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7 00:05:29西ζ西

静静dё,听着钢琴跳动d

喜欢静静dё,听着钢琴跳动dе音符,
钢琴上不朽的电影旋律

失语的艾达站在山冈上,遥望着被迫遗弃在海边的钢琴。此刻,一支
流畅动人、富于灵感的旋律,揭示出她心中的依依不舍和一往深情。当艾
达和女儿跨越了艰苦漫长的泥泞之路,终于又回到海滩上的钢琴边时,在
她片刻不离的心爱的琴键上,这一旋律又让我们共享了充溢在她心中的无
比欢愉和陶醉……
  
1993年,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珍•康萍(Jane Campion)的作品《钢琴课》
(The Piano)荣获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集制片和编、导于一身的珍•
康萍,紧接着又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项提名
。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艾达的美国女演员霍莉•亨特(Holly Hunter)获得
当年最佳女演员奖。如果说奥斯卡的所有获奖者都当之无愧的话,那么霍
莉•亨特就是其中之最。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她极其出色的表
演。霍莉•亨特不但准确地塑造出了导演(兼编剧)心目中的那个外表纤弱
但内心顽强的19世纪妇女形象,更难得的是她作为一个职业电影演员的钢
琴演奏技能。“顾名思义”,《钢琴课》这部影片与钢琴这一乐器始终息
息相关。霍莉•亨特恰恰学过近十年钢琴,且音乐感觉极佳。所以在拍摄
过程中,所有需要女主人公弹琴的场景都可以不要替身,由她本人亲自来
演奏,并且从来不出错。
  
影片配乐主题的标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由1944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作曲家麦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
创作。作为尼曼在电影领域的成名作,它尽管未能随同影片一起获得提名
,但已被公认为一部佳作。这一主题旋律揭示了不会说话的女主角心中埋
藏着的炽热情感和她的全部人生体验,以及她对于自己视若生命的音乐的
无比热爱。
  
这是来自银幕的最令人难忘的一曲钢琴旋律。从现代化大银幕上呈现
的风光旖旎、色彩斑斓的画面中,我们看见了置于海滩上的一架钢琴,并
且听到了它所发出的美妙音响。在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里,每当我们把人
称“乐器之王”的钢琴与人称“第七艺术”的电影这两个概念并置的时候
,那么不论从片名到内容,还是从音响到画面,澳大利亚影片《钢琴课》
会首先跃入你的眼帘……
  
在感叹一名现代女性导演讲述一个与钢琴相关的浪漫故事的细腻、独
到与成功之余,我们的思绪也许还会穿越时空,跳回到百年以前。当时钢
琴作为一件最富浪漫色彩的道具,还未来得及进入尚属年轻的银幕世界。
乐器之王的位置,不过是在一块还算平整的幕布旁边。在光线昏暗、人头
攒动的“镍币影院”里,当角楼上一架声音嘈杂的放映机开始转动的时候
,随着幕布上闪现出的黑白影象,钢琴旁的演奏者(也许还是一位富于才
华但在当时穷困潦倒的伟大作曲家)就斜视着画面,认真而费力地演奏起
来。而不管他演奏的是巴赫还是李斯特,抑或是他的日后流芳百世之作,
也无论音乐对于画面来说是多么地牵强,流淌在他手指下的,依旧是出现
在钢琴上的最早的电影旋律了。
如果思绪重新闪回到当代,那么对比的意念会让人不禁抚古惜今。
《钢琴课》主题之外,以世纪末的高科技手段制作、细致入微并讲究到位
地烘托了无数电影画面的那一曲曲或含义隽永、或美妙绝伦、或精致独到
的旋律,也许会以一种新的力度响彻在你耳畔,冲击你的心田:
  
——当一朵玫瑰花最后在辛德勒之墓上被虔诚地摆放时,那首寄托了
无限情思的小提琴独奏主题曲也在辽远、空寂的混响中进入了尾声。’93
巨片《辛德勒名单》的片尾字幕出现。背景上,在缓缓移动的镜头中,意
味深长地展现出了纳粹用犹太人的墓碑铺成的一条路。音乐以新的色彩和
更深的内涵在继续悄悄打动着观众的心,因为提琴独奏主题现在已经移至
钢琴上再现……
  
——1981年的经典名片《金色池塘》,使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著名演
员亨利•方达(Henry Fonda)获得了他漫长演艺生涯中的第一尊金象,凯瑟
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第四次荣登奥斯卡影后宝座;同时也使美国
著名作曲家戴夫•格鲁辛(Dave Grusin)获得了最佳原作音乐提名。在影片
第一个镜头中,水鸟游动在静谧、清澈的湖畔。钢琴上那音色透明的轻柔
旋律,早已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如同天上人间的仙境之中……
  
——在美国著名导演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1993年拍摄的
《律师事务所》(The Firm)中,戴夫•格鲁辛写的音乐极有特色——全部
配乐只用了一架钢琴,并由他本人演奏。这种直接模仿1949年英国名片
《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中齐特尔琴(Zither)独奏的配乐方式而又
不落窠臼、极富表现力的创作手法,使作曲家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这是百年来从琴键上流出的无数旋律中不朽的一曲,也许还是乐器之王溶
入电影艺术以后的一次生花妙笔……
《钢琴课》(钢琴别恋、钢琴师与她的情人)The Piano
导演: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时间:1993年
主演:霍利·亨特/山姆·尼尔
片长:120分钟
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
获奖情况:
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奥斯卡第66届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著改编奖。

剧情:

  影片讲述了哑女埃达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她带来了女儿弗洛拉和心爱的钢琴。她优美的钢琴声打动了贝恩斯。贝恩斯提出用一块土地来换取钢琴,并让埃达去他家教钢琴。几天后,他更提出以肉体接触换回钢琴,埃达同意了。埃达逐渐爱上了贝恩斯。斯图尔特发现他们的私情后,愤怒地砍断了埃达的手指,但仍未能阻止他们。

  演艺世家出身的“女性觉醒”导演

  简·坎皮恩1954出生于新西兰的一个演艺家庭,父母均为舞台演员,曾在威灵顿大学主修人类学,1984年从澳洲影视学院毕业后开始拍摄电视片。1989年拍摄处女作长片《小甜心》。简·坎皮恩凭借《钢琴课》中展呈出来的独特女性电影美学,在戛纳捧起了金棕榈奖杯。《钢琴课》让简·坎皮恩成为扬名国际的大导演。她还执导过短片《剥果皮》,电影《圣烟》、《天使与我同桌》、《贵妇的画像》等影片。作品不多,却部部独具个性。

  演员:

  霍利·亨特(Holly Hunter)1958年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Carnegie Mellon大学戏剧系毕业,15岁登上纽约的舞台。1987以《扶养亚历桑那》掘起,其他电影还有《黑色豪门企业》、《浪漫一生又何妨》、《直到永远》、《收播新闻》等。她凭借《钢琴课》获得第46届戛纳影后、第51届金球奖影后、第66届奥斯卡影后。

  山姆·尼尔(Sam Neill)1947年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8岁时全家移民新西兰,在英国坎特布里大学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随“五人巡回剧团”做了一年表演。70年代初往影坛发展,并加入新西兰影片制作公司,边演边导。1979年在成名作《我的璀灿生涯》推出后,他又往英国发展,曾当选1983年英国电视最佳男演员。1992年随着《侏罗纪公园》的卖座及《钢琴课》扬威戛纳声名鹊起,2001年他又演出了《侏罗纪公园3》。

  一部“女性觉醒”的影片

  本片以“女性觉醒”为出发点,运用沉默和音符,雕琢了古典时代那种含蓄而奔放、浪漫而残酷的人生气质和不灭情怀。《钢琴课》透过哑女艾达的钢琴之恋表现了人们对一个动人心魄的时代的缅怀,表现了现代人所遗忘的那种执着情怀的诗意呼唤。简·坎皮恩自称拍电影最重要的是通过创作,开启一条与自我沟通的渠道。此片对女性感触描写的细腻圆润,被称为“女性觉醒”意识的佳作。

  音乐之恋

  推荐度:★★★★☆

  女主角由对音乐的热爱萌发出对贝恩斯的爱情,即使冒着各种危险也再所不惜。沉默的女性角色转而迸发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爱情,被认为是“女性觉醒”的美学呈现。影片对女性感触描写的细腻圆润,心理刻画优美含蓄,也只有那个浪漫的时代,带有诉说倾向、动人心魄的时代,才会产生这么动人沉默的“钢琴之恋”。



电影原声音乐


  专精于细微实验乐风的英国音乐家Michael Nyman(迈克·尼曼)为简·坎平制作了影片配乐,在钢琴是影片唯一主角的前提下,Nyman就必须揣摩哑巴女主角与钢琴合而为一的情感表达,他指尖下碰触的琴键一点一滴溢出女主角内心流动的情感,急促时的激情愤怒,潺潺流动时那种悠然于天地间的潇洒恣情,钢琴乐曲完成后再行加上弥漫着哀怨寂寥的欧式华丽风雅弦乐,犹如命运一般,无时不刻的在象征女主角的钢琴“声”边翩翩然的纠结缠绕,构成女主角/心事/钢琴三个个体因孤独而相依的情怀。Nyman以素描心情画作的风貌,取代戏剧性为依归的传统电影音乐手法,经由钢琴与弦乐所演绎的多样心情路径,与钢琴师的心灵邂逅。

上一篇:圣经中的花圈

下一篇:真爱你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