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5 04:13:01喬 . 瑟夫

安藤思維

安藤給台灣的話

2007年台灣高鐵正式通車、象徵現在台灣的都市正處於活躍成長的狀態、充滿動力。
在這樣的台灣演講、應該談什麼內容、我很認真的思考過。身為建築師不單純只是闡述自身的設計感覺、而是可以給未來的都市一些開拓新的可能性之線索、我想要舉辦這樣的演講會...反覆思索後、決定以〈都市與環境〉為主題。
 
恕我直言、現在台灣的活躍狀況、可以看到二十世紀後半日本社會狀況的影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如同追隨經濟大國美國的腳步、一個勁地追求資本經濟、以非常驚人的速度在燒毀的原野上重建現代都市。美國型態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生活感覺支配著社會的運作、人們的生活、在物質方面充裕到有供給過剩的情況。

 可是、太過於快速的經濟發展、引起的各種問題遺留到今天。正是所謂的環境問題。尤其是與人們生活直接相關的建設領域、自然環境遭破壞、建設廢材問題等、在各個層面、都被視為環境問題的元凶、追究重大的責任。其象徵、即是出現只能用處於混沌狀態來形容的大都市-東京現今的風貌。很刺激、但沒有任何歷史紀錄、只是反反覆覆變化的無臉城市...
 
問題出在日本都市建造的過程中、明快的視覺感始終無法被顯現出來。唯一的機能只在追求經濟效率。與既存都市的歷史無任何關連、也無任何對話的情況下、讓不自覺的破壞及没有根據的生產反覆進行著。在如此脆弱的基盤上所建立的日本社會、今日處於停滯的狀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我不認為台灣會走上相同的道路、但是台灣若想以開拓新世代之永續經營(sustainable)的社會為目標、稍微停下腳步試著觀看鄰國的都市史應該不算是浪費時間。台灣這個美麗的國家、更不應該是剎那主義、期待流傳久遠、真正偉大的設計能被描繪出來。重要的是、要將50年.100年後的都市風貌刻劃成什麼樣子。

我們建築相關人員的責任重大。一項一項的工作的集積都是在營造都市的風貌、這是因為所有的建設行為都與公共議題有關。在此勉勵台灣建築界的朋友應該秉持『我們正在營造都市、開創國家的未來』的榮譽感與自覺、來面對自身的工作。
ABOUT 安藤 忠雄
安藤忠雄〈TADAO ANDO〉,1995年普立茲克獎得主,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62一1969年間,他在美國、歐洲和非洲旅行並自學建築學。1969年他開設他的建築師事務所。從這年開始,他已在全世界各地舉辦過一些作品展覽。他曾在英國、挪威和美國的大學與學院作客座教授,也曾擔任多次國際競賽的評委。他成功的專業實踐,曾得到大量的獎賞和鼓勵。

建築的啟蒙

安藤為一自學成功的建築師,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學位,也無得自任何大師的傳授,安藤的成功歸因於他廣泛多方面的閱讀與旅行,親身體驗這些歷史建築而獲得啟發,直到今天他仍持續而不間斷。安藤第一次感覺到建築空間的存在,是置身於羅馬萬神廟之中。安藤曾說道:「我所感覺到的是一個真正存在的空間。當建築以其簡潔的幾何排列,被從穹頂中央一個直徑為9米的洞孔,所射進的光線照亮時,這個建築的空間才真正地存在。在這種條件下的物體和光線,在大自然裡是不會感覺到的,這種感覺只有通過建築這個中介體才能獲得,真正能打動我的,就是這種建築的力量。」

戲劇性的經歷

安藤忠雄的成功非常的戲劇性和傳奇性。相較於丹下健三〈Kenzo Tange〉在五十年代,贏得了幾乎每一個他參加的競賽的競圖,完成一系列雄偉的公共建築與國家事務核心設施等大型設計案。但在安藤的職業生涯中,卻沒有類似的經歷。當住吉的長屋,一個僅65平方米的私人住宅和丹下眾多的建築作品同時在廣島展覽時,受到人們相當大的關注,並為安藤贏得了1979年度的日本建築學會賞。

工匠安藤

安藤忠雄的作品中,除了早期一些面磚時期的作品之外,其他全部都是以清水混凝土來表現的作品,清水混凝土也就成為安藤忠雄個人特有的建築風格。安藤忠雄把原本厚重、表面粗糙的清水混凝土,轉化成一種細膩精緻的紋理,以日本人的審美感覺來呈現。這種精準、純粹的特性,正符合日本人追求完美的特性。在安藤的作品中,清水混凝土以一種綿密、近乎均質的質感來呈現,而安藤的清水混凝土也就是建立在一群長期合作的工匠基礎之上,在歐美一些建築評論家眼裡,安藤忠雄與其說是建築師(Architect),倒不如說較接近中世紀的工匠(Builder)。


現在、正參與台灣交通大學的建築計劃。目標是建造與大學這個地方相稱、又能成為深耕地方的文化據點之有生命力的建築。藉這個計劃能參與創造台灣的未來本人從心底感到非常幸運。

參考http://www.twtoto.com.tw/event/ando/index.html
圖片http://www.visionunion.com/articles/200506020135.html 原內容。

下一篇:扶桑花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