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7 22:18:30緣與憶的世界
派遣員的品格
我這幾天在看這一部日劇...讓我感觸有點深
劇情我略過不提...
我只是欣賞裡面那一位大前春子...
她是飾演一位派遣員...雖然只是一個外派的人員...
但是對於處理事情...對事情負責和專注...不輸於裡面正職人員
甚至比他們還要好...她擁有許多證照...
往往在困難的時候幫助她或是公司再度取得優勢...化險危機
我欣賞的是是她擁有許多證照...而這些證照並非是專一領域的
而是來自各行各業或是各方面的證照
像是起重機操作、檢查昇降機、劍道四段、助產師、處理河豚(和金槍魚XD)、
處理核廢料等的證書
這些證書看似毫無相干性...但是在危及時卻幫她很多忙
這讓我想起當初我看到一篇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
---------------------------------------------------------------------
(借轉白走的路http://blog.xuite.net/ycedu/blog/9148501)
「老師,如果我大學專題做的題目和研究所不一樣,這樣專題不是白做了嗎?」「我要怎樣很快的決定研究題目?」「如果我不去多試試其他領域,怎麼會知道那些領域自己喜不喜歡?可是如果我一直換領域,不是就白白浪費時間嗎?」
『學得深?還是學得廣?』向來就是一個常被討論的題目,因此很多相關問題,例如:『大學要不要分系?』『碩一是否就該找指導教授?』『大四提前做研究好不好?』,一直都是不同學者間爭議的焦點,這也難怪學生總是會有類似的疑惑。
如果唸過演算法、或者是人工智慧的人應該就知道“Depth-first? Or breadth-first?” 其實只是兩種策略,這兩種策略都各有其利弊,要選擇哪一種策略就要看當時的情況為何、以及到底要找什麼最佳解?最佳解的定義是什麼呢?在資訊科學上,要定義最佳解是很容易的。但是在人生這個課題上,有沒有辦法定義最佳解?如果有,要怎樣定義自己的最佳解呢?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因為興趣會變、環境會變、未來不可預測,所以定義最佳解根本就是Mission Impossible,如果最佳解都沒有辦法定義,那哪個策略能達成最佳解就更無法預測了。我們的人生旅途卻不會因為對未來的無知而暫時停止,有時我們會仰賴長輩指點迷津,這樣可能可以走在比較安全的路上;有時候我們決定要仿效海盜的冒險精神--航向未知的旅程;有時候我們決定隨波逐流,讓命運之神帶領我們前行。不管我們的選擇是什麼,時間流逝的速度是固定的,而且無法重來。
我一直相信: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清楚自己所走的每一步路,究竟會在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但是,過去所經歷的事物、所做的決策都塑造了現在的我們,而我們需憑著累積的智慧來做抉擇,這些抉擇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會在未來成為我們的經驗,然後繼續的幫助我們往下一個目標邁進。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小時候從來沒有想當老師(教授當然也不在志願中),我本來想當音樂家,所以十幾年時間我都生活在音樂裡,那時候所學、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朝音樂之路邁進。有一天我突然夢醒了,自認為當物理學家比較有可能,所以我開始鑽研物理、甚至跑到大學先修。這個夢想突然又因為大學聯考而破碎,所以我進入管理學院,開始唸起了管理、行為科學、經濟、會計等學科,我一直以為自己會運用所學去公司當管理者,鑽研了五年以後,我突然發現管人並不是我的興趣,所以跑去讀了電腦科學博士,然後又因緣際會的當了教授。
當年在申請美國博士班的時候,我曾經懷疑過自己,怎麼一直在走遠路,如果早知道要念電腦博士,我可以早點開始學著寫程式、多花點時間在數學上,可是後來我到了美國念博士,然後憑著當年在資管所花一整個學期學的E-R Model拿到研究獎學金,接下來又發現所屬的研究中心有各式各樣的研究,每一個研究都和我過去經驗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現在當教授可以做自己決定的研究題目後,我發現過去所學、所愛的事情,我通通可以應用在研究上,所以我開始做個人化搜尋引擎(運用了許多行為科學、管理學、溝通學、以及人工智慧)、互動式指揮家系統(運用了許多音樂觀念、技巧、甚至人脈)、點對點搜尋(運用網路、物理觀念、甚至經濟學),曾經以為的遠路都成為我現在的資產。
所以絕對不要擔心自己選錯領域會浪費時間、走冤枉路,因為只要很認真的走,世上沒有白走的路!
---------------------------------------------------------------------
對於現在教育體系...
在國高中...當小孩想要學習才藝或是想培養自己興趣
往往都會被父母親潑冷水說
書都讀不好還想搞怪
你覺得你做XXX會比讀書還要有前途嗎
你想餓死就去做XXX阿
而在大學裡卻往往強調所謂的專業性
也就是在著重於專業領域
而忽略全方面發展
往往造成以後的出路過於狹窄...
甚至對處理事情的態度或危機時...往往無法隨機應變...慘遭社會淘汰
當初我去修教育學程時...
就經常被人笑說...有大好前途你不走...阿你是要去當老師喔
他們不懂我並非為了當老師才去修...而只是單純想要學到更多東西而已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我在教育學程裡學到許多在物理系理學不到的東西
像是再輔導原理與實務中學習到如何輔導...一個人如何從一個人的言行之中看
到他心中想法...如何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像是學生同學上司或是屬下...如何
打破沉默...如何從對話中取得優勢找到成功契機等
還是生活科技課程中許多不同系的專業知識...像是化學系地科系數學系生科系
等或是教育哲學理每位哲學家的哲學思想跟教育的相關性...像是尼采的超人理
論...如何從悲觀中找到樂觀的一面然後加以發揚光大等...
甚至是我上台報告時該注意哪些事情該如何統整資料把重點告訴底下觀眾
上台注意事項等
許許多多知識...這根本不可能單純從量子物理還是相對論或是其他課程中學
習到...而是要多方面吸收多方面發展多方面加以整合
這樣對以後的發展才有很大的出路...
所以我相當佩服她對事情或是知識的渴望和學習態度
劇情我略過不提...
我只是欣賞裡面那一位大前春子...
她是飾演一位派遣員...雖然只是一個外派的人員...
但是對於處理事情...對事情負責和專注...不輸於裡面正職人員
甚至比他們還要好...她擁有許多證照...
往往在困難的時候幫助她或是公司再度取得優勢...化險危機
我欣賞的是是她擁有許多證照...而這些證照並非是專一領域的
而是來自各行各業或是各方面的證照
像是起重機操作、檢查昇降機、劍道四段、助產師、處理河豚(和金槍魚XD)、
處理核廢料等的證書
這些證書看似毫無相干性...但是在危及時卻幫她很多忙
這讓我想起當初我看到一篇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
---------------------------------------------------------------------
(借轉白走的路http://blog.xuite.net/ycedu/blog/9148501)
「老師,如果我大學專題做的題目和研究所不一樣,這樣專題不是白做了嗎?」「我要怎樣很快的決定研究題目?」「如果我不去多試試其他領域,怎麼會知道那些領域自己喜不喜歡?可是如果我一直換領域,不是就白白浪費時間嗎?」
『學得深?還是學得廣?』向來就是一個常被討論的題目,因此很多相關問題,例如:『大學要不要分系?』『碩一是否就該找指導教授?』『大四提前做研究好不好?』,一直都是不同學者間爭議的焦點,這也難怪學生總是會有類似的疑惑。
如果唸過演算法、或者是人工智慧的人應該就知道“Depth-first? Or breadth-first?” 其實只是兩種策略,這兩種策略都各有其利弊,要選擇哪一種策略就要看當時的情況為何、以及到底要找什麼最佳解?最佳解的定義是什麼呢?在資訊科學上,要定義最佳解是很容易的。但是在人生這個課題上,有沒有辦法定義最佳解?如果有,要怎樣定義自己的最佳解呢?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因為興趣會變、環境會變、未來不可預測,所以定義最佳解根本就是Mission Impossible,如果最佳解都沒有辦法定義,那哪個策略能達成最佳解就更無法預測了。我們的人生旅途卻不會因為對未來的無知而暫時停止,有時我們會仰賴長輩指點迷津,這樣可能可以走在比較安全的路上;有時候我們決定要仿效海盜的冒險精神--航向未知的旅程;有時候我們決定隨波逐流,讓命運之神帶領我們前行。不管我們的選擇是什麼,時間流逝的速度是固定的,而且無法重來。
我一直相信: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清楚自己所走的每一步路,究竟會在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但是,過去所經歷的事物、所做的決策都塑造了現在的我們,而我們需憑著累積的智慧來做抉擇,這些抉擇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會在未來成為我們的經驗,然後繼續的幫助我們往下一個目標邁進。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小時候從來沒有想當老師(教授當然也不在志願中),我本來想當音樂家,所以十幾年時間我都生活在音樂裡,那時候所學、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朝音樂之路邁進。有一天我突然夢醒了,自認為當物理學家比較有可能,所以我開始鑽研物理、甚至跑到大學先修。這個夢想突然又因為大學聯考而破碎,所以我進入管理學院,開始唸起了管理、行為科學、經濟、會計等學科,我一直以為自己會運用所學去公司當管理者,鑽研了五年以後,我突然發現管人並不是我的興趣,所以跑去讀了電腦科學博士,然後又因緣際會的當了教授。
當年在申請美國博士班的時候,我曾經懷疑過自己,怎麼一直在走遠路,如果早知道要念電腦博士,我可以早點開始學著寫程式、多花點時間在數學上,可是後來我到了美國念博士,然後憑著當年在資管所花一整個學期學的E-R Model拿到研究獎學金,接下來又發現所屬的研究中心有各式各樣的研究,每一個研究都和我過去經驗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現在當教授可以做自己決定的研究題目後,我發現過去所學、所愛的事情,我通通可以應用在研究上,所以我開始做個人化搜尋引擎(運用了許多行為科學、管理學、溝通學、以及人工智慧)、互動式指揮家系統(運用了許多音樂觀念、技巧、甚至人脈)、點對點搜尋(運用網路、物理觀念、甚至經濟學),曾經以為的遠路都成為我現在的資產。
所以絕對不要擔心自己選錯領域會浪費時間、走冤枉路,因為只要很認真的走,世上沒有白走的路!
---------------------------------------------------------------------
對於現在教育體系...
在國高中...當小孩想要學習才藝或是想培養自己興趣
往往都會被父母親潑冷水說
書都讀不好還想搞怪
你覺得你做XXX會比讀書還要有前途嗎
你想餓死就去做XXX阿
而在大學裡卻往往強調所謂的專業性
也就是在著重於專業領域
而忽略全方面發展
往往造成以後的出路過於狹窄...
甚至對處理事情的態度或危機時...往往無法隨機應變...慘遭社會淘汰
當初我去修教育學程時...
就經常被人笑說...有大好前途你不走...阿你是要去當老師喔
他們不懂我並非為了當老師才去修...而只是單純想要學到更多東西而已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我在教育學程裡學到許多在物理系理學不到的東西
像是再輔導原理與實務中學習到如何輔導...一個人如何從一個人的言行之中看
到他心中想法...如何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像是學生同學上司或是屬下...如何
打破沉默...如何從對話中取得優勢找到成功契機等
還是生活科技課程中許多不同系的專業知識...像是化學系地科系數學系生科系
等或是教育哲學理每位哲學家的哲學思想跟教育的相關性...像是尼采的超人理
論...如何從悲觀中找到樂觀的一面然後加以發揚光大等...
甚至是我上台報告時該注意哪些事情該如何統整資料把重點告訴底下觀眾
上台注意事項等
許許多多知識...這根本不可能單純從量子物理還是相對論或是其他課程中學
習到...而是要多方面吸收多方面發展多方面加以整合
這樣對以後的發展才有很大的出路...
所以我相當佩服她對事情或是知識的渴望和學習態度
就跟你說好看吧
一開始還不想看
噗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