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30 12:33:49Jill

「愛台灣」的原型—械鬥式民主

日前在網頁上拜讀李筱峰先生於2000年3月時所發表的文章〈不以選票械鬥‧不當選戰義民〉,引發我小小的聯想。

李筱峰先生於此文中細述早期來台開墾的移民,依籍貫畫分地盤,為生存競爭而產生的械鬥情形:這些沒有台灣全島意識,卻分別帶著不同的「原鄉認同」的移民(及其後裔)由於生存競爭,遂發生摩擦,進而衝突群鬥。閩南人與客家人鬥;閩南人中,又有彰州人和泉州人的衝突,泉州人中,又有同安人和惠安、南安人火拚;或是某姓和某姓爭鬥;這庄和那庄車拚.,不同的樂團也對打;甚至同職業之間也有火拚。這種群鬥,即所謂「分類械鬥」。李先生在文末發出正大的呼籲:「我們是在選總統。我們需要有以整體台灣為格局的心胸。建構台灣為主體的國家觀,是今天當務之急,為了這個國家的建構,請不要用選票「分類械鬥」,更不要在選戰中做一個被利用的「義民」。

記得在選前,汪笨湖「下鄉」做現場。他問現場的人:「三通好不好?」現場回以:「不好!」他接著讓民眾發表看法,現場民眾所說的理由大約有幾種:「開放三通,會讓大陸賺走我們的錢」、「會害死台灣」、「會讓先生更容易在大陸包二奶」等等理由。現場民眾充分展現出「愛台灣」、「為台灣好」的「精神」。

進入選戰期間,省籍論又開始發酵。這一次的省籍分裂在陳水扁被兩顆莫名其妙的子彈打到後升至最高點,也讓「愛台灣」愛到最高點。一位五年級學長對著某位具有「外省籍」的六年級女生說:「你們外省人滾回去」。

李先生所言,所謂的建構台灣為主體的國家觀,似乎只是對抗對象及方法的改變,械鬥的本質並未消失。械鬥,動機是維護地盤,爭取所有權;是「勝者為王」,敗者不是退離此地就是稱伏為下民。而「割喉」的說法,更是要徹底斬斷他者在此地的生存。梳理台灣的械鬥歷史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再對照今日政治人物的言論,這與我們所尊崇的「民主精神」符合嗎?或許,如同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在台灣,也可以發展出「台灣械鬥式民主」。


【不以選票械鬥‧不當選戰義民:http://www.hi-on.org.tw/article0.asp?Serial=012004030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