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
妳因為不懂而離開
我因懂了而放下
放下都無怨無悔了
離開了為何還要索求
過妳自己的日子找妳自己的幸福吧........
---------以下文章轉貼自百吻,巴黎
「什麼是愛?」
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埋頭苦學「愛」這個東西;第二十八年的重大心得為「愛是不索求」。
在徹底了解「愛是不索求」之前,我以為我愛過,其實不然。
我們都以為自己愛著某人,並且無怨無悔地付出,嘴上說不求回報,然而一旦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期許給出回應,我們就會心懷怨懟地怪罪。
就好像一個母親,天經地義地愛著孩子,辛勞付出、悉心照料,直到某天發現孩子不願意永遠陪在自己身邊,便發狂地責備他不孝;就好像一個父親,天經地義地愛著孩子,諄諄教導、苦苦栽培,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是個不成材的朽木,便嫌棄他讓自己蒙羞。
就好像在愛情裡面,我們拼死索求彼此卻渾然不自知,還悲悽地哀悼自己不幸,並指控對方是加害者。
有一天,我因為某個原因而深信克雷蒙「不愛我」,緊接著感到非常卑微又難過,便在筆記本裡寫下所有的思緒並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自己,越觀察就越發現自己的愛情觀有多麼扭曲,應該說,我在人世間所學到的愛情觀有多麼扭曲。
若我把認知中「一個人如果愛我會有哪些表現」寫成一張清單,內容可能會包含:
1願意跟我分享他自己
2不論我是什麼狀態,他都願意接受
3常常關心、問候我的近況
4跟我坦承相待
……等等。
但反過來說,一旦對方不跟我分享自己、不接受狀態不好的我、不關心不問候我的近況、對我撒謊,我就會得到一個結論「他不愛我」;這種看似合理的推論其實既武斷又偏頗,因為我們永遠只有自己的清單,沒有別人的清單,即使我們想盡辦法去弄到一份「愛的行為表象」全球統計,按照上面的條文來釐清一個人到底愛不愛自己,也沒有意義。
仔細分析情侶的溝通內容,就會發現無處不是索求。
「你每天都要打電話給我,否則你就是不夠愛我。」
「你只可以愛我一個人。」
「你不可以讓別人愛上你,否則你就是不滿足只擁有我的愛。」
「你必須討好我的朋友或家人,這對我很重要。」
「你明知道這麼做會讓我傷心,你還做,你存心傷害我。」
「你如果離開我,我會痛苦,所以你不能離開我。」
「你是我的。」
這些索求是以愛為名的「控制」,一旦我們陷入索求,就不在乎對方是誰、他的本質是什麼,而只因為自己要的東西對方給不了,就攻擊他。
所以,為什麼必須在「愛」中抽除「索求」?因為一旦沒了索求,我們才會放掉控制。
就拿我自己來說好了。只要克雷蒙對我不理不睬,我就會覺得他不愛我;其中有程度輕重之分,他不理我三天,我覺得他不太愛我,我有點失落,若他不理我一整個月,我就篤定他絕對不愛我,然後在心裡覺得他「很過分」、「怎麼可以一個月不理我」、「太傷人了」…諸如此類的埋怨佔據整個腦袋。我忍不住想,如果他不理我的時間裡,我依然過得非常好,那麼「他不理我」的殺傷力就不存在,我也不必感到被遺棄,但我做不到,總是會期望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跟克雷蒙相處,這麼多的期望,實在禁不起落空。
於是我列出自己對克雷蒙的期望,寫下「希望他有更多時間跟我相處」、「希望他更常打給我」…之類的項目,寫到第十項時,我恍然大悟,這一整串的期望都只有一個目的:「我想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關心、問候、分享、陪伴…讓我們感覺被愛或被需要,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我們便會覺得自己可有可無、一點也不重要。尤其在愛情這種一對一的關係裡,我們更容易一頭栽進陷阱,理直氣壯地要求對方背負著自己的價值包袱。
看著自己對克雷蒙的期望清單,覺得好笑。為什麼人們老是不自覺地把自我價值外掛到別的個體身上去呢?真奇妙。要求另一半「愛我」、要求爸媽「養我」、要求兒女「榮耀我」、要求朋友「支持我」,如果被要求的人沒有照做,我們就自我感覺低落。
我在清單旁邊畫了一個大括弧,寫上「全部刪除,這些全是索求,全都沒有意義」。索求的本質跟愛沒有關係,而只是一種源自於匱乏的補償心態,具侵蝕性,且一旦「要不到」就會「憤怒」。
如果我對克雷蒙有這些索求,就表示即便克雷蒙不存在,我也會原封不動地把這些索求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因為我是匱乏的,我需要別人來填補空洞,事實上匱乏這個洞只有自己填得起來,別人的給予只是治標不治本,若不從「本」治起,根本無濟於事。
「放下」索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直以來都對於「放下」感到恐懼。我認為放下等於失去,如果我放下一段痛苦的戀情,也會同時喪失幸福的可能性,那麼一來我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我寧願緊抓著現有的不順遂,起碼一切就在我眼皮底下,還能控制就還有翻身的機會。因為不敢放下,所以二十八年來吃了不少愛情苦頭,我老是期許自己「做得更好」,然後在窘境中掙扎,不肯低頭,直到有一天,我驚覺這個世界上只要是關於「愛」的人事物,都沒辦法用控制的手段得到,我以為控制自己沒有關係,控制別人才不可行,所以拼命控制自己、鞭策自己,想盡辦法讓自己「得到」,卻從未努力「放下」,這導致我一直在「愛」的外環繞圈,怎樣都進不了核心,註定徒勞無功。
幾場愛情戰役下來,我又累又沒長進,癱在無奈中連掙扎都懶,就動動腦從最終的目標「愛」倒推回來:「放下」才能愛,「不控制」就可以放下,「去除索求」就不再想控制。接著我抽絲剝繭地找出心裡的索求,不帶評斷地看待滿是索求的自己,不怪罪也不討厭,而只是靜靜地接受,之後,在每一次索求呼之欲出的時刻,就覺察這是一個「索求」,一旦識破索求,索求就難以作怪,我漸漸不受索求奴役,並容許自己進入全新的狀態,不恐慌也不急躁。
說真的這流程並不容易,有時候我會笑說:「我大概一百六十歲那一年可以進入『愛』的境界吧。」並同時佩服自己把問題複雜化的功力。對某些天資聰穎的人來說,愛根本不用苦修而是天生就會,不必絞盡腦汁、沒有豐富經歷,愛的原形就深植在他們的靈魂裡,稍微叫喚便能浮出,但我比他們駑鈍,得要靠後天自修才能開悟,把對某些人來說很簡單的「愛」搞得又難又複雜,再從中掙扎和超脫,想想也好笑,每個人的功課和進度都不同啊。
自從開始丟棄生活中的索求之後,克雷蒙在我眼裡便恢復往昔那般可愛,即使他仍舊忙得沒時間跟我相處,我也不像從前那樣哀悽自憐並認為他可惡。可愛或可惡都是我說了算,其實他始終如一;我覺得他忽遠忽近,是因為我按照自己的認知來判斷距離,他根本不曾消失或離開;他也沒有哪一分鐘比較愛我或哪一秒絲毫不愛我,因為愛的程度是我依據自己的章法而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