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桂雲女士追思集】甘苦人生──悼詩 / 施桂雲女士略傳
施桂雲女士 (1919~2012)
我的岳母,施桂雲女士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甘苦人生 》── 悼施桂雲女士 ( 逝於
衰竭的老婦
在病床閉著眼
拒絕欺近的死亡
第一次
她不能如願解決狀況
在最潦落的日子
撐起一家七口的生計
暨夫君宏偉的藝術碑柱
老伴走後
潰成滿池的浮萍
映襯子女反哺的美好光景
並變身為童年阿爸懷裡
最受疼愛的掌上明珠
親暱的小名
臨終縈繞耳際
雲哪
歷經白日時辰的千變萬化
終於消隱於夜的漆靜
月出時
可幾絲窺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桂雲女士略傳
施桂雲女士,1919年 ( 民國8年 )
畢業後擔任台中中央書局會計,1942年經書局經理張星建之媒妁,嫁與陳夏雨先生。夏雨先生精於雕塑欲赴日深造,施女士旋隨夫遷居日本東京,旅日期間曾經歷二戰戰火。1943年,長女幸珠出生東京。
1945年日本戰敗。1946年隨夫返台,夏雨先生受聘於台中師範學校 ( 現 台中教育大學 )。不數月因故辭去教職,專致於雕塑創作。夏雨先生旅日期間即獲日本帝國美展的免審查資格,返台後歷有不世出的佳作,更勝以往。
1946年,在返台船上得長子伯洋,1947年生次子伯中,均因病早逝。施女士在37歲時,即連番遭逢喪子之痛的打擊。1949年得次女幸如,1951年生三女幸婉,1958年生雙胞胎姊弟琪珩與琪璜。
當夫君的雕塑創作愈益精研深究,家計愈顯困乏。早年曾在家教授裁縫,後在台中新民商職兼課教家政。1979年,施女士以年過五十之高齡,毅然以優異的日語能力任職日本信高貿易公司特別助理兼總務,直到1987年;家庭與職業兩頭燒炙,默默付出,而長女幸珠大學時即開始負擔家計,乃使一家共同渡過艱難時刻。在公司中,既受賞識又與上下同仁相處融洽,獲得許多友誼。及至子女紛紛成長,夫君的藝術成就漸獲台灣社會廣泛認同,逮晚年之境,兩老才稍得愜意過活。
2000年,夏雨先生終於不敵病魔折騰離世而去,施女士失去相伴數十年的牽手,倍受打擊,頓由一家支柱成為柔弱的菟絲,由一輩子主動的照料者轉為亟需關懷的老人;幸而子女孝順,尤其三女幸婉雖旅居巴黎,每年定期返台陪伴母親,使母親得到身心的照顧,心情得以穩定。
2004年,三女幸婉打算長期返台陪伴母親之際,卻因癌末病逝巴黎,白髮人送黑髮人,為人父母的哀慟莫此為甚。其後,幸如、琪珩和琪璜三姊弟暨弟媳珍如悉心照料,陪伴母親渡過哀悼期;旅居美國的大女兒幸珠常來信、來電問安,而同儕與年輕朋友也不時來訪,施女士並與日本老師及當年同學定期魚雁往返,得空還常常整理自己多年的書信資料;晚年可謂於平順之中渡過。
施女士以其堅強的毅力與意志,在逐漸老邁的過程中,不失風範與對人、對晚輩的愛心,最終以尊嚴的人性之姿,遺世化仙。她盡一生之力扶持夫君的雕塑創作,是陳夏雨雕塑偉績的幕後功臣。她雖未從事藝術工作,然對藝術的領會實與夫君同步;而其慈悲與愛心亦同於夫君之創作境界。
2012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
施桂雲女士的告別式訂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閱讀:
離去的那個慈祥身影
陳夏雨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