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6 01:28:37雨淚

日本職棒守備觀察重點(待整理)


來源
(作者:楊榮健)


日本球員的紮實守備功夫,向來為世界所稱道。但對於日本球界而言,守備雖然有其天分,但後天的觀念與訓練量,才是真正的關鍵。


由於打擊極其不穩定,7成失敗都還能算是優秀水準,因此日本球界有句俗語,「打擊如水」,意味著這是無法掌握的表現。因此,相對於打擊,投手、守備,甚至觸擊等等掌控能力較高的技術,在日本因而獲得相當高度的重視。


與一般台灣球迷的印象不同,日本的守備基本,與其說重視「穩」,不如說是重視「快」。以內野守備為例,如何盡快移動以便創造最大的守備範圍?如何盡快將滾 地球接傳至一壘手手套?成為日本球界評定內野手等級的至高無上準則。曾經4次拿下金手套的前西武游擊手松井稼頭央(現太空人),在2003年以17次失誤 仍拿下金手套獎,主要便是因為廣大的守備範圍,與驚人的長傳能力,而拿下不少別人無法製造的出局數。



所以,為了增加移動速度與接傳速度,揚棄「正面接球」的傳統方式,而大量出現單手跑接跑傳的動作,其實才是當今日職的主流觀念。巨人游擊手阪本勇 人甚至時常在製造雙殺時,採用在日職相當罕見的「前衝撈接,然後轉身回傳二壘」的大膽動作。這種動作能夠製造更多的雙殺,但練習量不足,可能反而會創造更 多的失誤。


去年年底訪華與La New多次交流比賽的巨人二軍,其內野手一樣採用阪本的動作,但通常是傳到了右外野而非二壘。然而,巨人二軍教練團無人指責,也無意將之換下場,可見這樣 的守備方式,已經成為巨人內野觀念的主流,教練團願意保持「快」的狀態,然後利用練習量與比賽機會,逐漸提升至「穩」的境界。


就是因為「先求快再求穩」的觀念,經典賽亞洲A組冠軍賽中,中島裕之才得以締造前衝撈球快傳本壘,讓日本得以連續觸殺跑向本壘與三壘跑者的表現。 但中島裕之還不被是球感最好的日職內野手,川崎宗則、西岡剛、井端弘和、荒木雅博等人還在其之上。但反觀向來「先求穩,再求穩」的台灣棒球觀念,除了胡金 龍外,還有其他球員有可能在當時製造雙殺嗎?台灣棒球在不斷的檢討之下,不僅無法讓日韓快腿出局,內野手甚至已經無法解決大陸的左打快腿了。


此外,轉傳動作的快狠準,手套拋球動作的熟練度與創意,同樣是台灣與日本相去甚遠的地方。尤其在中日的比賽時,別忘了注意井端與荒木這對默契十足的搭檔,他們可是日本職棒唯一能夠與古巴一樣,製造亂七八糟出局數的二遊組合。


單就日本外野手的長傳球速而論,是不可能與大聯盟相抗衡的,但鈴木一朗之所以讓美國媒體感到興趣,在於傳球的準度與水平程度過於優異,而獲得「雷 射肩」的美名。不過,若相對於台灣而言,日本外野手長傳時所投出的球速、準度,全部獲得「壓勝」,主要原因便在於外野手的養成方式。


崇尚菁英棒球的台灣球界,過早集中好手,導致過早進行選手分工,使得球員在未來轉換跑道上,很難適應新的守備位置。而重視棒球普及發展,倚靠大量基層球隊培養選手的日本,因為好手過渡分散,因此多數職棒球員其實或多或少都曾在業餘時代接受投手的投球訓練。


以此次經典賽為例,日本國家隊的12位內外野手中,便有包括鈴木一朗、村田修一、中島裕之、龜井義行、青木宣親等5人在高中時代還扛著陣中王牌投 手的名號,栗原健太與川崎宗則在國中時代,片岡易之在國小也都留下投手經驗。因此,要一個投手在外野防區傳得又快又準,根本不是困難的要求。鈴木一朗在職 棒生涯中依然會進牛棚練投,除了他應該確實有上場投球的意圖外,保持最佳投球姿勢,以便隨時展現雷射肩美名,更是主要原因。


由於只要倚靠練習量便能夠在求快的情況下大幅提昇穩定度,日本球員的守備訓練量當然頗為繁重。而為了讓年輕學子不會被枯燥的練習嚇跑,日本高中監 督其實挖空了心思,想辦法讓許多的攻守練習變得有趣。當然,不可能所有的練習都能夠有趣,願意為了求勝而注意細節的態度與決心還是相當重要。


記得去年與La New交流比賽時,一直在三壘失誤的巨人二軍內野手中井大介嗎?這位目前年僅20歲的年輕好手,在高中時還是投手兼任外野手,去年在職棒第一年才轉戰內 野,但經過今年春訓的磨練後,經典賽前與日本、韓國、台灣國家隊的熱身賽中,他便頂著一軍的先發三壘手與會,而且幾乎沒有失誤。日本守備訓練的成就,著實 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