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8 22:01:38玎玎的陶瓶

身世

高中段考後一個無聊的下午,在老家三樓一處放置雜物的角落,看到一堆舊書。

翻看內容,立志的、成功致富的、偉人傳記、愛情小說、婦女新知、歷史故事、詩詞、食譜、成語故事……我默默在心裡歸類,爸爸看的書、媽媽看的書……一本一本缺頁或者掉了書皮發霉泛黃灰塵滿佈的書籍伴隨被驚動而倉皇四散的銀色蠧魚,對我展現了已逝的夢想、往昔的期望;展現了父母年少時廣泛而多樣的喜好與興趣。

記憶中沒看過父親爲了樂趣而閱讀,他會看的都是爲了上課而準備的教科書和參考書。

母親呢﹖小學時我曾將喜歡的書推薦給她,我們一起看過福爾摩斯倪匡瓊瑤和金庸,我推薦的她也都很喜歡……國中離家後不再跟她分享,那以後就沒有母親閱讀的印象了。

大概因為對書特別喜歡特別有感情,喪失關注、被遺忘在角落的書本因此帶來一些感傷;像是文明的遺址,破敗中隱隱閃耀些許榮光,那是我未曾參與的父母親的過往。

年少不肯消逝的幽靈,破損卻固執的見證著當初所相信而今早已遺忘的價值,彷彿訴說著父母極有可能成為與我所知的截然不同的另一種人,更有趣、更獨特、更不平凡……卻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將生活過得單調重複一日復一日,再沒有任何變動的可能﹖

這一幕給我的印象極深,不知何時開始,我盡量借書不買書,不喜歡的書看完就送去好書交換,一本都不想留下來。這樣,當我年老或者當我再也不看書,我就不會對著一本一本曾經珍愛的書,懊悔時光的逝去;不會一邊回憶過往一邊心生滄桑與感慨;更重要的,我的書將不會像父母的書在我眼睛得見處殘破毀壞。

不過這是個執行的不夠徹底的念頭,事實是,一年一年的,藏書只增不減。

去年以前我的書養尊處優漂漂亮亮的排列在男友的書架上,分手以後租來的小房間裡突然增加了許多物品,不得已只好把它們沿著有壁癌的牆腳排好,再過半年,好幾本嚴重的發霉了,許多都是我非常珍愛、喜歡的書。

將黏在一起的書一本一本擦拭,一頁一頁撕開的同時,夾雜著對物的惋惜與分手時的回憶,眼淚掉個不停。

早上,趁著難得放晴的陽光,拿幾本到陽台曝曬,忐忑著打開,發現,嚴重的毀壞復原了不少,僅剩下或黑或黃淡淡的痕跡。

有種奇妙的感觸,好像,受過傷以後,它們比嶄新的時刻更具價值了,對它們的喜愛也更甚以往。似乎,歷經時間、歷經損傷、經歷了我所經歷……一本一本的,它們,也就有了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