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8 17:26:45

改變中的,淡水。


上個星期六,被朋友強拉到淡水街頭亂逛。她說,那邊風大,露天咖啡館不少,抽起煙來不容易沾衣。不碰煙也相當不喜歡煙味的我明知道煙危害身體,沒有多加阻止,還是捨命陪君子。因為她絕少抽煙,會抽都是壓力太大或是煩事纏身,哈幾根當作解饞解悶。

頭一次來淡水時,正逢高中時淡水捷運線剛通車不久,跟社團的人一起利用下午課堂時間搭乘捷運來到淡水,只為了慶祝而跑來吃渡船頭附近不怎麼好吃的阿給。淡水老街當時正在規劃中,到處都是沙石,還是拓寬前的窄馬路,整條街根本沒現在的美觀。河岸那條就更不用說,提防矮小,行路有限,離河相當近,有時漲潮或颱風天往往會整個拍浪上來,濺得整條路都是。而渡船頭更是簡陋,沒有現今的大廣場,只有一小間船票口,一小段斜坡供人車通行船上。河岸那段大規模的改建成現今的模樣,則是在本人的大學時代間陸續完成的。在淡水的4年,喜歡走過老街跟河岸,一方面順路能省點坐到捷運的車錢,一方面也能藉著散步,吹吹海風,沉澱思緒,偷觀察當地人生活的小樂趣。

淡水給我的印象,總是不斷地在改變,改變著。

自從畢業後似乎就沒回去過淡水了吧,大概。最近一次的記憶,忘了啥時,有到那邊的紅毛城底下吃嵐屋的焗烤。不曉得是因為換廚師還是別的原因,沒有當初學生時代的美味豐富而感到失望,幸好它的冰奶茶多少贏回一些信心,僅管跟以前比甜度顯得有點高。

這次再度踏上淡水,捷運站附近依舊因假日人山人海──攜家扶幼,情侶偕伴,朋友結遊,隨處可見;站外廣場熟悉不熟悉的街頭藝術家與畫家們,還有新增的什麼騎迷你馬體驗、藍色公路船隻在渡船頭和漁人碼頭兩地跑、紅色接泊公車變多、出現古蹟導覽專用公車……等等。首次去看改建完成的漁人碼頭,佔地的確廣大,中央的白色拱橋很壯觀,靠海岸的建築物上排有提供人們行走觀海,但多少檔住了不顯眼的漁人碼頭,有點不解是為了保護漁人碼頭還是純為觀光客方便而設計……。

這趟淡水行,老實講享受的成份少,感嘆的心情多。

如今的淡水老街、淡水河岸跟漁人碼頭,全然成了飲食景點。或者說,成為像士林夜市那樣的小吃區也不為過。吃的店面明顯增加許多,讓我傻眼。因應人潮需要的店面交替之快速,讓我傻眼。相同的阿給、魚丸、蝦捲、鐵蛋、巨無霸冰淇淋、烤魷魚……等小吃在同一條街上不斷出現,競爭之激烈,讓我傻眼。走到那吃到那的觀光客充斥其中,完全無法理解他們來逛淡水的目的(該不會只有吃這項吧),讓我傻眼。

如此觀光取向的淡水,如此大眾文化的淡水,我快要不認得的淡水……。

的確,人潮帶來商機,商機促進繁榮,繁榮造就進步。但進步的同時,是否也不自覺地在遺失些什麼?淘汰些什麼?不否認自己是念舊的人,看到淡水鎮區一天天熱鬧繁榮固然高興,但是似乎……漸漸少了那麼點人情悠閒味,多了幾分那種商業市儈感。以後,還會有什麼樣的轉變呢?淡水。誠如你一貫在台灣歷史裡的地位,稱職的港口,有容乃大,迎新送舊,靜靜地走過時代交替。希望你能保留住屬於你自己的人文氣息,屬於你自己的地方特色,別被台灣普遍的觀光市場文化所淹沒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