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1 10:13:31jj

合氣道概述

氣道宗旨與原理

合氣道以不爭不鬥爲宗旨,強調“最好的格鬥是沒有格鬥”,追求一切順乎自然,講究“氣、心、體”的合一。在合氣道中,充滿著“仁愛”的理念。學武練功,只限於個人的健身、防身,而不可以用於傷害他人。即使對自己懷有敵意的對手,也儘量要用軟化、用愛心來對待,這是合氣道的原則。

  將這種仁愛、不爭鬥的宗旨落實在武術之上,主要表現於幾點:首先,合氣道反對主動進攻他人,技術只用於防守。其次,在防衛中儘量做到制而不殺,儘量不去傷害對手。再有,通過練習,同伴之間能很好地體會愛心,從而彼此成爲好友。另外,爲避免爭鬥之心,也爲了避免勝者輕狂、敗者消沈的情況,合氣道不設任何比賽。

  合氣道原理的核心就是“合氣”。合氣是和合天地萬物之氣的意思。合氣道認爲:一切技擊技術都要合乎自然,不做強硬的爭鬥,凡事要因勢利導,從中獲得自我的存在。從運用方面來說,合氣主要含有內外兩重含義。合于內氣是指思維和行動要與呼吸相合。合於外氣是指當遭到外界的攻擊時,應順應外勢,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隨機應變,把握時機,避開惡劣的環境,使自己居於有利之境,最終制服對手,保護自己。

  合氣道所有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全部都是建立在以上的宗旨與原理之上的。





合氣道歷史

有關合氣道的歷史,因史料缺乏,目前並沒有很充分的資料,有待以後學者專家來補充,這裏只就未學所收集來的資料略述其要。現在的合氣道系以[大東流合氣柔術]爲其骨幹,再加上其他日本的武術,如槍法,劍道等武術而成的。所謂大東流合氣柔術是日本衆多柔術中的一個派別,據說其創始者爲日本清和天皇的第六太子(貞純親王),經過親王之長子輕基傳入武士源家(源家有名的武士有源賴朝,源義經等人)代代相傳,傳到源義家的弟弟新羅三郎義光時,奠定了合氣道的基礎。

據說義光因爲看到蜘蛛用很細小的蜘蛛絲很巧妙的捕捉很大的昆蟲,得到合氣道技法的啓示,而且還將戰死者或死囚的屍體予以解剖,檢查並研究人體的構造。以爲義光之次子義清定居於甲斐之武田,改姓爲武田後,大東流合氣道柔術便在武田家代代相傳。所謂武田家便是日本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武田信玄一族。

另外大東流之名的來源有另一個說法,就是在武田家第二十五世武田信友時,有一位忠臣名叫[大東久之助],是合氣柔術的高手,爲武田家建立許多輝煌的戰功後,不幸陣亡于君主的馬前,信友痛失忠臣之余,爲表彰其功勞故以其姓[大東]將此種武術命名爲[大東流]。

到了天正三年(1575年)武田信玄之子武田勝賴於長筱之役敗于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等聯軍的新式火槍之後,從武田國下野,在會津做了蘆名盛氏的莊頭之後,便由其子孫代代繼承,而在會津藩所研究的武術被幕府將軍下令稱爲[會津禦式內](禦留流)意思就是沒有當時幕府將軍同意便不准外傳,也不准與外人比武。

從此之後,幾乎不爲世人所知,到了日本明治年代,武田家的後裔武田惚角及其父惚吉,從會津藩家臣西鄉近直學到大東流的技法。特別是惚角先生周遊日本各地,被稱爲[會津小天狗]留下種種逸事,最後在北海道去世,武田先生的子嗣武田時宗在北海道的綱走開辦了[大東館道場],爲大東流合氣武術本家,成功的將這一門武術普及於社會。

在武田先生的衆多門生中,植芝盛平先生無疑是特別卓越的,植芝先生講原來的存於大東流中的撚關節技改爲壓制關節技法,再以大東流的技法爲中心,再吸取日本古來各流派的精華,更加上他個人對於武道的體認與宗教的信仰,確立目前的合氣道。而且前在若松町的本部道場由其三子植芝吉祥丸與吉祥丸先生之子植芝守央負責。而植芝盛平先生的另一位弟子鹽田剛三另創立合氣道養神館,所傳的合氣道略與吉祥丸先生所傳的合氣道不同





合氣道起源

植芝盛平於1883年12月14日出生於日本和歌山市西牟婁郡西那穀村。他在年幼時體弱多病,但非常聰慧,記憶力很強,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應能力。少年時,植芝盛平曾獨自去東京學習“起倒流”和“神陰流”柔術。20歲入伍,曾參加過日俄戰爭。復員後,植芝盛平回到老家,在鄉間開辦武館,收徒傳授柔術。與此同時,他也向柔道名家高木喜代士學習柔道,向“柳生流”名師中井正勝學習“柳生派”柔術。此後,植芝盛平去北海道開荒,並在那裏向“大東流”柔術高手武田惚角學習“大東流”柔術。“柳生派”和“大東流”的柔術都講究以柔克剛、以巧致勝,這對以後的合氣道的形成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1920年,植芝盛平結識了“大本教”名師出口王仁三郎。不久後,植芝盛平移居京都,在出口王仁三郎的幫助下,開辦了“植芝拳館”。善於思考的植芝盛平,通過多年學習各家柔術的經驗,體會到要傳播武道就要將武道進行改造,使武道有時代的色彩。他提出了“合氣”的概念。所謂“合氣”就是處處符合自然界變化的規律。1922年,植芝盛平把自己的武道正式命名爲“合氣武術”。社會上把他的武道稱爲“合氣柔術”。

  1924年,植芝盛平隨出口王仁三郎去蒙古,並參加了蒙古的軍隊。後來在一次與中國軍閥張作霖的作戰中,植芝盛平所在的全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植芝盛平通過這次戰征意識到在現代武器面前,任何武術都是微不足道的。於是,他逃離了戰場,回到日本重操舊業開辦武館。但這時的植芝盛平的思想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他認識到武道不能只局限於技擊,更重要的是通過練習武術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從此,他以人生哲學來倡導技擊的觀點。這是合氣道發展的轉捩點。

  合氣武術在新思想的指導下,訓練內容有了許多變化,並很快受到社會的歡迎。1926年,日本海軍大將竹下勇慕名召植芝盛平去東京,和植芝盛平面談後,覺得他的思想很新鮮,於是決定支援植芝盛平。第二年,竹下勇把自己的房産送給植芝盛平。從此,合氣武術在東京有了落腳點。

  1931年,植芝盛平在東京牛入若松街建造了合氣道總部,取名“皇武館”,並以“皇武館”爲中心,向全日本傳播合氣武術。1936年,植芝盛平把合氣武術正式定名爲“合氣武道”。1940年,作爲財團法人的合氣道團體被日本政府所承認。從此,合氣道成爲日本武道界的主要流派之一。

  二戰時期,植芝盛平看到戰爭的殘酷,放棄了合氣道的主持工作,引退到茨城縣岩間農村務農,過起“武農如一”的生活。

  二戰結束後,合氣道總部已成廢墟。植芝盛平的兒子植芝吉祥丸決心重振合氣道。開始之時,復興合氣道的工作是非常艱難的,學習的人最少時只有兩三個人。但吉祥丸艱持不懈,開設講習會,辦《合氣會報》,合氣道的工作逐漸有了起色。1956年9月,合氣道舉辦了第一次公開演武大會,並引起了轟動。以此爲契機,合氣道的影響迅速擴大。從此合氣道飛速發展起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合氣道已成爲世界非常流行的武術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