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11:04:59Camille

電影面面觀1

文當以載道。

光碟被借走,一直不還我。是誰?


電影面面觀


處變不驚(1970~1974)是到騷動與迷惑(1975~1979)

70年代正是我國經歷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保釣運動.....等事件的慘淡歲月。由於當時政治形勢的危機,以致開啟了70年代中後期愛國電影的流行風潮。而另一方面,官方也開始收緊電影尺度,整頓電影內容,展開電影的進化道德運動。但電影工業經過60年代的成長,已逐漸發展出穩定的商業性格與自主機制。因此,儘管電影檢查與道德約束,造成電影製片的困擾,阻滯了產量,但電影業仍向商業機制屈服,拍攝愛情文藝片和武打電影。

愛國電影~國家意識形態的展現

愛國電影的興起,乃是適值中日斷交,民心士氣有待紓解。中影受命製作鼓舞民心士氣的政治宣傳影片。1974年由廠長梅長齡的《英烈千秋》打頭陣,一推出,即大受歡迎,公民營機構便紛紛搶拍愛國政宣影片,如:中影的《梅花》、《戰地英豪》、《八百壯士》、《望春風》、《黃埔軍魂》、《皇天后土》。中製的《大摩天嶺》、《女兵日記》。其中,中影以《英烈千秋》這部謳歌抗日英雄與頌揚抗日勝利的影片,澄清當時中共宣稱國軍不抗日的假象,也安府中日斷交所造成的社會心理挫折。這一類軍事愛國電影,重振了社會鬆動的信心,被視為是正確的路線。因此綜觀,《英》片以後的愛國政宣片,基本上都圍繞著「對日抗戰」的題材。這樣的題材無非是在過去的歷史中,尋找勝利的記憶,藉以忘卻現實生活中的挫敗,激勵起民心士氣。

相對於過去的表現方法,政宣電影也出現了一些變奏。劉家昌將他專長的歌曲帶入影片中,塑造出一種與「歌唱愛情文藝片」異曲同工的「歌唱愛國政宣片」,例如《梅花》。但劉家昌的愛國電影並未在內容上提出新意,而傷感主義的歌曲卻透過官方的力量更為風行。儼然成為台灣的新國歌。另一方面,中製廠融合軍事愛國片與青少年電影的喜劇風格,拍攝《成功嶺上》造成票房轟動,從此開啟了軍教片型。

武打電影

70年代的武打電影熱潮,皆因嘉禾電影公司和李小龍的出現。1971年嘉禾製片劉亮華赴美爭取李小龍拍《唐山大兄》,結果所向披靡。次年的《精武門》更是進而掀起全國一片中國功夫熱。

李小龍電影貫以激烈逼真的身體對打,戲劇化的「懸空三彈腿」、「雙截棍」以及犀利的咆叫和怒目特寫,建立起一種歡暢的美學形式。特別是打鬥時的受虐與虐人,不僅不再被電影技巧隱藏,相反地,還更加誇張的予以呈現。而台灣男性就透過這種類似新兵訓練的歡痛過程,建立屬於陽剛性的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藉以撫慰現實生活中的外交挫敗。從此,便開啟了李小龍時代。

此外,李小龍挽救了日漸衰頹的武俠片, 將烏托邦的武俠電影轉化為與民族精神合一、講究真功夫表演的現代武打片型。電影工業因此一新類型的出現,生產力為之一振,造成一股風潮。雖然李小龍電影影響了70年代台灣影片的製作方向,也為台灣電影開闢了市場,但就美學發展而言,台灣武打片並未走出開創的形式,以致台灣電影的創作能力,從70年代便日漸落伍。

 

愛情文藝~台灣電影的主要特色

1972年劉家昌執導《晚秋》、《小雨》、《只要為你活一天》,歌曲受歡迎,票房亦不差。因此受到各方邀約,劉家昌便以極快速度連續完成了多部影片。同時亦為中影拍攝了八部影片,劉家昌的歌唱愛情文藝片,遂興起。此為愛情文藝片的變奏。

另一方面,李行在完成《秋決》後,重新回到愛情文藝路線。1973年拍瓊瑤小說《彩雲飛》賣座鼎盛,接著又拍《心有千千結》一樣賣座,重新燃起另一波瓊瑤電影熱。隔年,李行續拍《海鷗飛處》票房甚至打破文藝片記錄。從此李行、甄珍、鄧光榮,號稱票房保證的鐵三角。《海鷗飛處》建立起所謂鐵三角的組合,其實代表的「明星經濟」的興起。明星品牌效應,使得文藝愛情片的製作熱潮持續增溫,各個導演都渴望挖掘明星,開拍愛情文藝片。

文長,待續。

上一篇:又藍時

下一篇:電影面面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