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9 15:22:40文明人

適合拍片人的氣質


副導班已經開了兩班了,這中間來跟我面談的人被我過濾掉的也有十幾二十人。我通常會跟他們說他們不適合拍片這個行業,有人會問我為什麼?當下我會跟他們說,他們不像拍片的人,沒有拍片的氣質。有的人會直問拍片的人氣質是什麼?我一時也說不出來,只能說那是一種直覺,是我工作十年下來的直覺。就像演員一樣,有的人適合演老師、醫生,有的人就天生適合演壞人,同樣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就天生就適合拍片,有的人天生就適合其他適合她的行業,不管士農工商。當然演員的標準是外在為主,適不適合拍主要在人格特質。或許這樣的答案有的人不服氣或者還是不曉得究竟拍片人的氣質究竟是怎樣,於是想在這邊再跟大家仔細討論一下,其實我也想藉寫這篇文章來詳細思考這個問題。

  記得我在將從學校畢業前一個月,經同學介紹接了第一份拍片的工作,那是一支山葉機車CF的製片助理,那家製作公司在當時聽說是片量最大的公司叫XX工程。我跟製片約好在光復南路國父紀念館店面的麥當勞門口碰面,我早早就到了,就坐在麥當勞旁當時是誠品書店門口的花台上,當時路上人潮來來往往,也有一些人跟我一樣在那邊等待,也許是等公車或是和我一樣跟人相約碰面的。等了一會兒,那個製片一出現馬上就指著我說,「就是你啦!你一副就是拍片的樣子。」當時還覺得好笑,現在想想或許拍片真的就是我天生的宿命。當然或許大學四年的電影教育,培養出一種拍片人的特殊氛圍,可是我們班畢業13個人,並非人人都有拍片的氣質,事實上也很多人並沒有投入這個行業。所以說是因為科班出身這個原因並非必然。

  但是拍片人的氣質到底是什麼?當然那種人的氛圍除了因為工作環境與行業特質內化到你的身體裡再散發出來的以外,另外我想成長背景與人生際遇,也佔了蠻大一部分。就我工做這幾年所接觸到的拍片的人通常分兩種,一種是科班出身,一種是朋友引介。科班出身的包括,大傳、視訊、廣電、電影、戲劇.....等。這些人當然對拍片很有熱情,但是有很大的共通點,就是對世俗所認定的人生道路不放在眼裡,只以自己的想望為依歸,其實某種程度來講蠻不負責任的。這些人有的是家中經濟狀況不錯,父母不奢望他早點幫忙養家。有的則是被家族放逐,或者他放逐自己的家族。朋友引介的那一種,則大部分是不想從事一般上下班的工作,貪圖自由和四處交朋友的樂趣而從事拍片。就這樣的基準歸納出來的話,他們都有一種「流浪」的特質。所以你可以注意看他們的穿著,幾乎都是牛仔褲和運動鞋之類的,好像隨時都要出遠門似的。

  除了流浪以外,還有不羈。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名詞呢?其實拍片也是一堆規矩,通告不能遲到,放飯要一起、自己該負責的工做不能假手他人也要配合團體運作,一點都沒有「不羈」感,可是沒事的時候可以睡到自然醒,工作的時候隨便穿,勘景的時候可以到處跑,工作自己規劃好就好沒人管你怎麼做,這些事情看起來還真的不羈耶!

  你流浪不羈嗎?想要來拍片的話先問問你有沒有這樣的內在氣質,如果有你已經有一半合適了,另一半下次再聊。

  最近喜歡上O'keeffe的畫 她的畫也很流浪不羈 放一張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