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5 09:45:10Katle and Joe

音樂書信 ── 紀辛的藝術﹝二﹞‧ C

我開始喜歡紀辛 是七年前在美國休士頓的一場獨奏會
那一場他全部演奏蕭邦
曲目有二十四首前奏曲、船歌與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蕭邦的前奏曲本身寫得太好 每首不只有技巧上與情緒上的特殊性
甚至連”調性”上的精神也刻化深刻
我有不同鋼琴家的版本 而當時正迷著波哥雷利奇 傑傲不馴 充滿雄性特質的版本

當時紀辛一出場 我跟你一樣 想的是他小時候的天才傳奇
而開始的幾首前奏曲 真正讓我見識到當時二十七左右的他
驚人的技巧及成熟詮識音樂的能力
但真正讓我 ” 電到 ” 的是非常熟悉的第十五首 暱稱為 ” 雨滴 ”
我之前對這首的印象是一首高貴且淒美的夜曲
其戲劇性的中段 讓我想到蕭邦另一首夜曲(c小調)
紀辛一開始的三個音 就讓我寒毛豎了起來
好孤獨啊!
他彈得特別的慢 旋律與伴奏支離得非常開
伴奏間此起彼落的重複音隱約出現不祥
旋律第二次出現時 應該是張力放鬆了 但怎讓我感覺逼得喘不過氣來
中段 冷酷一波波的襲來 到無可附加的巨痛
我 第一次 感覺到蕭邦寫的是首不折不扣的〝送葬進行曲〞
主題再現 更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冰冷及孤獨
而不是之前每次聽都覺得的安慰和溫暖
突然間 蕭邦 紀辛和我自己的孤獨 似乎交融了
神經一直抽了好幾首才回過神來 也才發覺自己在掉眼淚

下半場的降b小調奏鳴曲也彈得相當棒 更不用說慢板真正的〝送葬進行曲〞
每踏一步都槌得心好痛 中段的”天堂” 也出現奇異的”憂鬱”
也第一次感覺到”雨滴”與這一樂章的相關與相似性如此高(呈示的內容剛好相反)
當下感覺紀辛 正如年輕早熟的畢卡索 有一雙洞悉人類情感的雙眼(但之後才知道他除了音樂上與自己對話 平日與人的相處少之有少 難道這也是天份?)
Matador Luis Miguel Dominguin.
1897. Pencil on paper.
畢卡索 16 歲。
La Vie (Life). 1903. Oil on canvas.
畢卡索 22 歲。


而幾天前台北的音樂會 真是非常的精采
我抱著興奮〝忐忑〞的心 當他一出場 我還有些微微顫抖呢
他當天展現長久自我要求甚高的強大的控制力 技巧卓越
稱之為大師是一點也不為過
蕭邦詼諧曲 是他長年彈得精采的曲目之一
可以感覺他非常的得心應手
尤其第二號 爆發力與詩意的碰撞 恰如其分

但 我卻沒有受到感動
或許是在慢板就出現特別明顯 聲聲相連的擾人咳嗽聲
鋼琴本身破敗且極度不準的音高 ....等的額外干擾真的很大
我甚至覺得他的貝多芬構思得過於”精準”與”理性” 少了一些蠻橫及粗曠
“告別”的慢板樂章 缺少了一些些”自我掙扎”般的內省張力 也有一點放不開
那天感覺有特別多衝太快 太激化的力度表現 (其貝多芬與蕭邦的處理中都聽得到)
整體說來 他演奏的曲目跟我心中的原本對曲子的印象沒有什麼不同
合理 但少了點深度
或許時空的轉移 現在的我對音樂的感受力可能與七年前有點不同
七年間馬不停息的世界各地巡演 或許也讓他減損了一些靈性 (網站上可以查到他每年的演出的行程.....天哪!!!)
但我一直深切的記著 蕭邦/紀辛曾與我的靈魂熱切交會過

p.s. 安可那一曲是蕭邦的馬祖卡舞曲 他處理得分外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