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0 13:09:09
joycelyn
當公婆要搬進來住~
早在幾千年前,漢代五言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將婆媳相處的難為描寫得淋漓盡致。劉蘭芝17歲嫁入焦家,晨起織布,十分守婦道,無奈婆婆不喜歡她,希望兒子焦仲卿娶東城艷婦,幾經波折,最後劉蘭芝下堂求去。
如今,21世紀,婆媳共住衍生出的問題仍是錯綜複雜,愈來愈多年輕女性結婚的前提之一是,不跟男方父母同住。然而,當父母日漸老邁、疾病纏身、喪偶或者因為經濟因素,與父母或公婆同住成了無可迴避的課題。
內政部民國89年的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率高達73%,比85年增加了9個百分點。有趣的是,認為與子女同住為理想的居住方式者,卻從民國85年的73%降低為民國88年的69%。
這顯示台灣老年世代對與子女同住的觀念似乎發生變化,從必然同住調整為有條件同住。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家庭教育中心研發組長林如萍曾做過一項大型的代間差異研究:
她跑去問農村地區老人,問他們「兒子結了婚,該不該跟老人家住?」結果竟然多數老人回答:「不一定」。但是,「當我老了、病了,就應該跟兒子住。」
‧分享、互惠
一聽到父母要同住,多數人閃過的畫面多半是負擔加重、不自由、婆媳失和。
「其實不盡然,除非家中老人屬於完全失能,」林如萍從大量訪問調查發現,老人家給予年輕夫婦很多協助,像是家務工作、照顧孫子、情感上支持、分享父母在地方上多年的人際資源網絡。
育有兩個幼兒,在傳播公司上班的秀華很享受與公婆同住。她一結婚就和公婆住,至今6年,平時由婆婆料理三餐、照顧接送孩子。
「我先生每天晚上10點才回來,我回到家也快7點了,幸好我公婆幫忙分擔,像我老公的二姊,沒有跟公婆住,經常得安排小孩上各種安親、才藝班,其實都是為了配合夫妻可接送的時間,用一堆才藝課程去填滿空檔,小孩可憐,大人也累。」
她不否認與公婆住也有些不便,不好意思太晚回家、累得半死回到家也不敢衣服一脫,賴在沙發上為所欲為。她公公很勤儉,很多雜物不捨丟,經常為了家裡塞滿一堆堆沒必要存在的物品而意見不和。
「通常我會閃開、轉移話題或餵小孩,逃離可能發生衝突的現場,」秀華說,當她一想到公婆年紀大還幫忙照顧小孩,回到家有熱騰騰的飯菜吃,省去她不少麻煩時,就覺得自己在得失之間還算滿幸福,遂不願與公婆起衝突。
國外有些家庭社會學者設法找出為什麼婆媳相處不易?衝突的根源在哪?其中有個「自己人」觀點:媳婦自認再怎麼努力,永遠是這個家的「外人」,當小姑回到家,可以盡情睡到中午,媳婦顧忌多,擔心別人說閒話。
有學者訪問一群結了婚的女性,誰是妳的家人?通常受訪者回答:我先生、我小孩、爸媽、哥哥姊姊。再問如果除夕夜,誰會回家吃飯,這時的回答轉為:我先生、我小孩、我公婆、小叔、大伯、小姑。
第一個問題指的是「情感上的家人」,其次是「文化規範上的家人」。對已婚女性而言,「容易有垂直與水平的忠誠分裂,」林如萍認為,女性在具有情感連結的原生家庭與法定、約定俗成的家人之中拉扯。
因此,當公婆要搬進來住時,媳婦的心態陷入複雜,這時,千萬不要勉強自己或假設「婆媳關係可以像母女」。
理由很簡單,身為媳婦和女兒的角色在「角色規範」上不盡相同,彼此的期待與要求也有所差別。當然有可能與婆婆關係很好,可是這關係也是定位在「婆媳」關係,要完全等同母親與女兒的相處,有其困難。
‧該煮誰的口味?
通常,與公婆同住最常見的摩擦之一是,飲食習慣。兩代因為成長背景、生活經驗迥異,在飲食喜好上很不同。年輕媽媽怕小孩營養不夠,飲食上多考慮小孩的口味,老人家大半輩子的飲食習慣經常被忽略,需要家人多一些體貼觀察。
明美的公公吃莧菜時,喜歡加水煮得爛爛的,偏偏年輕夫妻和小孩不喜歡,明美下了班趕回家煮飯時間已經很局促,她不可能分別用不同的方式煮菜,那麼究竟要以誰的口味為主?
明美很聰明,後來她乾脆炒菜炒到一半時,先取一些出來,剩下的用水煮爛,皆大歡喜。
剛開始明美並不知道公公的飲食習慣,只是她經常發現公公好像吃得很少,又常找東西吃,顯然沒吃飽,公公因為喪偶才搬來同住,也沒有婆婆可問。明美遂直接問公公,才知道他嫌菜太硬,無法吃,公公希望明美不管煮什麼,最好加水悶爛。
幸好明美貼心觀察到,採取直接溝通,她公公也願意坦言自己的需求,而不至釀成彼此怨懟。
這屬於媳婦掌廚的例子,還有一種是由婆婆主導料理三餐,媳婦必須遷就婆婆。
在大學任教的雅淑剛嫁入夫家第一年的除夕夜,就矇在棉被哭了好久,除了想念南部家人,更重要的是,「我根本沒東西可以吃,我經常處於半飢餓狀態,又不敢隨便開冰箱。」
廚房是雅淑婆婆的王國,她的菜色千篇一律,可能是以前生活條件差,老人家很節省,經常是四季豆加醃菜,菜相差,而且剩菜會不斷重複溫熱,餐餐復始。
雅淑很講究色香味,一盤菜五顏六色的才能引起她的食慾,可想而知,她經常挨餓,又不敢說, 後來連 先生、小叔都抗議了,卻換來母親一頓責罵。
「婆婆觀念很難改,不如調整自己吧,」雅淑不想繼續對丈夫抱怨,無濟於事,她採取的方式是,找機會與老公出去吃點心宵夜,「我們有時候找藉口溜出去,到夜市吃小吃,偶爾吃大餐,反而增加許多兩人世界的樂趣。」
雅淑後來甚至學會「在別人面前給婆婆面子,鞏固妳在鄰里之中的地位。」
有一次,雅淑婆婆在隔壁商店內聊天,雅淑正好經過,隨手打個招呼,婆婆順手指著架上的有機營養品說,聽說這個不錯,不過好貴,雅淑心想婆婆節省慣了,這也沒多少錢,當下就買兩盒給婆婆。
鄰居對她誇讚不斷,雅淑回說,「因為我媽媽也對我很好啊。」從此,雅淑發現,婆婆對她友善多了,「至少她以後跟鄰居聊是非,聊誰家媳婦多糟時,我比較不會被唸。」
‧聰明的老公不要出來仲裁
與公婆同住,先生扮演關鍵角色,偏偏「男人們從來沒學會如何當橋樑,」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黃越綏從事婚姻諮商多年,她觀察,台灣男人多半養尊處優,被照顧慣了,不懂溝通,也不擅長協調。
「既然不懂如何當橋樑,就暫時閉嘴,不要企圖出面仲裁,以免三個人全都受到傷害,」
雅淑的經驗是,先生如果挺身替自己說幾句話,雖然感覺窩心,卻惱怒了婆婆,如果先生幫母親,轉頭數落太太,那夫妻之間肯定有吵不完的架。最好的辦法是,私下安撫。
擔任銀行經理的陳昱雯也表示,她先生在婚前就直截了當跟她說,「以後妳和我爸媽有衝突,我絕不會當場護妳,即使錯不在妳,因為那是我爸媽,我們可以關起房門,私下溝通。」如此,兩個女人分別得到面子與裡子。
‧誰教孩子?
當公婆要搬進來住,順便幫忙帶小孩時,彼此經常為了教養問題而發生爭執。
「我還能看著孫子多久,說不定看不到他結婚,所以我當然要疼他,」這是典型阿公寵溺孫子的說法,年輕夫妻如果缺乏協調,極易讓小孩「鑽漏洞」,知道有阿公阿媽可以靠,影響小孩心性發展。
「我會在兩老面前打小孩,」很享受與公婆同住的秀華堅持某些教養原則,有一次,孩子不吃飯,吵著吃糖果,秀華不給,孩子就轉向阿媽求援,秀華依然堅定說,「沒吃飯,就算求阿媽也沒用,不准吃。」
不過,秀華私下會找婆婆溝通,讓她知道小孩不能寵,否則以後長大誰的話都不聽,怎麼辦, 幸好她 先生很支持她。
「儘量讓教養孩子的原則單一化,如果好幾個總司令,小孩會鑽漏洞,」林如萍建議,祖父母不要插手太多教導,好好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就好。
黃越綏也建議,老人家不要老往自己身上丟負擔,不妨當個受孫子歡迎的「魅力阿媽」,讓兒子媳婦當黑臉。
「要是我,我就在家裡弄個大遊樂區,整天跟孫子玩玩具、說故事、吃喝玩樂,教的問題丟給他爸媽去煩惱,孫子不愛死我才怪,」黃越綏笑聲宏亮表示。
如果孩子仍在襁褓中,許多人碰到的問題是,老人家照料孩子的方式不符合現代夫妻的想法,譬如媽媽不想要孩子整天吃奶嘴,偏偏婆婆為了哄孫子睡,偷偷塞奶嘴。
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多年前曾經整理資料推估,媳婦平均比婆婆多接受了6年的教育。可以想見,教育程度較高、生活觀念較現代化的媳婦,對於老式照料總有許多意見。
老人家難免心裡嘟囔,「我自己幾個孩子不也是這樣帶大的,每個人也都長得有模有樣啊。」
類似這樣的難題除了多溝通,似乎別無他法。自己也有小孩的林如萍認為,「尊重帶孩子的人,不論誰是主要照顧者,半夜一覺到天亮的人沒有權利要求太多。」
她奉勸年輕人不可以一方面視公婆帶孩子為理所當然,另方面又堅持依照自己的想法,有時候必須部份妥協,「即使找保姆,也不可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啊,甚至為了討好保姆,佳節送禮、加發獎金,用這種心情對待婆婆就好了。」
‧引導父母發展自己的生活網絡
跟公婆同住,假日的休閒安排變得有些棘手,開明的公婆願意讓年輕夫妻自己去玩,有些老人家怕寂寞,總是想參與年輕人活動,而代間的休閒方式的確很不同,光是體力、興趣就很難一致。
平時,不妨多引導父母走出家裡,參加社區大學、外丹功、元極舞或社區鄰里辦的郊遊爬山活動,逐漸發展出老人家自己的生活網絡,這樣在休閒安排上,可以偶爾與子孫有交集,偶爾有聯集,代間相處起來比較不辛苦。
「老年人再學習很重要,」林如萍曾經在鄉下訪談時聽一位媳婦訴苦,「老師,妳跟我婆婆講的,我都有講過哩,她反而聽妳的?」
林如萍認為,老人家有時候反而聽不下周邊親人的話,與其經常在廟口榕樹下閒聊各家是非,不如引導他們接觸一些課程活動,讓所謂的專家給些刺激,「老人家會有所反思的。」
更重要的,讓父母對生活安心,尤其經濟上的支持,共住之後,生活花費重疊性高,多觀察老人家的經濟狀況,老人再怎麼有錢也會想多存些老本,實屬人之常情。
子女平時可依自己的能力給,逢年過節的紅包、小禮物不可少。
一些小技巧,譬如當父母打算出國旅遊,媳婦可以主動有些表示,給個幾千元當零用,問需不需要開車送機,「就好像妳的小孩要去郊遊,妳一定會幫他打點些東西,用同樣的心情對待公婆,再自然不過了。」
將父母公婆同住當成彼此互惠的關係,而不是誰拖累誰,尊重彼此的需要,調整心態,多些準備,家人互動自然往良性、正向的發展。
<康健雜誌 文/林芝安>
上一篇:~~我媳婦,是天上掉下的禮物~~
下一篇:~~確立人生態度,必須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