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遇到我嗎》鄧惠文
◎不忍心傷害別人是一種善良,但有些時刻,在別人與自我之間,終究得傷害
一個。當彼此的存在互相牴觸時,因為不願傷害別人、無法取捨,最後可能瀕
臨自我的消失。
◎人的內心不只有一個自我,或者說,除了最主要的那個「我」之外,還有許
多被潛意識割裂的部分,那是自己不喜歡或害怕的部分。把不願正視的部分切
落,向外投射到別人身上,讓別人扮演自己討厭的角色,然後可以輕蔑、指責
、抗議別人,藉由這樣的過程,攻擊自己討厭的東西,確保自己已經跟它們無
關,遙遠得很安全。這是克萊因學派客體關係理論的核心。其實沒有人不曾如
此,但明白自己如此的卻很少。
◎不願或不敢回顧的創傷,豈是逃避就能抹滅?不敢注視的東西,愈是存在。
不僅存在於過去,也存在於當下。如果繼續逃避,還會帶進未來。
◎我們都可能踩到愛情的大便,脫身需要時機,更需要面對與承認的勇氣,放
下討價還價的執著。問題不是愛或不愛,而是自我的整合。
◎無止境的讓步,會使自己變成對自己最過份的人。
◎是生命經驗的匱乏,價值觀的侷限,讓人無法給予安慰嗎?或許吧。然而,我
也看到人們對於負面情緒的排斥,以及被指責的恐懼。
◎安慰別人時,必須先忘記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同理。
◎愛情不該算計,本來就應該無私,但別忘了用心把付出包裝成禮物,讓對方知
道它的價值,愛情才能在彼此的感恩中茁壯。
◎示弱並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真正的堅強,難道不是柔韌嗎?
◎溝通要靠心理,而不只是道理。
◎或許每個人都有只讓每個人看到的某個部分吧。並不是虛假或隱藏,有些面向
只能在適當的機緣和頻道上被認識。
◎一個人最深刻的部分註定只存在於相應關係人的心中,那是一種專屬的、無法
分享的歷史。一個人最讓我們懷念的部分,是只與我們共同經歷的部分,別人無
緣認識這一個她,如此專屬的感覺形成彼此之間獨特的連結。
◎人當然有某種真實,但並不等同被任何人認識的真實,因為其中還牽涉彼此的
投射與互動。如果能體會如此流動的人性,容許伴侶有自己無法觸及的部分,感
情的空間應該會寬廣許多吧。
◎一個人需要為愛情設限到甚麼程度,取決於一個人承受傷害的容量究竟有多大。
◎對於奮不顧身的可愛可憐人,愛情給予的回報不一定是幸福,而是面對自己本質
與極限的機會,至於看清之後會趨向幸福或者毀滅,就要看個人的心性了。一個心
性真誠溫柔的人,即使錯愛受傷,最終也會癒合成美麗的痕跡,有何可懼呢?
◎想透過伴侶肯定自己的獨特,透過鏡頭紀錄自己的魅力,那終極的慾求不是伴侶
也不是美麗,而是存在。
◎所謂親密,意指「打開自己的疆界,與人融合」,過於堅持完美的品味,如同過
於堅持生活的秩序,都可能造成親密關係的障礙。
◎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擇偶時最有效率的過濾機制。
◎從小愈是乖巧可愛的人氣寶貝,愈容易變成一生為他人而活的可憐寶貝。盡力理
解他人的立場,盡力完成本分的事 ─ 這是很好的心態,然而,盡力就好,不需要得
到每個人的喜愛,別讓不理性的人傷了自己的心。
上一篇:《愛經》華希雅雅那
下一篇:《盡頭的回憶》吉本芭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