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7 08:47:53Jonas

富貴不能淫---《左拉傳》1937

世間的名利之所以可以牢籠人,讓人甘作牛馬或甘於墮落,就是因為它滿足了與生俱來的慾望。人的慾望,是盤在心上的一棵樹,往上盼的愈高,往下就紮的愈緊。

年輕的左拉和塞尚,是擠在閣樓裡的窮藝術家,多年後各自成名。一日,兩人在金碧輝煌的飯廳中閒談。左拉興奮的鑑賞著收藏,一身粗衣的塞尚則意興闌珊,表示他是為辭行而來。左拉驚訝的追問。因為當時巴黎是藝文中心,離開巴黎,等於離開機會。

塞尚坦率的說:「你現在有錢了,也有名了。從閣樓的日子一路走來,真是漫長。那時候天氣冷,你一邊把書燒了取暖,一邊還大喊著:『要燒掉偽君子和不要臉的作品,讓書頁的火光溫暖求道者的身子!』坦白說,有時候我也想向錢投降。但是,辦不到。我們這些人還是窮些好,不然才華會像你的肚子一樣,變得又肥又腫。請原諒我這麼說,你是我的老友,這些話我不能不說。」左拉也尷尬、也感傷:「留下來吧!我需要有人來提醒過去那些艱苦卻快樂的日子,提醒我要為理想站穩腳根。」塞尚意有所指的說:「你再也回不去了,而我則從未離開。」「你會寫信給我嗎?」「不會,但我會記得你。」

塞尚走了。妻子以為他倆吵架。左拉若有所失的回答:「不,我們沒有吵架,但他卻帶走了我最後的青春。他說我太有名,也太胖了。但是,就算是這樣又如何?人生之戰我已打過,贏到現在平靜的生活。只是他一走,往事便只成追憶。不過人生難料,誰知道命運會如何左右我們,或甚至打敗我們呢?」左拉這番話,是一個事業成功者尋常的心聲。他剛獲學院榮銜,正覺人生順遂如意。以他的地位,可以從此作個文壇大老,等著後輩來捧、寫寫雜文、做些演講,安穩終生。他不覺得這有何妨。

然而,瑞佛斯夫人的突然到訪,卻意外改變了左拉的後半生。她丈夫因間諜罪被捕,但實際通敵者卻另有其人。軍方不僅輕率未察,甚且羅織下獄。夫人因一籌莫展來見左拉,希望他協助為文揭發此事。她帶來的證據讓左拉感到震驚,但心中卻十分猶豫:「誰幫得了妳?全法國都已認定妳丈夫有罪,痛恨他是個叛國賊。任何敢於挑戰的人,都會被他們摧毀。我受夠了奮鬥、混亂、爭吵。窩在家裡快樂自足,何必淌渾水?」夫人聽了含淚而去。

陷入沉思的左拉,瞥見塞尚的自畫像,彷彿被一針刺醒。他長期寫文章報導社會真相。但成名之後,花費他最多精神的不再是對悲苦的體恤,而是對悲苦的發掘。寫作的心是一個,放下筆過日子的心又是另一個。關懷的主體變了,這內心細微的差異自己知道,好朋友塞尚也知道。閣樓的日子是遠了,難道年輕時對理想正義的堅持也遠了?老友的身影,似乎還在寒風中對他微笑:「一起來吧,左拉,別怕離開你溫暖的壁爐。」他於是拿定主意。第二天,他在各大媒體發表「我控訴」一文,揭發軍方陷害瑞佛斯的始末,掀起軒然大波。

瑞佛斯一案,本是軍方誤判。發覺錯誤之後,卻又將錯就錯。索性冤死一個,以換取國軍榮譽。左拉將此事掀開,呼籲「正義比軍隊與國家的榮譽重要」,要求平反。輿論喧騰的壓力逼得軍方出面反擊,一面策動群眾,二面籠絡司法。

為什麼軍方要遮掩錯誤?當情報局上校發現了瑞佛斯無辜的證據時,他的長官將軍說的義正辭嚴:「陸軍如果坦承犯錯,參謀部將落入全法國醜聞報紙之手,我們必須竭力阻止此事發生。何況只要你不說,沒有人會知道。而且你也不准說。懂了嗎?這是命令。」這樣的理由,造成此案冤沉到底。

然而,這位參謀部將軍所顧忌的恐怕不僅於此。他真正擔心的,應該是一旦平反冤案,逮捕真正的叛國者時,民眾會想:「一下子這個叛國,一下子那個叛國,究竟還有多少叛國賊躲在軍隊裡頭?會不會明天又冒出一個?法國軍隊的榮譽與紀律何在?整個作戰指揮系統是怎麼領導的?誰該出來負責?」層層追問下的骨牌效應難以招架。更危險的,這件事如果和之前普法戰敗的民怨攪在一起,那麼連我參謀部將軍的位子都坐不穩。乾脆一不作,二不休,犧牲瑞佛斯是最俐落的。所以,這個將軍表面上的理由是「不能為了一個人的清白,卻讓軍方的尊嚴掃地,引起國家的動盪不安」,而真正的理由卻是「不能為了一個人的清白,卻讓我的尊嚴掃地,引起人事的動盪不安」。歷史往往讓我們看清,嘴裡大喊「對國家作最有益的事」的人,總是躡手躡腳的部署著「對自己最有益的事」。

而那些煽動出來的群眾就更不堪了。群眾多半不會自己運動,要運動就要有人構思,加以組織。而構思者的心思,常常比搖旗吶喊中的口號要複雜的多。想以社會力量來推動改革,群眾必須同聲同調,才能動員巨大的信仰力量。訴求的層面愈高,對群眾心理的掌握就要愈精準。得人心者得天下,這話雖然不錯。但人心有萬千,得人理智心可以得天下,得人仇恨心照樣可以唾手取天下。究竟要得什麼心,就看構思者的操作策略。歷史上不乏負面的例子。十九世紀左拉的遭遇是一個,二十世紀納粹的崛起、文化大革命的鬥爭整肅,更是其中縈縈大者。至於像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選舉成為變相的群眾運動。二千三百萬人分邊對壘。人人愛國,人人建國,結果國不成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相視不共戴天。民主日日深化,而廉恥卻日日淺薄。這樣的歧途發展又哪裡是群眾想的到?

相對於軍官與群眾,左拉自主的良心令人景仰。在陪審團前,他巍巍然自訴其存心:「大家都說,是政府傳我出庭。錯了,是我自己希望站在這裡,是我選了你們為我裁判。這是我一個人的決定。我只是要讓這件冤情曝光,讓全法國知道實情並且發表意見。除此之外,我並無他意。」可惜這場官司,因為陪審團及法官都已被軍方收買,終審判為敗訴。左拉於是逃亡英國,繼續以筆為槍,撰文抨擊。最後,法國政府不得不重審此案,真相大白。

這部電影呈現了慾望下的不同作為、不同人格。

年輕時,向著理想的霞光無畏的邁進,這不足為奇。但是,自己真的關心人群大眾嗎?真的關心民主政治嗎?真的在乎法律正義嗎?這些點燃少年熱情的薪火,總是在中年獲得成就之後冰熄無存。權位,代之而成為生存的保障,貪婪和恐懼的守護神。參謀部將軍就是這種典型人物,抗拒不了私慾,最終沒入了追求權位的流沙。

塞尚選擇淡泊。他在成名後選擇離開,擺脫了心中對功成名就的依戀,沒有繼續讓年輕時求名、求溫飽的生存慾望支配自己。醒覺的心,保全了他的性情,也成了在關鍵時刻影響左拉的提攜力量。養心莫善於寡欲。江渚漁樵的心志,往往是人生得意時堅強的防波堤,不至於讓原本成就人的慾望,轉而成為陷害人的網羅。

左拉是另一種典型。他身居名位之中,但是臨到事來卻寧可棄了名位。他死後,入祀先賢祠。塞尚帶著人們這樣的追悼:「我們不要哀悼,讓我們向他不朽的精神致敬。他如火炬,指引了後進,繼承其精神。各位有今天的自由,勿忘左拉之語、勿忘為你奮鬥之人、勿忘以才華和生命為你搏取自由之人。請為他們狂熱的堅持喝采,並且學做一個人,因為人性中有真摯的愛。左拉是個平凡的偉大靈魂。當他可以安享聲名、財富、安逸時,突然間,他卻自願放棄一切享樂、放棄他深愛的工作。因為他知道,除卻正義別無祥和,除卻真理別無安寧。他這勇者之聲,喚醒了沉睡的法國。祖國的人物,多令人驚歎!法國的靈魂多麼美麗,幾世紀以來引領著世界的公正和正義。而今天,法國再度成為理性與仁善的國度。因為他有一個子民,透過無數的努力和偉大的行動,創造出一個新秩序,奠基於凡人皆有的正義與權利。我們勿因他受難而同情他,我們應該羨慕他。因為他偉大的心靈贏得了不朽的榮耀,而這是人類良知覺醒的一刻。」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和自己辛苦得來的名利過不去,放棄安步人生巔峰的坦途,天底下有幾個人願意?像左拉這樣,果決的擺脫對名位的慾望,也不懼軍方的權勢,稱得上是歷史中又一位「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影片資料】
英文片名 The life of Emile Zola
出品年代 1937年
導演 威廉.狄特爾(William Dieterle)
改編劇本 諾曼.萊利.雷恩(Norman Reilly Raine)漢茲.黑哈德(Heinz Herald)蓋札.海爾茨格(Geza Herczeg)
主要角色 保羅.茂尼(Paul Muni)約瑟夫.希爾德克勞特(Joseph Schildkraut) 飾左拉(Emile Zola)飾瑞佛斯上尉(Alfred Dreyfus)
時代背景 左拉1840~1902年.塞尚1839~1906年1894年法國發生了「瑞佛斯」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