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0 02:00:37姬利安

《情流心海》The Sea Inside

《情流心海》死與不死的思考

看完《情流心海》,很多人不禁以淚洗面;電影帶著受爭議性的主題-安樂死,其實催淚的同時,也從一個反思的角度去改編這個真人真故事。

正如導演所說:「他(雷蒙)愈說想死,我就愈想活。」不錯,導演絕對有能力描繪雷蒙的冷靜思維,但同時更能道出生命周邊的美好事物,所以,觀眾認識雷蒙的同時,亦能感受到身邊不斷出現的愛,包括親情、友情、愛情。可是,那些正面的事物出現的處理抱有一種中立的態度,情節中雖有新生命的降臨、愛情的建立、信念的認同,但是人的表情從來沒有熱情澎湃感,當中總帶一點自身的無奈,令觀眾不至於麻木陶醉在美好事物中,而失去認知世界是無奈這事實的理性。影片沒有讓觀眾可憐雷蒙的衝動,反而不斷地用清晰的理據(雷蒙自殺的解說)與道德觀念(人之間的愛)交錯著,既有的道德標準與人生自由亦抗衡著。所以可以說,導演在處理這個滲著道德、人情的故事的手法是冷靜內斂的,給予觀眾對生命思考的空間;電影以雷蒙的觀點至上,其餘的只作襯托。

雷蒙房間往往滲進一些矇矓的光線,無疑,鏡頭富詩意性的美感能加重對生命思考的能力(變幻無常的世界是奇妙的,卻又捉不住的),可是稍流於俗套的一種處理手法在於擺脫身體枷鎖的飛翔鏡頭,好多人喜歡幻想成為鳥兒,自由自在地飛到理想地,但「飛」與解脫沒有邏輯性的聯繫,更加與不負(生命上的)責任扯不上任何關係。

在主人翁生命中佔有非常重要位置的兩個性格、背景懸殊的女性,代表了某種含義:認同與真愛,她們最後都同意雷蒙的觀點,但出發點就非常不同;茱莉的認同出於身同感受,藉著閱讀雷蒙的內心世界加強了她的認同感;羅莎的認同則出於純粹是真愛的支持,背後沒有邏輯性的理由。所有人(包括雷蒙身邊的親友及觀眾)都希望雷蒙放棄尋死的念頭,原因只是各人站在自己的觀點上,以自身的眼睛去看雷蒙的情況,而沒有深深墮入他的心情中。

故事的背後帶著一個很強烈的訊息:人的尊嚴,雷蒙的心願是帶著尊嚴而死;其實,更重要的著眼點應放在「自由」而不止「尊嚴」上,因為儘管身邊不乏美妙事,但最基本的自由也缺乏的生命是否值得繼續呢?所以雷蒙說:“Life without freedom is not a life.”

催淚的一刻在於雷蒙死時所拍的影片,這一刻,很多觀眾被同化了,認為他「苦盡甘來」(終於獲得解脫),但又捨不得這個生命無情地離去。看見雷蒙,我們才發現自己已擁有的原來是那麼多。

「他(雷蒙)愈說想死,我就愈想活。」

圖片來源: www.mov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