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中國美學的” 富特文格勒演出版本!
《 展現“中國美學的” 富特文格勒演出版本!》
—— 一套聽似平凡卻超凡脫俗的富特文格勒的音樂再現
中國富特文格勒協會第二次發行的富特文格勒 CD,今天又拿出來聽。這是第二回播放了。
第一次聆聽時,覺得相比於過去聽過的版本,顯得溫吞無力,平板缺乏動態。因此下意識就將其打入冷宮。不過同時也隱約認為或許具備某些中國特色的要素。這麼說,是因為任何後製都有其基於本身文化背景和個人偏好的處理方式。不可能有不具備聽覺和藝術立場的音樂發行和複製。因此,由於所聽到的富特文格勒的確不同於西方和東洋的富老;但具體上有什麼特色,又說不上來,這件事就一直懸在心裡。幸而這回播放,總算逐步受到吸引,進入這套富特文格勒特具的中國美學要素所透露的文化與人文特質。
( 從中富協發行第一張CD時的開箱文,大略可以推斷他們是以發行超過50年、版權失效的黑膠唱片為底本,進行CD的錄製。 )
以下就依據我美感移入的順序,一一抒發拙見:
● 第二片第一首的布魯克納第七第二樂章的開頭,並無一向聽到的強大戲劇性的進入,而是沈穩的、低調的開始。因為壓抑、低調,其所勾引的高亢反應,衝撞著這陰鬱的形式,反而顯得張力更強。
刻畫得更為內蘊細膩,旖旎、委婉、多情。另一方面又超越西方的悲劇精神,而是更為人文氣質、文人氣息的慈悲、悲憫、寬和與包容。
另一個譬喻:好比是弱化或退省的朝比奈隆、低調的朝比奈。朝比奈在粗獷雄闊中減低對比和戲劇效果。而累積的力量反而更強大。富特中協版的複製,則在這樣的形式風格上,再往後退縮一步,呈現的是縮減戲劇效果,將力道放在意蘊和意態的掌握上,那種似有若無的意態,其中更加細緻微妙的變化,從反面襯托出更強大的力道。不是力量,而是力道。力量是表面的,力道是形而上的、心靈的、精神上的。那種細節上轉折時的變化,十足崑曲的味道和神髓。
( 關於朝比奈隆請參閱:
*https://mypaper.pchome.com.tw/joehauz_mypaper/post/1322465589
*https://mypaper.pchome.com.tw/joehauz_mypaper/search/%e6%9c%9d%e6%af%94%e5%a5%88%e9%9a%86?search_fields=title,content,tag )
一遍遍聽下來,由最初覺得平淡無奇的平面化,終於感受到內部的爭奇鬥豔、雄闊無邊的中國山水式風景。超越風景的靈視,虛無飄渺間的宇宙天地,和真正創世般的壯麗景觀。
● 華格納《崔斯坦與依索德》
可以領會到中國的悲劇精神!比之西方更加內蘊深沉、委婉多情,更多人性的體貼、凡人的感受,更為撫慰、貼心。
速度顯得更慢,呈現更多的細膩轉折,藕斷絲連;也許更多的突兀、不平順和吵雜,以及聲音形式上更不滑順。
揚棄形式上的厚重,因而獲得內在的深沈;不求形式之美,反而獲得內容的償報。
很有意思,脫卸形式的厚重,不是一昧講究表面的效果,反而得到內在深部的厚度。
● 布拉姆斯《一號》第四樂章
借鑑崑曲精華,音樂處理著重的是實質的內在精神,而非外在形式。
因為隱晦,所以更加迷人、吸引人。開頭的笛聲內斂、含蓄的力道,彷彿霧中看景,亦即:間接的感動力,遠勝於直接的力量。
聲音織體的質感,彷彿感覺出聲音表面顆粒般的肌理。這是一般音樂複製所無的。這肌理感又讓我聯想到朝比奈隆的指揮演出。
基於這原則,該疏放的地方疏放,該緊則緊,該糊則糊,該輕則輕、該重則重、該慢則慢,不求美聲,但求真實。「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孟子《盡心》下)
似乎,富特中國協會發行的CD處理,庶幾接近傳神的地步了!
本曲是1945年1月23日,因為盟軍轟炸不得不中斷音樂會,等轟炸過後直接從布一第四樂章開始演出。這是一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演出!而中協的版本比諸之前聽過的更震懾人心。也是由於前所述的低調、壓抑、非戲劇性的聲音表現,反而引發的衝撞更大,任何方面都更加精確。
請參閱:《驚天地、泣鬼神,真正寫實主義*的福老/布拉姆斯殘篇——福老1945年一月22日布一第四樂章隨想 》
●《貝九》1942/3/22-24
這首曲子,我要聽到第三遍才聽出苗頭。
第一樂章:
一開始音樂的進入就十分沈穩,講究細節;雅樂的大器格局。穩當,弦樂和鼓聲交錯得宜。
訴說、陳述、講話的表達方式,幾乎是口語式的。這源於富特的確有話要說、要藉音樂傳達。而那思維的東西,透過祂所要的方式表達出來。他重視的是內在意思的完整和統一。
音樂的齊奏不是整齊劃一而是有些微快慢不一,因而聲響顯得更豐富。
悲劇意味十足。當中有喘息和休息的片段,以鬆解前段的緊張驚悚。間或優雅的段落,一種客觀旁觀的描述。
樂章高潮鼓聲連奏處,弦樂的張力密不透風,鼓聲的連奏像並排的串珠而非一般轉錄呈現的孤立鮮明,並和弦樂共同織成一張天羅地網。
絃樂飄揚的地方,似乎要漂離飛揚而去,這感覺真棒!但隨後的鼓聲把他拉回地面(現實)。
最後從近乎規律的齊奏,感受到終曲的鄰近,以及隨後遞增的加速,開始進入幾乎瘋狂的衝刺。期間又有相對的減速、減輕的片段來襯托。
接著放慢放緩,帶引出完美宏大的終曲。
第三樂章:
彷彿緩慢的工筆白描,起伏轉折細膩而玲瓏有致⋯⋯。
下一篇:秋日下午的咖啡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