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9 16:17:10在屋頂吹風的小藍

感冒與流感 有所不同

記者王慰祖╱台北報導
每年秋末冬初,是感冒盛行的季節,加上近來包括 65 歲老人免費施打流感疫苗,以及民眾自費施打流感疫苗成為話題,讓民眾對感冒與流行性感冒多了一層認識。

究竟「感冒」與「流行性感冒」之間有何差別,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多數人認為只要是產生流鼻水及咳嗽等症狀,便是感冒。雖然感冒與流行性感冒的症狀,有時不容易分辨,但兩者間其實還是有所不同,民眾應有正確認知。在臨床症狀方面,流行性感冒經常伴隨全身性的病徵,包括短時間內產生之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及全身無力。當上述病徵較改善時,呼吸道症狀才變得明顯。至於一般的感冒,則多半以流鼻水、打噴嚏、喉嚨痛、咳嗽為主,少見全身性表徵 (或僅有輕微之頭痛、倦怠、發燒等 )。

楊振昌指出,一般的感冒可能因多種病毒感染 )而引起,全年各季都可能發生,但不曾導致大規模的流行。他提醒民眾感冒與流行性感冒不同,目前流行性感冒已有疫苗可供預防,高危險群或易感染流感的民眾應每年施打疫苗。同時,感冒與流行性感冒皆為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的使用是無效的,不應使用。

國泰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陳立群則針對感冒與流感的治療來談,他表示,每年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感染率平均為 10~20%。大多數人幾天後就會好轉,若本來就有呼吸道、心臟及腎臟疾病、糖尿病、免疫不全者,特別是幼兒及老人,比較容易有疾病惡化或如肺炎併發症的可能,嚴重者甚至死亡。目前每年施打疫苗,是減少流行性感冒罹病率及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疫苗的有效性約七至九成。需要施打疫苗者如心肺腎慢性疾病、糖尿病、免疫力差、老年人等高危險群,或其他不想被傳染者。

注射流感疫苗,僅偶有發燒、倦怠、肌肉酸痛、頭痛、手臂酸等輕微副作用,使用時須注意對卵蛋白或雞蛋白過敏者不可使用,發熱性疾病或急性感染者延後注射、懷孕三個月內不建議施打。至於感冒,目前並無治療或縮短病程的藥物,僅予以症狀治療。可使用如抗組織胺、止咳、退燒止痛等成藥,或建議病人多休息、多喝水,以溫熱鹽水漱口來緩解症狀。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來止痛退燒時,避免過量造成腸胃道、肝、腎等副作用,利用麻黃素類藥物減輕鼻塞症狀,可能有心悸、手抖等不適現象,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小心使用。另外,有些民眾認為服用大量維他命C,可預防或減輕感冒症狀。其實,並沒有研究顯示大量的維他命C對感冒有效,且每天10克的大量維他命C,可能導致腹瀉副作用,也會影響尿液與血液的檢驗。陳立群特別針對購買成藥者提出呼籲,他強調,老人以及有泌尿道疾患、前列腺肥大或心血管疾病者,出現感冒症狀時,千萬不要隨便買藥吃,最好到醫院求助醫師開立處方,避免使用複方感冒成藥。年輕人雖然在感冒時可自行購買成藥使用,但須衡量本身情況小心使用,必要時應施打流感疫苗。

藥師柯明道則提醒民眾別被廣告混淆。使用成藥時,應詳讀說明書,並請教醫師或藥師正確使用方法、用量和注意事項,更應有「藥即是毒」的觀念,非必要不隨便自行買藥服用;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林增記認為,民眾自行購買成藥應小心,除了應瞭解使用藥物的成份外,更應避免重複用藥造成副作用,更不應長期使用坊間一般感冒藥,若使用一段時間症狀仍未改善,應就醫並考慮是否為其他潛在疾病引起。

【2002/11/22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