的學費都不低。
  排名(較前一年的排名變化),學校(項目),國家,畢業三年後平均年薪和畢業之後的年薪百分比變化(單位美元)
1,凱洛格-香港科技大學商業學院:中國
2,亞洲全球高階管理碩士:哥倫比亞、香港大學、倫敦商業學院,中國、英國、美國
3,清華大學Insead雙學位項目:中國、新加坡、法國、阿聯酋
4,哥倫比亞和倫敦商業學院高階管理碩士:美國、英國
5,巴黎HEC商學院、倫敦商業學院、紐約大學的凱旋國際高階管理碩士:法國、英國、美國
6,上海交通大學安泰高階管理碩士:中國
7,華盛頓大學的華盛頓-復旦高階管理碩士:中國
8,Insead國際高階管理碩士:法國、新加坡、阿聯酋
9,牛津大學高階管理碩士:英國
10,ESCP歐洲高階管理碩士: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波蘭
23,貝森海姆凱洛格高階管理碩士:德國
31,ESMT柏林:德國
46,同濟大學和曼海姆商業學院曼海姆-同濟項目:德國、中國
47,艾斯克-曼海姆高階管理碩士:法國、德國、新加坡
高階管理碩士一般都是在職的,這關乎人脈
,在中國的很多商業學院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在此和黨以及當地政府中官員的交際網絡。根據估計,在中國有超過六十個高級管理碩士項目。
  從2014年開始,政府收緊了黨政機關等領導幹部接受此類培訓的政策。從2016年開始,政府制定了錄取測試規則。據報導,2017年錄取的申請人從10000下降到2500。但是,和外國夥伴合作的學校,並不在此列。這可以讓它們和中國的國際合作繼續進行。
  美國現在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讓重心往亞洲和歐洲轉移。美國總統特朗普嘗試針對八個國家的公民設立入境限制。美國大學的呼籲並沒有引起他的重視。
  回應
學術商品化,文憑市場化
都是銅臭味
教師只為金錢,學生為文憑為國家只剩搖旗吶喊這是一個國家滅亡的徵兆。
這關乎你是關起門來自己和自己玩還是與市場玩,市場的決定不是個人和機構能夠改變的。

新媒:全球大學學術排名清華大學首入50強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2017.8.15文章,原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清華大學首入50強
  全球四大高校排名系統之一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今日發布2017年榜單。中國大陸共有45所大學入圍世界500強,港澳台地區有12所大學上榜,合計數量繼續增加,佔比11.4%。
  英語世界的高校在500強中仍佔優勢。全球前20強中,美英高校共佔據19席。亞太地區大學中,日本的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表現最佳,分別位列24和35名。清華大學今年首次進入前50,北京大學進入世界百強。
  剛公佈的2017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美國仍占主導地位,其中哈佛和斯坦福分列前兩位。排名前10的大學中,關鍵變化是英國劍橋大學超越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躋身前三。排名前10和前20的大學中,美國的大學分別有8所和16所,英國分別有2所和3所,其中牛津再次位列第7。唯一躋身前20的非英美大學是第19名的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在前100名和前500名中,分別有48所和135所大學來自美國。前500名中有57所來自中國、38所來自英國。
  今年排名前500的大學中,來自中日韓等亞洲國家的大學數量增多,分別有57、17和12所。中國的清華大學今年排名48,首次躋身前50並在亞洲排名第3。位居清華之後的中國大學分別是北大(71)、復旦(109)。此外,墨爾本大學排名39位,俄羅斯僅有1所大學躋身前100名——莫斯科國立大學排名第93。
  中國香港地區排名最高的3所大學分別為港大(126)、香港中文大學(167)和香港城市大學(206),總體上超過排名最高的3所韓國大學——首爾國立大學(120)、漢陽大學(217)和韓國科學技術院(222)。
  該排行榜從2003年開始公佈全世界500強大學,號稱全球大學排名的先驅和“最可信賴”的排行榜。

俄媒:三所中國高校進入RUR世界大學排名百強名單
  據俄羅斯衛星網2017-08-28消息,北大、清華和復旦大學進入RUR世界大學排名百強。參與排名的共有764所高校,其中41所是中國高校。除北京大學(第45名)、清華大學(第75名)和復旦大學(第77名)外,上海交通大學(第110名)、浙江大學(第160名)、南京大學(第181名)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194名)也進入200強名單。
  按照進入排名的院校數量,中國居第4位,佔5.2%.
  美國的哈佛、加州理工和芝加哥大學排名前三。
  RUR世界大學排名基於對一萬名學術界成員的調查結果。受訪者被要求按照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從自己的角度選擇15所院校。
  RUR世界大學排名自2010年起每年進行大學排名。
  相關新聞
美媒:中國大學畢業生正對跨國公司失去興趣


英國QS發佈世界大學排名:中國內地6所高校進前

  2018-06-06,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發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連續7年穩坐QS霸主地位。清華大學在2015年QS採用新排名演算法後,首次挺進前20,創造歷史。
  今年,排名前4均是美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與去年排名不變)。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分列第5和第6,與去年的排名相比,兩所學校交換了位置。
  前20名的大學中,美國學校占11所,超過半數。脫歐陰霾下的英國大學,排名保持基本穩定,前20榜單英國學校占5所。另外,2所新加坡大學,1所瑞士大學也進入前20榜單。
  清華大學首次進入前20 ,位列17。據美國企業新聞通訊公司(美通社)報導,這是QS在2015年採用排名新演算法後,中國高校首次挺進前20。
  今年,進入QS榜單前100名的中國內地高校有6所,分別是清華大學(17)、北京大學(30)、復旦大學(44)、上海交通大學(59)、浙江大學(68)、中國科技大學(98)。
  去年,清華大學排名25。躋身前100榜單的中國內地高校,也是上述6所。總體來看,多數中國大學的排名都在上升。
  QS此次排出了世界前1000位的大學,橫跨85個不同國家地區。中國65所高校上榜,其中,中國內地40所,中國香港7所,中國澳門1所,中國臺灣17所。臺灣大學排名72,香港大學排名25。
  QS排名,是由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 QS最初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共同發佈排名,該排名是歷史第二悠久的全球大學排名,第一次發佈於2004年;2009年後開始獨立發佈排名。QS全球教育集團每年9月會進行排名更新。
  QS的排名指標:
1、Academic Reputation 學術聲譽(所占比重為40%)
這項指標資料來源於QS學術調查。搜集了80,000多位高校領域大牛對教學和科研方面的意見。這也是世界上類似調查中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
2、Employer Reputation 雇主聲譽(所占比重為10%)
考察學校的就業水準。雇主聲譽的資料來源於QS雇主調查,反映的是畢業生就業能力。
3、Faculty/Student Ratio師生比(所占比重為20%)
考察學校的教學水準。一所大學的教學品質往往是小夥伴們比較看重的參考點,師生比例越高,學生被關注度就越高,一對一或多對一對和一對多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肯定是有一定差別的。
4、Citations per faculty文獻引用數(所占比重為20%)
考察學校的科研水準。這項指標資料來源於Elsevier’s Scopus,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期刊資料庫。
5、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國際教職工比例(所占比重為5%)
6、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國際生比例(所占比重為5%)
考察學校的國際化水準。這兩項指標就是要衡量大學對國際教職工或者國際生的吸引力了。
  回應
國際教職工比例占5%權重,國際學生比例占5%權重。就這兩項,西方及前殖民地講英語的大學就占盡便宜,算是照顧分吧。看不出這與學校的品質有何關係。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8_06_07_459302.shtml

教育改革_百度百科
國際著名教育改革理論專家哈維洛克 (RG Havelock)教授曾對“教育改革”作過如下定義:“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狀所發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 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包括各級各類教育。 各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即使是“以人為本”,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要求。 嬰幼兒與少兒,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 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規律。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 關於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 》,一批改革目標明確、政策措施具體的教育改革項目完成備案程序,標誌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此次專項改革包括10大試點任務:基礎教育有3項,分別是加快學前教育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探索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途徑;高等教育有3項,分別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等學校辦學模式和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另外4項是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健全教師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機制。
  目錄
1 概論
2 美國教育改革
3 德國教育改革
4 日本教育改革
5 韓國教育改革
6 新加坡教育改革
7 中國教育改革
8 香港教育改革
9 台灣教育改革
10 相互借鑒性
  概論
在教育改革的研究文獻中,有許多術語是交替使用的,我們經常見到的有:變革(change),改革(reform),革新(innovation),改進(improvement),革命(revolution)等。從這一界定中,有三點值得注意:
首先,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現狀的變化​​"為判定標準的,無論我們在理論上,思想上有多麼美好的構想,如果不引起教育實際現狀的變化​​,都不能稱之為教育改革;
其次,教育改革是以"有意義的轉變"為標誌的,也就是說,教育改革有著顯見的具體效應或結果,意味著教育的最初狀態與以後狀態的明顯不同;
再次, 教育變革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它所表達的是教育現狀所發生的變化與改變,而不必然地是一種進步或改進。 換句話說,教育改革的結果可以是正向的(教育改進),也可以是負向的(教育退步)。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學生的和諧幸福,教育改革的瓶頸其實就是文憑這張薄紙,站的高一點來看,捅破這張薄紙,教育改革就會有很大收穫。
①學校教育壟斷是學校對學生的剝削,學生除了學校教育以外還應該有自我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空間和時間。
②學校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其次是培養人才,再者就是培養精英。
③教育改革應該主要圍繞著教師、教材和考題的改革,一流的教師、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考題才是教育之本。
④學校教育的方式不僅要注重實用,還要注重理論,更要注重修養。 用培養自然人的思想來教育,還是用培養社會人的思想來教育,關鍵看這個人是否有覺悟,是否有理想,是否愛學習,所以需要區別教育。 區別不在於形式,而在教育方法和教育過程中。
⑤學校教育應當注重素質教育,所以不要有側重學科,一視同仁,全面要求;學校教育應當注重基礎教育,所以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至少應該及格。
⑥學校教育學到的是系統化的知識和思維方式以及主流意識形態,而其它教育途徑獲得的是碎片化的知識、生活常識以及社會經驗。 其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完善。
⑦國家在進行教育改革和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應當加快經濟建設,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對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使學有所用,避免讀書無用論的市場論調以及人才流失的風險。
⑧智力要集中,科研才有效,技術才能不斷的革新。 軍事科技應該是國家技術的領頭羊,產學研應該率先並主要應用於軍事科技的發展,所以國家可加快軍事技術的研發,而只在戰時量產,並在適當的時候,將先進的軍事技術轉化為民用技術。 這樣既可減少國家不必要的投入和永佔戰略制高點,還可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⑨教育改革注重點,一悟、兩務、三齡、四觀:悟性;務虛、務實;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實際年齡;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 五項素質、四類教育、三種商:生理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專業素質、社會素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智商、情商、逆商。
⑩、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而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公平的選拔人才。 國家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雙重標準,國家重理論,所以學歷很重要;企業重實用,所以技能很重要。 事業單位有負激勵,所以選拔要嚴格;企業職稱有正激勵,所以選拔可放寬。
⑪時代變遷,讀書觀的轉變,以前讀書要符合國家的評價,讀書要符合企業的評價,未來讀書要符合社會的評價。 注重點從意識形態到知識技能再到個人修養。
⑫在發展中國家,直接學習的效率要低於間接學習的效率,而直接學習的機會成本卻要大於間接學習的機會成本,因此讀書無用論否定的不是知識更不是智慧而是效率。 發展中國家的效率低於發達國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也體現在知識轉化內能的基礎上。
⑬未成年的教育以思想為主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身體還在發育,各方面都有提升空間,思想決定了他們的品質;成年人的教育以利益為引導,成年人思想成熟,身體成型,各方面處於穩定狀態,利益決定了他們的取向。
  美國教育改革
20世紀初,隨著美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完成,新興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所導致的中產階級群體的壯大, 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受到威脅,正是出於重建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適應時代新變化的目的, 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才向以赫爾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14) (德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發起了進攻,提出了改革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入以科技,經濟和軍事競爭為核心的"冷戰"階段,1957年10月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它標誌著在美蘇兩強的爭霸中,蘇聯開始在空間技術上領先於美國.為了重新爭得在與蘇聯競爭中的優勢地位,1958年9月公佈了戰後第一個重 的教育法案《1958年國防教育法》,授權美國聯邦政府使用財政撥款手段援助教育業,以培養出從質量和數量上都能滿足國防需要的人才.為了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傳授給青年學生,1959年9月,在聯邦教育局,全國科學基金會,空軍, 蘭德公司等資助下,美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促進會組織了35位科學家,學者和教育家在科德角的伍茲霍爾召開會議,討論改進美國中小學自然科學的教育問題,從而拉開了美國課程改革的序幕.由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領導的學科結構課程改革引導了後來的全球性課程變革. [ 1]  
  德國教育改革
2001年11月,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公佈《比薩調研》報告震驚德國上下,這個以評比各國基礎教育為目的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包括美、日等32個國家地區中,德國中小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基本指標評比上名次不高,這樣,向來以高質量自居的德國引起強烈反響。
2003年7月,新比薩調研結果,在調查的43個國家和地區中,德國閱讀21名,數學和科學都是20名。 (閱讀上芬蘭和加拿大分列1、2名,數學科學上是日本韓國。)
這樣,德國開始檢視其教育:德國在中小學投入方面,從一年級到15周歲,生均支出4.1萬歐元,而第一的奧地利是7.1萬歐元,政府把更多的錢投到了公路和補貼虧損企業上。
改革:改半日制為全日制(從施羅德允許撥款,將更多的學校改為全日制,約三分之一為全日制學校);增加外語教學,從三年級開始開設外語課;對於成績不好的學生,留級(學生及家長會收到學校推薦的個人學習計劃)。
  日本教育改革
任何重大的、帶根本性的教育改革,總有其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背景。 任何重大的、帶根本性的教育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個修改、完善的過程。 日本的教育改革也是這樣。 日本重大的、帶根本性的教育改革有三次:第一次是明治維新初期的教育改革,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教育改革,第三次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的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 每次改革之前都有其歷史背景。
日本自1872年起頒布《學制》改革教育,到1992年,已經120年。 這120年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由於日本的當權者實行軍國主義路線,教育走入歧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的教育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以後不斷地改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國民素質,培養了各種人才,適應了日本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讚賞。 日本的教育改革為何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列舉許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恐怕應該包括下面3點:
1.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製訂教育法令法規。
2. 重視對教育的投入。
3. 從本國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出發,確定教育改革的方針原則。
如何處理髮展學生個性與打好共同基礎的關係,是世界各國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面向21世紀,都必須認真、妥善解決的問題。 近10多年主要經濟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原來只注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國家,很注意打好學生共同需要的基礎,主要作法是加強必修課程。 原來只重打好學生共同基礎的國家,很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主要作法是重視選修課程,但在實踐中,處理好發展個性與打好共同基礎並不是很簡單的。 有的國家由於受傳統觀念和做法影響很深,雖然不斷發表改革的“宣言”,但很難落實,收效甚微。 有的國家貌似勇於改革,對傳統全盤否定,實際此路不通,自然談不上有效果。 處理好前述兩方面的關係,需要對本國的情況和將來的需要有明確的認識,改革的方針原則既科學又可行,方針原則制訂之後還必須在課程設置、教學活動、師資培訓、升學考試、就業考試等方面製訂互相配合的實施方案。 日本的教育改革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可供參考。 他們的認識和做法有兩點得注意:1. 為什麼要發展學生的個性,何謂個性。2. 怎樣看待發展個性與打好共同需要的基礎。
  韓國教育改革
二戰後,韓國在基礎教育領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這些政策對擴大韓國教育機會平等、促進教育民主和提高教育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並有效地促進了韓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公平的實現。 然而,由於政策制定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遭遇了一些阻滯,對政策目標的實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教育立國一直是韓國政府的發展戰略。 在普及基礎教育的過程中,韓國政府一直把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並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而不斷調整教育政策的優先發展目標。 此外,機會平等的思想自韓國引入現代學校制度以來就始終滲透於其中,由此,實現教育機會平等也就成為韓國政府普及基礎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標。
韓國自建國以來在基礎教育領域一共頒布了7次全國課程改革政策,希望以此來不斷提高韓國基礎教育質量,以應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對人才規格和素質不斷變化的要求,以及化解教育內部諸如學校崩潰、課外補習不斷升溫、家長對學校教育不信任等方面的危機。
  新加坡教育改革
新加坡的物質資源匱乏,1965年獨立後一直非常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特別是精英人才的培養,對不同學力學生從小嚴格篩選,推行效率取向的科學教育。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科學教育從原來的效率取向轉變為能力取向。 能力取向的科學教育改革主要表現為:大眾教育與英才教育的統一,經典科學與現代科學的平衡,理論知識理解、應用與實際操作的有機結合,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學科本位與課程綜合化的互補五個方面。
  中國教育改革
中國教育改革分教育體制改革和教學方式改革等多個方面。 19世紀末, 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 、 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進西學,推廣新式學校。 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901年, 劉坤一與張之洞聯銜上湊提出“興學育才”、改學制、變科舉、立學堂,仿日本學制。 1902年8月15日,清廷頒布管學大臣張百熙主持擬定《欽定學堂章程》,稱為壬寅學制 。 由於該學制制定倉促,公佈後遭到諸多批評,因而未能實施。 1904年1月13日,清廷頒布張百熙等人重新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稱為癸卯學制 ,為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佈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法定近代學制系統,標誌著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確立。 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詔宣布自次年起, 科舉制度廢止。 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 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 此後,新式教育在中國各地得到迅速發展。
  中國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除受國際趨勢的影響,更重要的還具有內在獨特的文化連續性。 中國在"素質教育"名義下所進行的改革,實際上解決的都是供求矛盾問題。 在建國初期,中國就確立了"教育為工農服務"的教育方針。 由於教育向廣大工農群眾開門,翻身得解放的工農群眾都希望能走進校門。 然而,當時的學校數量有限,所以希望受教育人數的無限性和國家所能提供的學校數量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 劉少奇在調研的基礎上於1958年提出了"兩種教育制度"的政策,即半工半讀和半農半讀.這一政策的出台,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而且還扼制了輕視體力勞動的不良風氣。
  隨著入學機會的增加,學成者要求升學與上一級學校數量有限之間的矛盾又重新凸顯,當時國家還無力解決這一繼發性的矛盾,因此就導致了為了升學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狀況。 "片追"搞了沒幾年,就被"文化大革命"運動淹沒了,"上山下鄉,向工農學習"代替了片面追求升學率。 文革後高考制度的恢復,又重新燃起了莘莘學子的求學熱望.累積了十年的青年要一次性地擁入大學的門檻,其競爭之激烈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片追"又一次成為學生的選擇。
  嚴峻的"片追"局面引起了國家的重視,為了解決這一 問題,1985年國家頒布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的政策,即擴大中等教育層次中職業教育的比例,減少普通教育的數量。 國家期望通過學生分流來緩解升學壓力。 但是,由於職業教育的出口只能就業,普通教育的出口就是升學,所以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就演變為升學教育和就業教育的"雙軌體制"。
  儘管這一政策在實踐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甚至一些地區的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達到60:40左右,但畢竟高校招生人數有限,而且隨著中國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所導致的中等教育人數總量的增加,普通教育內部的競爭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更加激烈了,其重要表現就是由"片追"轉向"應試"。 一時間,"應試教育"成為社會口誅筆伐的對象,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界倡導的新目標.高等教育供給不足是素質教育難以前行根本原因所在。 在經過多年的討論之後,教育部終於痛下決心,於1999年作出"高校大擴招"的戰略決定,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中國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從"兩種教育制度"到"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再到"高校大擴招",無不反映出科舉傳統對當下中國教育改革的影響。
  發展目標
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毛入學率達到90%;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到40%;掃除青壯年文盲。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 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
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 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斷擴大,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滿足。 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 各類人才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 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有效銜接。 繼續教育參與率大幅提升,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到50%以上。 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 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 進一步提高教育開放水平,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戰略主題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堅持德育為先。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和改革創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鬥的良好品質。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把德育滲透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於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方面。 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堅持能力為重。 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 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事做人,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
堅持全面發展。 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 堅持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加強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實保證體育課和體育鍛煉時間,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 、國防教育、安全教育。 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相關措施
  高考制度變革
第一,應該將國立大學 、省立大學、市立大學和民辦大學進行分類的獨立考試。 建議國家集中力量辦好10所一流國立高校,每省辦好1—2所省屬高校,有條件的地市辦好1所市屬大學;國立大學要面向全國公平招生,必須是全國統一的試卷或者的國立大學聯考的試卷,嚴格按照分數錄取,不允許有地區的分數差異。 可以定向為邊遠地區培養人才,但是也必須在全國范圍內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錄取,而且大學畢業後必鬚根據合同去邊遠地區工作一定時間。 省屬和市屬大學可對該地區學生實行適度優惠入學政策。 有條件的城市可以採取國外社區大學憑高中畢業證書免試入學。 民辦學校則完全自主錄取。 所有學校必須把錄取的情況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
第二,把考核學生和錄取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大學。 讓大學依據自身的教育理念、辦學特色而擇優選才,有人認為這樣可能會導致大學的權力太大,甚至會產生腐敗,其實不必擔心。 大學總是需要自己的聲譽和質量的,同時有監督的機制,我相信大學會比以前更加珍視質量。 同時,我們不贊成各省和直轄市自己舉行考試,因為各省市的分數缺乏可比性,也為錄取的二重標準創造了條件。 如果各省市一定要進行自己的高考,那麼其分數應該只對自己所管理的學校有用,而不是全國通用。
第三,改變單一的分數決定方法,建立綜合的招生評價體系。 在高校招生選拔上,考試分數不應該是高考錄取的惟一標準,應該探索在考試的基礎上,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科學方法。 尤其要重視學生從事公益活動與社會服務的記錄。 只有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招生錄取,逐步把大學錄取標準多元化,才能推進中學素質教育的進行。 同時,應該盡快制訂實施方案,規範操作程序,為那些在科學研究、創造發明、文學藝術、體育技能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就和具有公認的特殊才能的學生,開通免試升入高校深造的直通車。 這種只為數理化奧賽開綠燈的做法應該盡快糾正。
第四,要建立各種學校之間的立交橋。 應該盡快加強學校之間的學分互相承認和交換,不同等級、不同類型的學校,可以通過一定的鑑定程序,為優秀學生的進一步深造提供條件。 這樣,如果省屬大學的優秀學生可以到國家重點大學直接插班學習,市立大學的優秀學生可以到省屬大學直接插班學習,參加高考的學生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而一旦考進大學,也會奮發努力,不會像目前進大學就萬事大吉混文憑了。
第五,增加考試的次數,變一次考試為多次考試,將考試中心變成真正的管理機構。
教育體制改革
1.黨的十四大確定中國 經濟體制改革 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9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要採取綜合配套、分步推進的方針,加快步伐,改革包得過多、統得過死的體制,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 、科技體制改革相適應的教育新體制。 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活力,走出教育發展的新路子,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奠定基礎 
溫家寶總理談教育
溫家寶總理談教育
。 教育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利於調動各級政府、全社會和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提高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有利於促進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改革辦學體制。 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 在現階段,基礎教育應以地方政府辦學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的新格局。 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辦學和社會各方面聯合辦學。 國家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依法辦學,採取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 國家歡迎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外國友好人士捐資助學。 在國家有關法律和法規的範圍內進行國際合作辦學。 舉辦具有頒發國家承認的學歷文憑資格的各類學校,應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3.深化中等以下教育體制改革,繼續完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針的指導下,實行統籌和管理。 國家頒發基本學制、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學校人員編制標準、教師資格和教職工基本工資標準等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有權確定該地區的學制、年度招生規模,確定教學計劃 ,選用教材和審定省編教材,確定教師職務限額和工資水平等。 省以下各級政府的權限,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確定。 積極推進農村教育、城市教育和企業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同經濟、科技的密切結合。 縣、鄉兩級政府要把教育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分級統籌管理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統籌規劃經濟、科技、教育的發展,促進“燎原計劃”與“星火計劃”、“豐收計劃”的有機結合,落實科教興農戰略。 要積極推進城市教育綜合改革,探索城市教育管理的新體制。 中等及中等以下各類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 校長要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依靠教職員工辦好學校。 支持和鼓勵中小學同附近的企業事業單位、街道或村民委員會建立社區教育組織,吸引社會各界支持學校建設,參與學校管理,優化育人環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學特點的教育與社會結合的形式。
4.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 進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主要是解決政府與高等學校、中央與地方、國家教委與中央各業務部門之間的關係,逐步建立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體制。 在政府與學校的關係上,要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通過立法,明確高等學校的權利和義務,使高等學校真正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 要在招生、專業調整、機構設置、幹部任免、經費使用、職稱評定、工資分配和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分別不同情況,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學校要善於行使自己的權力,承擔應負的責任,建立起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 政府要轉變職能,由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運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管理。 要重視和加強決策研究工作,建立有教育和社會各界專家參加的諮詢、審議、評估等機構,對高等教育方針政策、發展戰略和規劃等提出出諮詢建議,形成民主的、科學的決策程序。 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上,進一步確立中央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教育管理體制 。 中央直接管理一部分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並在高等教育中起示範作用的骨幹學校和少數行業性強、地方不便管理的學校。 在中央大政方針和宏觀規劃指導下,對地方舉辦的高等教育的領導和管理,責任和權力都交給省(自治區、直轄市)。 按照這個精神中央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擴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決策權和包括對中央部門所屬學校的統籌權。 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充分論證、嚴格審議程序,自選解決辦學經費,以及統籌中央和地方所屬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的條件下,有權決定地方高等學校招生規模和專業設置。 設置高等學校,由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評議,國家教委審批。 在國家教委與中央業務部門的關係上,國家教委負責統籌規劃、政策指導、組織協調、監督檢查、提供服務。 中央業務部門要加強對本行業的人才預測和規劃,協助國家教委指導本行業的人才培養工作,負責管理其所屬學校,包括在國家宏觀指導下,決定所屬學校的招生規模、專業設置、經費籌措、學生就業等,隨著中央業務部門職能的轉變和政企分開,中央業務部門所屬學校要面向社會,其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分別不同情況,採取繼續由中央部門辦、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聯合辦、交給地方政府辦、企業集團參與和管理等不同辦法。 先進行改革試點,逐步到位。
5.改革高等學校的招生和畢業生就業製度。 改變全部按國家統一計劃招生的體制,實行國家任務計劃和調節性計劃相結合。 在現階段,國家仍要提出指導性的宏觀調控的招生總量目標,並通過國家任務計劃重點保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 、國防建設、文化教育、基礎學科、邊遠地區和某些艱苦行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 在保證完成國家任務計劃的前提下,逐步擴大招收委託培養和自費生的比重,這部分調節性計劃由學校及其主管部門根據社會需求和辦學條件確定。 改革學生上大學由國家包下來的做法,逐步實行收費制度。 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學生上大學原則上均應繳費。 設立貸學金,對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國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學校均可設立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學生和報考國家重點保證的、特殊的、條件艱苦的專業的學生給予獎勵。 改革高等畢業生 “統包統分”和“包當乾部”的就業製度,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由學生“自主擇業”的就業製度。 國家任務計劃招收的學生原則上仍由國家負責在一定範圍內安排就業,實行學校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落實畢業生就業方案,並逐步推行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辦法;委託和定向培養的學生按合同就業;自費生自主擇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除對師範學科和某些艱苦行業、邊遠地區的畢業生,實行在一定範圍內定向就業外,大部分畢業生實行在國家方針政策指導下,通過人才勞務市場,採取“自主擇業”的就業辦法。 與此相配套,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就業諮詢指導、職業介紹等社會中介組織,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服務。
6.完善研究生培養和學位制度。 通過試點,改進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生導師的審核辦法,同時加強質量監督和評估制度。 在培養教學、科研崗位所需人才的同時,大力培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的應用性人才。 鼓勵有實踐經驗的優秀在職人員採用多種形式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研究生學習期間,實行兼任教學、研究和管理等輔助工作的製度,其待遇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進展、所兼工作的實績,參照在職人員的水平,由學校確定。
7.改革對高等學校的財政撥款機制,充分發揮撥款手段的宏觀調控作用。 對於不同層次和科類的學校,撥款標準和撥款方法應有所區別。 改革按學生人數撥款的方法,逐步實行基金制,在國家和地方預算下達的教育經費之外,學校可依法籌集資金。
8. 加快改革中專、技校招生、畢業生就業製度。 參照高等學校招生、畢業生就業製度改革的精神,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由地方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製定具體辦法。 通過聯合辦學和委託培養、自費等形式,使畢業生面向城鄉多種所有製單位就業。 中等專業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重大方針政策,由國家製定,地方政府負責統籌規劃和指導。
9.積極推進以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為重點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在合理定編的基礎上,對教職工實行崗位責任制和聘任制,在分配上按照工作實績拉開差距。 改革的核心在於,運用正確的政策導向、思想教育和物質激勵手段,打破平均主義,調動廣大教職工積極性,轉換學校內部運行機制,提高辦學水平和效益。 學校的後勤工作,應通過改革逐步實現社會化。
10.深化人事勞動制度改革,同教育體制改革相配套。 建立和完善高等學校畢業生的考核錄用制度,推行學歷文憑、技術等級證書、崗位資格證書並重的製度,扭轉升學、文憑、職稱對於教育運行的片面導向作用。 逐步建立職業崗位資格考核機構,實施各種崗位的資格考試和資格證書製度。 --改革高等學校職稱評定和職務聘任制度。 評定職稱既要重視學術水平,又要重視有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和教學工作、技術推廣應用的實績。 高等學校教師實行聘任制。 中小學逐步實行教師資格製度和職務等級制度。 --動用勞動工資等政策槓桿,推動教育體制改革。 大、中專學校畢業生的起點工資,用人部門可以按照實際水平和實際表現拉開檔次。 為鼓勵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到農村、邊遠地區、艱苦行業工作,各地要製定津貼和獎勵政策。
11.加快教育法制建設,建立和完善執法監督系統,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軌道。 制訂教育法律、法規,要注意綜合配套,逐步完善。 要抓緊草擬基本的教育法律、法規和當前急需的教育法律、法規,爭取到本世紀末,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的框架。 地方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加快制定地方性的教育法規。
12.加強教育和發展的理論研究和試驗。 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把教育科學研究和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擺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和回答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要積極開展教育決策諮詢研究,密切教育科研同教育決策、教育實踐的聯繫,發揮教育科研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促進作用。 鼓勵和支持學校、教師和教育研究工作者積極進行教育改革試驗。
課堂教學改革
1、優化教學內容。
在很多學校,課程內容“老舊死”,超時排課、擠占副課現象突出。 2011年年底,修訂後的義務教育19個新課程標準發布,減少了課程容量、降低了課程難度,更加註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 應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既開足開好規定課程,又不隨意增加課時和提高難度,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去動手、去鍛煉。 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認知和接受能力,落實好有助於提升人文和科學素養、提高實踐能力的教學內容。
2、創新教學方式。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很多學校仍然沿襲著“一塊黑板一支筆,一人從頭講到底”的“填鴨式”教學,使課堂乏味、學生厭倦。 要推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鑽研、勤於動手,提高學習的能力和效果。 [2]  
教改狀況
在長春、重慶、 徐州等地“封殺” 奧數後,成都又堅決斬斷了奧數與升學掛鉤的“生命線”;北京等地宣布從2010年開始取消普通高中藉讀費,決心以此根治擇校痼疾;山東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考招生的參考依據,打破了“唯分數論”的舊有人才評價體系……
回眸2009,教育改革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決心,著手解決頗具爭議、頗為複雜的矛盾,雖然依舊是阻力重重,改革“路線圖”卻在各地積極的自主探索中日漸明晰:在四川成都,以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為重大工程的城鄉教育一體化模式正在形成;在浙江杭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優質教育發展之路正在拓寬;在安徽銅陵 ,“學校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遠近之別”的均衡教育正在實現……
回眸2009,教育改革在社會的廣泛關注下,以虛心而開放的姿態聆聽著各種不同的意見和聲音:面對錢學森先生“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傑出人才”的追問,溫家寶總理用到中學實地聽課的方式,和人們一起探尋答案。
“溫家寶總理以這種實地調研的方式關注教育,是對教育的尊重,更是對改革的鞭策。”長期從事教育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新蓉說。
面對11位教授的聯名致信和廣大網民的殷切期盼,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初次露面便表示:教育管理者要“耐心聽”,“然後把工作做到家”,就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正在以改革創新之舉,呼應民眾迫切的心聲和需求:上海市教委通過政府買單、委託民辦教育機構招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廣西柳州市投入3000多萬元,為近10萬名貧困學生送去“免費午餐”;江蘇省從2010年起,為所有殘疾學生提供高中階段免費教育……
回眸2009,已經開展的教育改革宣告著一個個階段性成果: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雜費的政策已全面惠及2.59萬所城市中小學的2821萬學生;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從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全國將為此投入約370億元;作為素質教育改革核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在義務教育階段全線鋪開,在高中階段推廣至全國25個省(區、市)……然而,剛剛開展的教育改革還需經歷實踐的檢驗: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在校學生中的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還需要各級政府和學校切實承擔起責任。 北京大學實行的“ 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 ”,還需要全社會的寬容心態和招生製度的不懈探索。 再過一段時間,經過意見徵集和專家討論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初稿即將公佈,並將再次啟動新一輪意見徵集工作。 可以預見,任何一項既有的改革,都將在這項教育改革的世紀工程中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 任何一種善意的爭論,都將為這道複雜的教育難題提供更加豐富的思考。 [3]  
教改綱要
2010年5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審議並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並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下文簡稱“規劃綱要”),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會議聽取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綱要》編制工作的匯報。
會議指出,未來十年是中國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關鍵階段。 制定並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對於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滿足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綱要》的研究制定歷時一年零九個月,兩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已基本成熟。
會議強調,今後十年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要貫徹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方針。
第一,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 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重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把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優化高等教育結構 ,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步伐。 大力發展繼續教育,重視和支持民族教育事業,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
第二,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三,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 創新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制度和考試招生製度,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學校制度。 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擴大辦學自主權。 擴大教育開放,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提高教育國際合作水平。 第四,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 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校際差距。 扶持困難群體,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第五,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為國民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 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更好地滿足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會議強調,為確保《綱要》目標如期實現,要進一步強化教育改革發展的保障措施。 特別是繼續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到2012年達到4%。 要完善體制和政策,不斷擴大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 健全教師管理制度,改善教師地位待遇,提高教師素質,倡導教育家辦學,鼓勵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到艱苦貧困地區從教,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 草案 )》,決定該草案經進一步修改後,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4]  
教改方案
文章參考雜誌《教育報》介紹
一引言
如果學過哲學,會很容易理解下列關鍵詞的含義:計劃與市場,高與低,少數與多數,單一性與多元化,簡單與復雜,課本與多媒體,適齡兒童與成年人老年人,痛苦與快樂,複製與新建,女與男,無與有,公費與自費,窮與富,強迫與自願,就業與失業,......
二教育的發展
舊時的教育主要是單一的計劃模式。 教育除了繼續沿用計劃時代一些好的做法,還要考慮市場需求和多數人的權益。
三教育資金的來源
舊時的教育資金由政府財政供給,比如國家為了培養大學生(四年制)平均每個大學生國家投入一萬元,那麼一所大學全年的收入就是2500元乘以學校大學生人數。 教育除了政府增加投入以外,還要吸收學生家長的教育投資,鼓勵私人辦學校,歡迎有錢的外國學生。
四教育的對象目標
舊時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少數專家少數領袖人物。 教育除了培養少數專家的任務以外,還要滿足市場需求,為了大多數學生能夠學到知識,為了整個社會整個民族的素質能得到提高。
五教育的年齡
舊時的教育僅僅限於適齡兒童。 教育除了適齡兒童以外,還包括在職成人教育,老年人大學等。
六教育的形式
舊時的教育是單一的講台式,老師在上面念著課本,所有學生在下面靜靜聆聽,上課時學生不許講話。 教育除了保留講台式教育以外,還包括圓桌式教育,老師和學生平起平坐,圍在一起共同探討問題。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是英國議會式教育,整個房間像一個大碗,中間低四周高,政府官員站在碗底,向四周議員作施政報告,議員高高圍坐在四周,可以向政府官員提出疑問,這種碗式教育老師不僅要講課,還要回答學生提問。
七教育考核的標準
舊時的考核標準由少數專家製定,比如封建的八股文考試,只要會嚴格按八股文規定格式寫一篇文章,便可一勞永逸,成為人才。 人才標準除了考試高分以外,還要看你進入社會後個人事業成就是否成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八教育的場所
舊時的教育一般只在學校進行。 教育場所除了學校以外,還有比如風行一時的保險傳銷模式,大企業一般都要培訓自已的員工,另外,多媒體電腦遠程教育,只要坐在家裡電腦旁,觀看網上在線視頻教程。
九教育的感受
古代的教育有懸樑刺股,有戒尺教鞭,老師體罰學生是常有的事,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知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教育除了繼續要求學習要刻苦努力以外,還提倡快樂學習,娛教於樂,學生家長對教育不滿意,可以上法院告學校和老師。
十教育的內容
古時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學習先賢聖主的思想,是複制模式。 教育除了要學習先人的經驗以外,還要求有所創新,會發明創造,是新建模式。
十一教育的性別
古時不提倡女子讀書,女子無才便是德,在梁山伯祝英台故事中,祝英台要女扮男裝才能讀書。 女人與男人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十二教育的篩選
以前是一張高考考卷定終身。 除了繼續採用高考以外,還有其他機會,比如一些名牌大學可自主招生,可由校長推薦學生,大學除了招收文理科學生以外,還可招收體育生,藝術生,武術生,國際比賽優秀生等等。
十三教育的組織機構設立
計劃時代的大學除了設立教務處外,還設立學校自已辦的附屬醫院,工廠,幼兒園,食堂,派出所,車隊,附屬中學等等,這些機構主要安排本校教職員工的家屬就業,為他們安排工作。 大學只保留部分原來機構,而且是私人承包經營,可看出當時留下的痕跡,比如有大學附屬醫院,大學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其他功能交給社會。
十四教育相關的醫療就業
計劃時代的大學生是稀缺資源,是像牙塔,如果某個大學生心情不好,可以找人打架,打完架躺在學校自辦的醫院就行了,因為醫療費用由國家全額報銷,可惜的是當時國家還很窮,心有餘而力不足,提供的醫療服務非常有限。 那時的大學生百分之百由國家安排工作,比如安排到大沙漠從事導彈實驗工作,因為大學生是國家出錢培養的,大學生要絕對服從,就像一個軍人,在當時不服從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大學生自已沒有選擇權。 大學生滿街都是,很多餐館的洗碗工,服務生都是研究生博士生,社會百分之八十的年輕人是大學畢業,國家出台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鼓勵大學生到基層需要的地方去,但國家不強迫他們,由他們自由選擇。
香港教育改革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主要是指香港主權移交之後,就教育政策及製度上之改革。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香港教育改革的討論重點,主要集中在香港中學的教學語言政策、中小學結龍計劃、殺校政策、引進副學士制度、大學學士課程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中學改為六年制、通識教育成為必修科目,以及將香港中學會考與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合併成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等。
香港政府自2000年10月起全面推行教育改革,涉及的層面由幼兒教育以至高等及持續教育,而整體的方向是推動均衡教育,並鼓勵終身學習。
在改革措施方面,觸動了多個範疇,其中包括課程、教學方法、入學制度和評核機制。 此外,學校的權力和透明度亦受到更大的重視。
社會上大部分意見均贊成改革教育,唯同時認為政府在推行時的步伐過急,以致學生、教師和家長無所適從。
人才是香港最重要的資產之一,為配合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政府在教育發展方面投放大量資源。 在2003至04年的財政年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經常開支便達493億港元,達全港總支出的一個很大百分比。
台灣教育改革
1987年台灣解除長達三十多年的戒嚴,在政治體制的轉型下,社會風氣隨著民主開放,社會各界紛紛提出改革訴求;在教育方面,民間教改團體也陸續成立,為當時的教育問題提出建言。 自此,台灣的教育開始進入風起雲湧的階段。 1990年代以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 由於教改牽涉層面相當廣,實施至今各界給予不一的評價。
相互借鑒性
教育改革雖然受社會變化的影響,受內在文化的製約,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各國之間的教育改革就缺少了共同之處。 實際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各國之間教育交往的頻繁,各國之間在教育方面的相互影響也在日益增加。 幾乎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從其他國家那借鑒了教育發展的經驗,進而變革自己的教育。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7)
解讀詞條背後的知識
知識分子 國內領先的科學媒體平台
魯白:科技革命滾滾向前,教育再不改革就危險了
魯白在“創新教育,預見未來——未來教育高峰論壇”。 2016年6月25日,“創新教育,預見未來——未來教育高峰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商學樓召開,論壇由《知識分子》、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雲享客、高禮研究院聯合主辦。 《知識分子》主編、清華大學教授魯白從科學家和清華教師的視角,...
2016-11-29 1
喬志峰 雜文作家,媒體特約評論員
大學去行政化應從“頭”做起
​北大將取消院系領導行政級別。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北大的綜合改革正穩步推進,效果開始逐步顯現。 在人事改革方面,北大未來將嘗試取消院系行政領導的行政級別,並採用聘用方式,進一步弱化行政級別,加強人員流動。 (11月11日《北京晨報》)“大學去行政化”的呼聲...
2016-11-12 71
兩會議題議案涉及領域
參考資料
1.    論中國教育的改革走向  
2.    光明日報:《辯證看務實辦》連載④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 中國文明網 . 2012-07-12 [引用日期2013-02-06]
3.    中國教育改革在困難、質疑與挑戰中探索前行  
4.    國家教改規劃綱要獲審議通過預計近期將頒布  

另附【新圖博館】實然觀

  台灣失敗的「民主」已成為大陸的反()面教材, 台灣更失敗的「教改」雖尚未,但隨著「來台陸生」尤其「台灣流浪博士教師」返陸、會廣為人知的。(由於教改教出嚴重供過於求的博碩學士、如流浪漢般南北奔波當大專兼課或中小學代課教師,這使人有倒回三四百年從唐山到台灣謀生的「羅漢腳」[無業遊民]之嘆!)
  台灣教改會失敗(本館台灣共犯體1995.12.2早已析教改將敗),除了古今「台」外共同的應然教改理想、違背了實然教育人性,人的才智演化是常態分配:左/右兩端的天才/劣才各約一成、中間多為庸才(故台灣教改前聯考和德港星大學升學率二三成合理/大陸五成尚可/教改後台灣十成連零分也可上大學荒謬),但源自法國盧梭/美國杜威的各種浪漫/人文主義教育觀、卻把所有當天使教,徹底地寬鬆/減負/素質/快樂等學習之結果,自然是天才突出、但不少庸才變不堪用之才、就整體社政經而言是利大於弊得不償失的(這或許是民主精英之陰謀、庸才好當選奴),幸好大陸的減負/素質還只是試點、畢竟二千多年前的中國首位教育家孔子早已言「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因材施教」,連百姓都會背《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雖是應然之希望但仍知實然是)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西方的民主和教育大師卻「逢民之惡」(對比於中國士大夫的「逢君之惡」、明//暴君之比例約天//劣才)
  台灣教改之失敗,更表現在知識分子(公知)的雙標: 稱要解構(國民)()國結構、結果是建構(民進)()國結構,如同(國民黨政軍是退出了校園/媒體、(民進)黨政軍卻進入占據校園/媒體。這些邪者叫獸宣稱:國家不要有任何意識形態政策,故宗教、教育、文化、新聞(宣傳)等部都應廢!但在台灣意識、傳統威權遺習、及施展權力等因素下,又一一移到李陳蔡政權的台獨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中,違背教改的目標:「民主、自由、多元」,難怪教改會失敗。
  台灣教改失敗了又如何?在台眼中只要能達到文化台獨之目的(畢竟國際現實不可能搞法理)、是可不擇手段的(如其名言「有比誠實更高的道德標準:獨」),故見李陳蔡政權在島內肆無忌憚地:去中國化/獨化,從上街頭砍老蔣銅像頭/拜日本人銅像頭,到教科書上大減中國典雅文言文/新增台日平庸文言文、大減中國史觀內容/大增台獨史觀內容、丑化明鄭滿清國府之治台/美化荷日之據台,再到教出太陽(大腸)花等反中獨()/台大只能選出綠獨校長(教改時宣稱「教授治校大學自治」的叫獸此時失聲)……罄竹難書。
  以台為鑑,大陸怎能不嚴守校園/媒體兩大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陣地,雖然不必像鄧小平到法國「勤工儉學」如此刻苦(毛澤東自認留在中國更能搞革命、結果二人皆成功、毛革命建國鄧改革開放、接棒者就看習了),但也要創造性地繼承傳統「勤儉」美德,比如前述以休閒運動裝為制服、又比如改革高考(台之高考為公務員考試)為多次多科而不是一試定終生/中學上課走班方式仿大學學分制上課內容減少死背記憶增加創意理解(教改初衷是為減少古典式死背、增加現代思考力,不料跟上了後現代創意風潮、而陷於為創意而創意[比賽獲獎後不努力商業化],結果二三流的陸生來台、同班上課,不但比台生好學敬師、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也遠勝,台生只好秀創意、而不知大陸深圳等的雙創有多厲害,就好比台教授的科研成果還被國[]科會緊咬地動輒觸法、大陸中央早已鬆手讓各校自主協議商業化利益的產官學分配比例)
  最後附上台灣共犯體一段析判以為
  早在老蔣的《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即批評台灣升學主義之弊,由此可知問題之嚴重,但為何愈演愈烈?李聰明在其《現代學校行政》批評「選拔教育型」所導致的升學主義:一、實施排名次的學業競爭。二、校內考試模仿升學考試。三、惡補。四、應付考試的參考書。五、體罰。六、能力分班。七、家長為升學主義護航,抗拒教育行政機關的糾察。八、師生共同說謊使教育視察難以察覺教學弊病。而這些又導致:摧殘人性、戕害民族幼苗、使教育偏枯與迷失方向、培養出投機取巧的國民、填鴨式教育所得非真知識、造成國民缺乏民族精神和社會意識、忽視了倫理教育、師道淪喪與教育風氣敗壞。
  可是為何官方、教育界及師生家長均深知其害,卻愈演愈烈呢?其根源是初中高等教育的每一上層均需通過考試選拔使然,如此便造成古今中外皆存在的有教無類與選拔人才間的衝突。為解此而採取的舉措又常導致社會抗拒(如英國文法學校的傳統抗拒綜合中學的政策)、學生知識普遍低落甚至行為敗壞(如美國的中等教育)、或換湯不換藥(如日本的二階段入學制度)等弊病。除了選拔教育有其現實的歷史因素(如中國傳統的科舉取士、英國文法學校壟斷大學之門、日本少數公私大學壟斷了產官學界之出路)和社會因素(如前述政經意識形態)之外。要揚棄選拔制度和升學主義也需具備三個條件:初中高等每一上層教育大門必須開放到想升學者皆能如願(但這不可能兩岸學生家長多自認是天才、都想進北大台大清華, 台灣教改快樂學習結果、私立貴族精英中學/課後補習班都大增,大陸還只是試點素質/減負學習、也有些星火、全面則將燎原)、理性的教育文化(不然在實施推薦時將受制於人情,兩岸皆普遍地存在著憑師生情誼或學派而內定錄取者之情事)、及社會不以文憑為尚。
  台灣教改下的大學入學制度模仿日本的二階段考試及推薦制度,但日本因不具後二條件,故擠少數熱門大學之門的升學主義,也產生推薦選拔不公的現象。台灣不但在中等教育上異於日本的單軌制(大多是綜合中學)而是雙軌制(學自德國以升學為主的高中和以就業為主的高職專科二分、教改學美國綜合中學廣設大學之後,原德之利不見、又未得美之利[如大學生寬進嚴出]反增美之弊[中學知識低落行為敗壞]),更存在著傳統以來因追求公平而產生的科舉。科舉原目的本是選拔有德有才之士,但因非考試型所產生的不公(如九品中正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試圖藉科舉產生社政經的階級結構之改變(從隋唐開始至宋才見成效,而將之前累世家族的貴族體制轉變成平民式士大夫體制)、制式考試內容的僵化(如唐科舉的明經科受制於儒教而不如進士科受歡迎,宋之後在公平要求及考試內容受限於儒術甚至指定書目之下愈來愈僵化至八股)等因素,而將科舉轉變成形式主義的取才手段,歷代雖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批評及改革,但皆因無法滿足公平和功名(即文憑主義)而失敗(即使在清末民初的廢科舉興新學的結果,無論是教育的品質或普及、學生的出路或影響力,都是倒退的,類似的台灣教改下的大量高等學府也產生了質差及就業問題)。不但如此,公平和文憑主義還成為中國教育的深層結構,故台灣的聯考制度雖有源自大陸時的聯招經驗、和為解決校方學生雙方種種因單獨招生而產生的不便等因素,但主因仍在深層結構。只不過此結構在國家教育體制及選拔教育型之下,使升學主義愈演愈烈。

 

上一篇:中國醫改

下一篇:中國社改

阿楨 2024-11-17 01:07:25

「波波」亂象誰大開後門?牙醫協會點名2人:這綠委女兒就是波波醫師2024-11-12

日前有婦幼診所醫師替患者開子宮鏡手術時造成患者死亡,被起底是「波波醫師」而引發討論。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暨本土小牙醫聯盟今(12)日召開「波波牙醫侵台利益結構圖大解密」記者會,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林元敏揭露, 許多波波醫師都是政商高層子女,包括這綠委的女兒就是波波醫師,2022年《醫師法》修法時,提案大開波波醫師及牙醫名額的就是這名綠委,以及現任衛福部長邱泰源,現在還砸了24億推行偏鄉計畫,大幅開放波波牙醫實習名額;協會痛批,總統賴清德身為台灣首位醫師總統,反而毀壞台灣醫療。

賴清德回應波波牙醫、綠能民怨 網炸鍋:台南市長會換人 2024/11/13

近日波波牙醫議題再次引發輿論炸鍋。此外,日前有周刊報導外商來台投資綠能,六年後不堪地方勢力與黑道勒索、落荒而逃,也造成熱議。總統賴清德發文回應,針對波波牙醫,承諾不提高國外回台實習名額,針對國外學歷審查會更嚴格。另也將落實靖平專案及《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激勵措施》,杜絕犯罪。網友直呼「麻煩處理公視」、「台南光電要不要先處理好?不然市長會換人當了」、「勞動部霸凌事件呢?」
  回應
呵,爭功諉過的塔綠斑又來了
連醫界都點名邱泰源跟賴惠員是罪魁禍首,門戶大開是2022年的事,塔綠斑還想洗地到馬總統身上喔
而且追根究底,波波醫生的緣由是2004年起,中東歐國家一一加入歐盟,使得教育部一併承認了波蘭等國家的醫學生學歷
這群波波醫早從阿扁的時代就看到這條路跑出國去,畢業回國的時候已經是馬總統
馬時代的衛生署長葉金川等一眾官員官員還主導修法,嚴格管制波波醫生的資格
反觀當年波波家屬大遊行,收下連署書的,還是你民進黨的召委

阿楨 2024-11-12 03:00:39

世界大學排名「台大名次曝光」下滑20名 冠軍蟬聯9年 2024/10/09 中時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今天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大學排名第172,退步了20名。此外,中國醫藥大學,排名位於第301至第350名區間。亞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和台北醫學大學等,落在第401至500名區間。
前10是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和美國耶魯大學。
中國大陸清華大學(第12名)、北京大學(第13名)、復旦大學(第36名)。
  回應
這個排名有客觀嗎?英美全包了!
所以亞洲應該有自己的排名,不能讓優秀亞洲學生外移到英美,損失自己人才。
從學生會到校長都綠油油,整天忙著去迎合綠蛆的指令,豈有閒暇工夫去治校?

日媒曝「亞洲十大美味泡麵」!台灣上榜3款 它勇奪亞軍2024/11/09 中時

《日本經濟新聞》發起亞洲泡麵評選,評審包括文化推廣大使、泡麵專家、烹飪研究員,記者、飲食文化研究員、泡麵愛好者等7人。他們選出的第一名是新加坡叻沙泡麵Prima Taste,湯頭呈橘紅色,由椰子粉熬成的,再搭配蝦肉。第二名是台灣熱「滿漢大餐:蔥燒牛肉麵」。第四名是泰國的Yum Yum奶油冬蔭功麵。6到10名分別為韓國八道的炸醬麵、農心的浣熊麵、台灣的曾拌麵「香蔥椒麻口味」、泰國iMee綠咖哩雞肉麵以及台灣KiKi推出的蔥油拌麵。
  回應
要以銷售量排名
不能以銷售量排名,不然中國多第一

阿楨 2024-11-12 02:54:10

世界大學排名「台大名次曝光」下滑20名 冠軍蟬聯9年 2024/10/09 中時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今天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大學排名第172,退步了20名。此外,中國醫藥大學,排名位於第301至第350名區間。亞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和台北醫學大學等,落在第401至500名區間。
前10是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和美國耶魯大學。
中國大陸清華大學(第12名)、北京大學(第13名)、復旦大學(第36名)。
  回應
這個排名有客觀嗎?英美全包了!
所以亞洲應該有自己的排名,不能讓優秀亞洲學生外移到英美,損失自己人才。
從學生會到校長都綠油油,整天忙著去迎合綠蛆的指令,豈有閒暇工夫去治校?

日媒曝「亞洲十大美味泡麵」!台灣上榜3款 它勇奪亞軍2024/11/09 中時

《日本經濟新聞》發起亞洲泡麵評選,評審包括文化推廣大使、泡麵專家、烹飪研究員,記者、飲食文化研究員、泡麵愛好者等7人。他們選出的第一名是新加坡叻沙泡麵Prima Taste,湯頭呈橘紅色,由椰子粉熬成的,再搭配蝦肉。第二名是台灣熱「滿漢大餐:蔥燒牛肉麵」。第四名是泰國的Yum Yum奶油冬蔭功麵。6到10名分別為韓國八道的炸醬麵、農心的浣熊麵、台灣的曾拌麵「香蔥椒麻口味」、泰國iMee綠咖哩雞肉麵以及台灣KiKi推出的蔥油拌麵。
  回應
要以銷售量排名
不能以銷售量排名,不然中國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