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6 21:18:31Katle and Joe

凝鍊與奔放──陳夏雨父女回顧展的省思

圖一,裸婦坐像,19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近在中部的靜宜大學,先後舉辦了前輩雕塑家陳夏雨、及其女兒當代藝術家陳幸婉的回顧展;同時在清水的科元藝術中心,按既定計畫繼續整理展覽了陳幸婉的水墨作品。
長久浸淫在他們的作品中,有時會想,一年復一年的展覽或觀賞,是否會麻痺了對兩位作品的感動?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試著找出那不斷給我新感動的所在。

陳夏雨,是台灣前輩藝術家中最傑出的一位,其餘無人能望其項背。
台灣長期處於強烈的政治氛圍中,陳夏雨父女具有強烈的台灣意識乃無庸置疑之事;但絕非偏激的、意識形態掛帥的台灣意識。就以陳夏雨來說,他從來不在意幾位女婿的省籍,也從來不以省籍意識看人看事,在他們這一代台籍菁英中,這實在難能可貴。
而他作品所蘊含的台灣意識,又是超越地域而具有普遍共通的人性向度。

這人性向度由生命力激發出來,而生命力又是由形體的造形力量和肌理完美展現。他的作品不是處裡單純的美,而是那深厚的生命力,以某種他認定的合宜的 ( 或美的 ) 尺度呈現。他浪漫嗎?以目前台灣的環境和他對人性的憧憬和信念,可以說他是十足的浪漫主義。但就作品的形式來說,就像他自己說的,是超越寫實的寫實主義 ( 《陳夏雨的秘密雕塑花園》王偉光著 )。是的,他所透視觀照的人性那一塊,具有像宗教一般的崇高寫實精神。也可以說,他把人和人性,提升到如神的宗教地位。他像要求自己一樣地要求作品,把自己的人格投射到作品上。

這裡,我想談談他晚年的一件作品。1980年代他做了兩件裸婦像。兩件都是老婦人,一為坐姿,一為立姿。記得坐姿像,藝評家杜若洲早年譽為神品之作,其精神無異於菩薩像。我想談另一件大半身的立姿像 ( 見圖一、二 )。

....................圖二,裸婦立像,1980

首先,這件作品很有意思,它似乎有著torso ( 軀幹像 ) 的特色,切除了包含膝蓋以下的部份。再看軀幹部分的處理,無論形體走勢、touch、充滿了流動的動態,似乎在裸婦的身上,看到生命的活力──那種夕陽下的光采。是的,生命走到某個顛峰,鮮活而感人,既有讚嘆也有感傷和對青春的吶喊,但都微妙的融會在積健達觀的生命透視中,矛盾和歧義中又有統一。我覺得這件和坐姿是成對的作品,一靜一動,兩者共同呈現了夏雨先生當時了悟的生命境地。不由得讓我聯想到Donatello的《懺悔的瑪達肋納雕像》(圖三, The Penitent Magdalene c. 1453-55 ),其襤褸的衣衫和陳夏雨立姿婦人像的軀幹筆觸,同樣有動態的效果。陳夏雨藉此充滿感情地投入老來的生命情懷。

從年輕一直到後來的作品,陳夏雨對生命一貫抱持崇高積健的態度,不讓人性沉淪。

.............................................圖三,懺悔的瑪利亞‧瑪大肋納,1453-55

陳幸婉與乃父一樣,投入絕對的熱忱以藝術呈現生命的狀態和本質。
不過,這兒想關注她相對晚期的作品,主要以水墨為主的、在科元藝術中心的幾次回顧展。首先,我不把它當作相對於多媒材的小品之作。也許可以這樣看,它是相對於交響曲的鋼琴奏鳴曲或鋼琴曲,但絕非隨興的小品。

.......................................圖四,水墨,1980

.......................................圖五,水墨,1980

在她這些作品裡(見圖四、圖五),我讀出另一種況味──絕望的呼喊;立即可以讓人聯想到孟克的《吶喊》(圖六)。陳幸婉在某個階段後,她的作品展現的,可以說是毀滅的美學。《分崩離析,2000年》(圖七)是明顯以崩解為題的作品,保留了材料美學上的斟酌和考慮,然水墨作品更如脫疆之馬,表現上一無束縛。

.....................圖六,吶喊,1893

圖七,分崩離析,多媒材,1995-2000

毀滅、崩解、絕望、哭泣,幾乎是世界末日的寫照。她,在日常生活上隱藏起來的東西藉作品傾吐出來,一無遮掩、赤裸裸地呈現那不堪一睹的內心世界。周遭親友看到的十分nice 的外表下深藏的生命姿態,藉由作品洩露。難怪她對苦難的受害者,包括二戰中納粹集中營裡受苦的猶太人,充滿民胞物與的感情。這種情感存在於言詞之外的內心世界和外在的實作之中 ( 藝術創作和社會關懷與實踐 )。

他們父女兩位的作品,堪稱為台灣前後兩個世代的發言人。
在時代與個人的拂逆環境中,一個積健超越,一個渾然陷溺;然兩者皆勇於面對屬於生命中難言的境遇。

蓋棺論定一位藝術家,不是就此歸檔;如果作品夠深厚的話,可以隨著個人成長與時代演變,不斷在作品中孳生新意。
我願意以這樣的態度,省視陳夏雨和陳幸婉這一對藝術家父女;同時也相信,他們的作品經得起一代又一代的省視與考驗。

旅居巴黎的前輩藝術家彭萬墀先生,曾表示過,台灣應當珍惜這一對父女。
如果台灣未能正視陳夏雨和陳幸婉的藝術意涵,那麼,台灣還未足夠成熟茁壯。
我等待這一天的來臨。(Joe)


後記:
這篇文章在同棟鄰居整修房屋的電鑽聲,以及屋內客廳漏水的狀態中匆匆寫就,思緒未經完善整理,算是抒發我平日的雜感。不夠周全之處,還望諸位朋友指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A●超以象外——陳夏雨雕塑之美
展期:2008.3.26~4.23
策展人:王偉光

B●心‧不了情——陳夏雨與陳幸婉父女的藝術情緣
展期:2008.4.28~5.15
策展人:李思賢

C●研討會
「心象‧原型‧無垠之境——向陳夏雨、陳幸婉致敬」藝術學術研討會
展期:2008.5.3(六)
地點:靜宜大學國際會議廳(任垣樓3F)
議程及報名請參閱網址:http://www.lib.pu.edu.tw/artcenter/08-02-21/team.htm

Katle and Joe 2008-04-21 21:05:44

想做一些補充:
看著陳幸婉這兩件水墨,不禁讚嘆,真是大師之作!
看似繁複,卻無多餘的筆觸和墨點;濺灑的墨漬,乍看之下到處相似,再一細查,不同的位置有著不同的表現和意涵。
雖然文中將她的水墨比之為鋼琴奏鳴曲,卻不失交響樂的風格和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