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7 16:20:43john
《斯巴達的逆襲》
◎談《斯巴達的逆襲》
文:john
隨著iMax大型螢幕以及家庭劇院的興起,電影已從早期的「寓教娛樂」轉變成「聲光娛樂」,我們從熱門電影的片名就可以得知一二,由「史詩小說」改編的《魔戒》續集並不以「魔戒第二集」為名,而是精緻地以《『雙』城奇謀》展現了「文字」的魅力;相對的從《驚聲尖叫2》起,就是好萊塢一連串「去文字化」的濫觴,其不但在片名中使用阿拉伯數字,海報上更將「2」變形成血紅色的「殺人刀痕」,而反諷作品《驚聲尖笑3》中的「3」,更成為旋轉九十度的「女性乳房」。
最近這股「圖像片名」的風潮似乎愈來愈高漲,《X戰警》第三集的海報只用大大的「X」附上主角金剛狼的「三片刀爪」,而《蜘蛛人》第三集乾脆連「Spiderman」都不要,只剩下一個像「蜘蛛」又像「3」的圖像『E』,不過驚人的是全世界受好萊塢文化影響的觀眾,居然都看得懂這個『E』代表的是「蜘蛛人第三集」。
不只是「片名圖像化」,就連電影的內容也是逐漸的「去文字化」,就拿近日才看過的《斯巴達的逆襲》為例,全片沒有任何稱得上忠孝節義的「文字描述」,片中只有暴力與色情的「感官刺激」,然而其卻開創了以「文字劇本」為基礎所做不到的領域,那就是電影以「動態影像」直接快速呈現生命的本質─成、住、壞、空,當斯巴達人在面對必定死亡的宿命時(波斯百萬大軍),所有的「文字道德」都是無意義的(連信差都可以殺),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動態的「做愛」與「戰鬥」,這對許多衛道人士來說可能很頭痛,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許「做,就對了!」
好萊塢的「影像電影」畢竟不能像金庸的「文字小說」那般天馬行空(東方不敗一發功整個黑木崖就掉下來),《斯巴達的逆襲》巧妙地運用「溫泉關」的狹長地形,合理化「三百壯士如何抵擋百萬大軍」,百萬波斯人只能「分批輪流」與三百壯士對打,持續的血腥屠殺成為電影「時間流動」的方式,不必有「劇本」連貫,只需要有「畫面」前進。
面對這股電影「去文字化」的趨勢,筆者並沒有產生遺憾的心情,而只是清楚以文字為主的「影評」與以圖像為主的「電影」只會愈走愈遠,舉《斯巴達的逆襲》中「古希臘女祭斯的神諭」為例,那可是值得影評人大大「訴說」的一段故事:片中主角奧雷斯特(Orestes)向女祭斯探詢神是否同意斯巴達出兵對抗波斯大軍,根據科學家考證「神諭所」真實存在於「德爾菲神殿」之中,只不過皮提亞女祭司可能是吸入科納斷層所噴出的乙烯氣體,才導致其產生類似「吸膠」後的恍神狀態,而當時的人誤以為那是阿波羅神的旨意,結果電影將這麼精采的考古歷史只「影像」成裸露乳頭的青春美少女。
根據最近一份趨勢民調顯示,七年級生花在看「文字」的時間愈來愈少,這同時也意味著新人類花在看「影評」的時間愈來愈少,所以或許將來有一天所有的人將不再看影評,以文字為主的影評也將絕跡,而世界上只剩下「會吐神諭的影評人」,我幻想著那天「只懂財報數字卻不識文字」的電影公司經理也許會夥同幾名黑衣保鑣,把我們這些影評人抓上神諭所的三角金椅,逼我們說出《斯巴達的逆襲》這張電影海報中那一攤血所「圖像」出數字「300」的真正涵義,然後我們能自以為是地對他狂笑:「誰教你不看影評!」然後集體咬舌自盡。
(本文完)
文:john
隨著iMax大型螢幕以及家庭劇院的興起,電影已從早期的「寓教娛樂」轉變成「聲光娛樂」,我們從熱門電影的片名就可以得知一二,由「史詩小說」改編的《魔戒》續集並不以「魔戒第二集」為名,而是精緻地以《『雙』城奇謀》展現了「文字」的魅力;相對的從《驚聲尖叫2》起,就是好萊塢一連串「去文字化」的濫觴,其不但在片名中使用阿拉伯數字,海報上更將「2」變形成血紅色的「殺人刀痕」,而反諷作品《驚聲尖笑3》中的「3」,更成為旋轉九十度的「女性乳房」。
最近這股「圖像片名」的風潮似乎愈來愈高漲,《X戰警》第三集的海報只用大大的「X」附上主角金剛狼的「三片刀爪」,而《蜘蛛人》第三集乾脆連「Spiderman」都不要,只剩下一個像「蜘蛛」又像「3」的圖像『E』,不過驚人的是全世界受好萊塢文化影響的觀眾,居然都看得懂這個『E』代表的是「蜘蛛人第三集」。
不只是「片名圖像化」,就連電影的內容也是逐漸的「去文字化」,就拿近日才看過的《斯巴達的逆襲》為例,全片沒有任何稱得上忠孝節義的「文字描述」,片中只有暴力與色情的「感官刺激」,然而其卻開創了以「文字劇本」為基礎所做不到的領域,那就是電影以「動態影像」直接快速呈現生命的本質─成、住、壞、空,當斯巴達人在面對必定死亡的宿命時(波斯百萬大軍),所有的「文字道德」都是無意義的(連信差都可以殺),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動態的「做愛」與「戰鬥」,這對許多衛道人士來說可能很頭痛,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許「做,就對了!」
好萊塢的「影像電影」畢竟不能像金庸的「文字小說」那般天馬行空(東方不敗一發功整個黑木崖就掉下來),《斯巴達的逆襲》巧妙地運用「溫泉關」的狹長地形,合理化「三百壯士如何抵擋百萬大軍」,百萬波斯人只能「分批輪流」與三百壯士對打,持續的血腥屠殺成為電影「時間流動」的方式,不必有「劇本」連貫,只需要有「畫面」前進。
面對這股電影「去文字化」的趨勢,筆者並沒有產生遺憾的心情,而只是清楚以文字為主的「影評」與以圖像為主的「電影」只會愈走愈遠,舉《斯巴達的逆襲》中「古希臘女祭斯的神諭」為例,那可是值得影評人大大「訴說」的一段故事:片中主角奧雷斯特(Orestes)向女祭斯探詢神是否同意斯巴達出兵對抗波斯大軍,根據科學家考證「神諭所」真實存在於「德爾菲神殿」之中,只不過皮提亞女祭司可能是吸入科納斷層所噴出的乙烯氣體,才導致其產生類似「吸膠」後的恍神狀態,而當時的人誤以為那是阿波羅神的旨意,結果電影將這麼精采的考古歷史只「影像」成裸露乳頭的青春美少女。
根據最近一份趨勢民調顯示,七年級生花在看「文字」的時間愈來愈少,這同時也意味著新人類花在看「影評」的時間愈來愈少,所以或許將來有一天所有的人將不再看影評,以文字為主的影評也將絕跡,而世界上只剩下「會吐神諭的影評人」,我幻想著那天「只懂財報數字卻不識文字」的電影公司經理也許會夥同幾名黑衣保鑣,把我們這些影評人抓上神諭所的三角金椅,逼我們說出《斯巴達的逆襲》這張電影海報中那一攤血所「圖像」出數字「300」的真正涵義,然後我們能自以為是地對他狂笑:「誰教你不看影評!」然後集體咬舌自盡。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