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27 12:54:00Jiho
為甚麼要分『外省人』與『其他臺灣人』? (續)
相反的,臺灣其他人對於外省人自然也充滿了歧見。但是在過去四十年來屬於隱性的,屬於檯面下的暗潮洶湧。諸如本土企業對於外省籍人士履歷的排斥,通婚的禁忌等等都是本省外省情結的表象。這個現象一直到1970年以後,本土思潮開始崛起才漸漸浮上檯面。一直到1994年臺灣市長選舉,某市長候選人公然提出『外省人投給外省人』與『外省人在臺灣是少數,但是統一了以後,我們在中國是多數』的等等極端說法。在這場選舉為臺灣族群,尤其是外省人對於臺灣本土文化的認同,所劃下的裂痕,不下於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傷害。
五十多年來處於文化論述中心的外省族群,在臺灣的政經文化上均屬於頂端的位置。臺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對臺大學生中的省籍差異與城鄉差距比例所做的研究,發現外省籍學生在臺大內的比例遠遠超過外省族群在臺灣社會中的族群比例。
在文化論述上,一直低著頭傲視群人的外省籍文化人士,突然發現有一天要抬起頭來看新興起的臺灣文化論述,臺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的一支,反倒中華文化是屬於臺灣文化中的一支,這當然是件令人一時難以接受的事。一時的反抗與拒絕當然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持續不改變這樣的態度,這在長期來說,自然是個不健康的現象。
外省族群,不論在文化、人數、政經主導地位都日漸回歸到正常的族群比例分佈的今天,自然是漸漸成為弱勢,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而極需要來自於福佬族群和客家族群的包容與體諒。
心懷著『族群融合』理想的人,希望族群可以『不要分你我』。但是要注意的是,你所做的訴求,是在描述現狀還是在描繪願景?如果是在描述現狀,那很顯然的,這樣的論點是存在有相當大的盲點的。有相當一部份的人擁有對外省,或對本省族群的排斥,這是一個既存事實。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將『族群融合』當做是對臺灣未來的期望的這個觀點。這種論點近似於美國式的『民族大融爐』。但是美國是個移民社會,擁有其強勢的文化霸權得以強行把不同文化融合。相對的,臺灣仍然是一個後殖民社會,殖民時代所建立的體系還殘留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而其又具移民社會的雙重性格,在目前文化論述與國族論述都還屬於初期的情況下,不能融合的強要融,結果還是融不起來。就好似中國大躍進的全民大煉鋼,把鍋碗瓢盆都拿去火爐裡燒了,結果新鋼煉不成,反而本來煮飯炒菜的鍋都給賠上了。
我個人並不贊同這樣族群政策方向。反之,我認為多元文化的觀點比較應該是一個正確的做法。這個論點後面會再有深入一點的闡述。
權貴階級的反動
認為不該再分本省外省的第二種出發點,就是來自於那些曾由分化省籍中可以獲得利益者。他們害怕讓人再去揭起他們利用綑綁族群所取得的利益的歷史。他們只有不斷對人說過去的要過去,我們可別再提了。
這種人以外省權貴為最多。他們最怕聽到的就是二二八,就是白色恐怖,就是蔣軍閥在臺灣的種種倒行逆施。
為甚麼他們最怕聽到二二八?因為二二八大屠殺是一個標準的蔣式暴權殘殺平民的事件。二二八的歷史被一些人炒作為省籍衝突,是既不道德也可恥的。
二二八就是殖民主義,法西斯主義暴權的最顯著例子。不可否認的,二二八事件是為了日後的無數省籍衝突立下了開端,但是從受害者來看,二二八的受害者是無辜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從中獲利的就是外省權貴階級。
這些權貴就算在外省人裡面也是少數中的少數。無奈他們使盡了力氣讓其他的外省人『以為』他們權貴的利益與廣大的外省人相同,他們讓廣大的外省人『以為』支持權貴就是保護自己。
關於二二八我也不用多談,這段歷史為何至今仍然對政治與社會和諧擁有無比的殺傷力?如有興趣者可以閱讀李筱峰教授等學者對歷史反省的文章。如果外省朋友想知道到底為甚麼還是有人要提二二八。這並不是在炒冷飯,而是當一個問題沒有解決以前,它永遠都會是個問題。當龍應台說日本應當為太平洋戰爭『不斷道歉』的時候,要求事件的真相與追查元兇,難道錯了嗎?
而當德國至今仍為納粹政權的暴政耿耿於懷並仍然不時有一個集體式的民族性反省時,來自中國的政權的集體反省,來自族群的內省在哪裡?更何況,一般外省人也沒有幫國民黨殺人,也沒幫國民黨拆散別人的家庭,為甚麼不能好好痛罵國民黨這個土匪政權?
外省人站出來
第二種說法,就是我們還是要分出本省與外省的不同,因為外省人,很明顯的,擁有異於其他臺灣人的文化、歷史背景與眾多其他要點的不同。
強要分外省本省的也是有兩種出發點。
一種就是泡沫黨式的『我分,所以我有票』。
這種也不用多說了,對這種論述的口水與批評是網上最多的。不過卻也被拿來當做是扣帽子的最佳題型。一個人在省籍情結方面心裡有沒有鬼,就看這裡了。
另外一種,就是我所要討論的『外省族群是一個新興於臺灣的族群』論點。
外省族群,前面已經提到,早就已經經由臺灣溫暖的雨水的洗禮,烈陽的考驗,逐漸地走出了過去『其他省份』的狹隘意涵。
1945以降的大多數外省人,被蔣政權囚禁在一個個眷村的竹籬笆裡。但是隨著第二第三代的出生,與第一代的凋零,外省族群早就在臺灣落地生根。
然而,外省族群仍然擁有一個異於福佬臺灣人,客家臺灣人,與原住民臺灣人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集體歷史記憶的一群人。
高格孚教授曾經引用Edward Shils在1957年所使用的primordial來表現族群與種族的歸屬感。高言:pridmordial是社會中各種可令人立即、自然地反應到族群認同的直覺要素,例如:血緣關係、相貌上的相似特徵、宗教信仰、語言、歸屬的地方或風俗。
高自己的論點則是『族群』只是一個想像的標籤(an imagined ethnic label),僅是一項解釋這個理論的有效工具。
換句話說,外省族群的存在是一個事實,而叫他們『外省人』或者『新住民』基本上都是一個用以解釋這個特殊族群的一種方法、一種工具。
我認為既然是不一樣,那為何不可大聲勇氣說出來?
因為族群的認同與國家的認同是不一樣的,就好像文化的認同並不等同於國家的認同,政治意識與符號標籤與國家認同更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認同。
當臺灣意識高漲的今天,原住民驕傲地說我是原住民,客家人驕傲地說我是客家臺灣人的同時,為甚麼同樣身為異於福佬族群的外省人,要扭扭捏捏,不敢大聲說我是外省人,我是外省臺灣人?
臺灣現今存在的認同問題出自於國族認同。我雖然不算一個國族主義份子,但臺灣國家意識、本土意識、臺灣主體意識的茁壯與崛起,是鞏固並幫助一個新興的『臺灣國族主義』的建立。在這個時候,身為臺灣四大族群之一的外省族群,為甚麼要把自己自外於臺灣呢?
當『臺灣人選臺灣人』這句話已經很明顯的來自於『國族認同』概念的同時,卻還是有外省人把它解讀為『族群認同』而自舔想像中的傷口。當你自己有了『外省人就是臺灣人』這個基本觀念的時候,這句話不就是有了很好的歸屬?當有人在說人『不愛臺灣』的時候,你也不用急著跳出來接旨。你如果是愛臺灣的,那這句話就不是給你的。
『中國豬,滾回去』這句話在1994年首見於臺灣的省長民選。這句話是南部鄉親送給正港雲林人朱高正的話。朱高正,如果任何人有任何一點認知,都知道他是個充滿了大中國意識的臺灣『本省福佬人』。
『中國豬』這個名詞,就是基於他親中立場而送給他的。
是不是在罵外省人?不是。是不是在罵外國人?是的。
2000年總統選舉結束後的臺北小動亂,與現在2004年再度出現的政治動員抗爭行動,都有極其明顯的外省族群比例。這不全然是個壞現象,以往被另一派偏激的種族主義者罵為『外省人都是反動政權的支持者』的情形,不是已然在調整?
白色恐怖時代,外省籍的自由派人士在為臺灣的自由民主奮鬥坐苦牢的時候,怎麼給予他們掌聲的只是本省人?大部份外省人只會躲在眷村的竹籬笆後面,數落著殷海光、雷震甚至李敖這種民主鬥士只是『亂臣逆子』,『竟敢杵逆蔣總統』。
時至今日,縱使抗爭的理由有多麼地為某些特定政黨內鬥服務,至少『自由』與『民主』,『愛臺灣』這些概念都不再只是某些人才獨有的解釋權。外省人不是在某些程度上真正地懂得珍惜他們在臺灣所擁有的民主自由了嗎?
但是,同樣的,我也希望看到外省人,以同樣的熱情、同等的衝勁去支持那些長年以來要求政府全面進行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其元兇的追認、賠償的運動。如果本省人因為官方、尤其是國民黨對這些歷史悲劇時的避重就輕、不負責任的態度,進而將其責任也連累給向來對這些問題與國民黨口徑一致的外省族群,這當然是一種無以承受的重的原罪。
但這不是更讓外省族群應該要責無旁貸地負起嚴厲檢驗過去統治機構與政黨的惡行惡狀?這不是更讓外省族群有更大的責任要去明白這些把大多數外省人的剩餘價值榨乾了就丟一旁的外省權貴者的醜惡?
如果有外省人自覺不喜歡『外省人』三字被污名化,那就更應該努力讓『外省人』這個名詞不要再只是被政客當做是最廉價的鐵票的象徵。更應該努力保存眷村文化與外省族群的利益(當然不是指破壞稅制與利率的軍公教18%)。
最後,希不希望被稱呼為外省族群應該是外省人自己的選擇,但是其他人在面對外省人的時候,請給予外省人,如同你給予客家人與原住民一般的尊重。外省族群擁有保留外省族群在臺灣的獨特性的權利,眷村文化對臺灣社會的影響也擁有在臺灣歷史上不可抹滅的一個位置,外省族群也擁有不被孤立與污名化的權利。
臺灣的海洋文化,包容且多元。多元文化的基本概念就是對各種文化的保存、尊重、包容。臺灣文化的內涵需要我們所有臺灣人的建立、創造、豐富、深化,而走向那個多元的臺灣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尊重、包容並擁抱我們的不同。我們因為不同而美好。
Mosaic Formosa,將會很美。
9:05am
April 10, 2004
於加拿大溫哥華
五十多年來處於文化論述中心的外省族群,在臺灣的政經文化上均屬於頂端的位置。臺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對臺大學生中的省籍差異與城鄉差距比例所做的研究,發現外省籍學生在臺大內的比例遠遠超過外省族群在臺灣社會中的族群比例。
在文化論述上,一直低著頭傲視群人的外省籍文化人士,突然發現有一天要抬起頭來看新興起的臺灣文化論述,臺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的一支,反倒中華文化是屬於臺灣文化中的一支,這當然是件令人一時難以接受的事。一時的反抗與拒絕當然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持續不改變這樣的態度,這在長期來說,自然是個不健康的現象。
外省族群,不論在文化、人數、政經主導地位都日漸回歸到正常的族群比例分佈的今天,自然是漸漸成為弱勢,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而極需要來自於福佬族群和客家族群的包容與體諒。
心懷著『族群融合』理想的人,希望族群可以『不要分你我』。但是要注意的是,你所做的訴求,是在描述現狀還是在描繪願景?如果是在描述現狀,那很顯然的,這樣的論點是存在有相當大的盲點的。有相當一部份的人擁有對外省,或對本省族群的排斥,這是一個既存事實。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將『族群融合』當做是對臺灣未來的期望的這個觀點。這種論點近似於美國式的『民族大融爐』。但是美國是個移民社會,擁有其強勢的文化霸權得以強行把不同文化融合。相對的,臺灣仍然是一個後殖民社會,殖民時代所建立的體系還殘留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而其又具移民社會的雙重性格,在目前文化論述與國族論述都還屬於初期的情況下,不能融合的強要融,結果還是融不起來。就好似中國大躍進的全民大煉鋼,把鍋碗瓢盆都拿去火爐裡燒了,結果新鋼煉不成,反而本來煮飯炒菜的鍋都給賠上了。
我個人並不贊同這樣族群政策方向。反之,我認為多元文化的觀點比較應該是一個正確的做法。這個論點後面會再有深入一點的闡述。
權貴階級的反動
認為不該再分本省外省的第二種出發點,就是來自於那些曾由分化省籍中可以獲得利益者。他們害怕讓人再去揭起他們利用綑綁族群所取得的利益的歷史。他們只有不斷對人說過去的要過去,我們可別再提了。
這種人以外省權貴為最多。他們最怕聽到的就是二二八,就是白色恐怖,就是蔣軍閥在臺灣的種種倒行逆施。
為甚麼他們最怕聽到二二八?因為二二八大屠殺是一個標準的蔣式暴權殘殺平民的事件。二二八的歷史被一些人炒作為省籍衝突,是既不道德也可恥的。
二二八就是殖民主義,法西斯主義暴權的最顯著例子。不可否認的,二二八事件是為了日後的無數省籍衝突立下了開端,但是從受害者來看,二二八的受害者是無辜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從中獲利的就是外省權貴階級。
這些權貴就算在外省人裡面也是少數中的少數。無奈他們使盡了力氣讓其他的外省人『以為』他們權貴的利益與廣大的外省人相同,他們讓廣大的外省人『以為』支持權貴就是保護自己。
關於二二八我也不用多談,這段歷史為何至今仍然對政治與社會和諧擁有無比的殺傷力?如有興趣者可以閱讀李筱峰教授等學者對歷史反省的文章。如果外省朋友想知道到底為甚麼還是有人要提二二八。這並不是在炒冷飯,而是當一個問題沒有解決以前,它永遠都會是個問題。當龍應台說日本應當為太平洋戰爭『不斷道歉』的時候,要求事件的真相與追查元兇,難道錯了嗎?
而當德國至今仍為納粹政權的暴政耿耿於懷並仍然不時有一個集體式的民族性反省時,來自中國的政權的集體反省,來自族群的內省在哪裡?更何況,一般外省人也沒有幫國民黨殺人,也沒幫國民黨拆散別人的家庭,為甚麼不能好好痛罵國民黨這個土匪政權?
外省人站出來
第二種說法,就是我們還是要分出本省與外省的不同,因為外省人,很明顯的,擁有異於其他臺灣人的文化、歷史背景與眾多其他要點的不同。
強要分外省本省的也是有兩種出發點。
一種就是泡沫黨式的『我分,所以我有票』。
這種也不用多說了,對這種論述的口水與批評是網上最多的。不過卻也被拿來當做是扣帽子的最佳題型。一個人在省籍情結方面心裡有沒有鬼,就看這裡了。
另外一種,就是我所要討論的『外省族群是一個新興於臺灣的族群』論點。
外省族群,前面已經提到,早就已經經由臺灣溫暖的雨水的洗禮,烈陽的考驗,逐漸地走出了過去『其他省份』的狹隘意涵。
1945以降的大多數外省人,被蔣政權囚禁在一個個眷村的竹籬笆裡。但是隨著第二第三代的出生,與第一代的凋零,外省族群早就在臺灣落地生根。
然而,外省族群仍然擁有一個異於福佬臺灣人,客家臺灣人,與原住民臺灣人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集體歷史記憶的一群人。
高格孚教授曾經引用Edward Shils在1957年所使用的primordial來表現族群與種族的歸屬感。高言:pridmordial是社會中各種可令人立即、自然地反應到族群認同的直覺要素,例如:血緣關係、相貌上的相似特徵、宗教信仰、語言、歸屬的地方或風俗。
高自己的論點則是『族群』只是一個想像的標籤(an imagined ethnic label),僅是一項解釋這個理論的有效工具。
換句話說,外省族群的存在是一個事實,而叫他們『外省人』或者『新住民』基本上都是一個用以解釋這個特殊族群的一種方法、一種工具。
我認為既然是不一樣,那為何不可大聲勇氣說出來?
因為族群的認同與國家的認同是不一樣的,就好像文化的認同並不等同於國家的認同,政治意識與符號標籤與國家認同更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認同。
當臺灣意識高漲的今天,原住民驕傲地說我是原住民,客家人驕傲地說我是客家臺灣人的同時,為甚麼同樣身為異於福佬族群的外省人,要扭扭捏捏,不敢大聲說我是外省人,我是外省臺灣人?
臺灣現今存在的認同問題出自於國族認同。我雖然不算一個國族主義份子,但臺灣國家意識、本土意識、臺灣主體意識的茁壯與崛起,是鞏固並幫助一個新興的『臺灣國族主義』的建立。在這個時候,身為臺灣四大族群之一的外省族群,為甚麼要把自己自外於臺灣呢?
當『臺灣人選臺灣人』這句話已經很明顯的來自於『國族認同』概念的同時,卻還是有外省人把它解讀為『族群認同』而自舔想像中的傷口。當你自己有了『外省人就是臺灣人』這個基本觀念的時候,這句話不就是有了很好的歸屬?當有人在說人『不愛臺灣』的時候,你也不用急著跳出來接旨。你如果是愛臺灣的,那這句話就不是給你的。
『中國豬,滾回去』這句話在1994年首見於臺灣的省長民選。這句話是南部鄉親送給正港雲林人朱高正的話。朱高正,如果任何人有任何一點認知,都知道他是個充滿了大中國意識的臺灣『本省福佬人』。
『中國豬』這個名詞,就是基於他親中立場而送給他的。
是不是在罵外省人?不是。是不是在罵外國人?是的。
2000年總統選舉結束後的臺北小動亂,與現在2004年再度出現的政治動員抗爭行動,都有極其明顯的外省族群比例。這不全然是個壞現象,以往被另一派偏激的種族主義者罵為『外省人都是反動政權的支持者』的情形,不是已然在調整?
白色恐怖時代,外省籍的自由派人士在為臺灣的自由民主奮鬥坐苦牢的時候,怎麼給予他們掌聲的只是本省人?大部份外省人只會躲在眷村的竹籬笆後面,數落著殷海光、雷震甚至李敖這種民主鬥士只是『亂臣逆子』,『竟敢杵逆蔣總統』。
時至今日,縱使抗爭的理由有多麼地為某些特定政黨內鬥服務,至少『自由』與『民主』,『愛臺灣』這些概念都不再只是某些人才獨有的解釋權。外省人不是在某些程度上真正地懂得珍惜他們在臺灣所擁有的民主自由了嗎?
但是,同樣的,我也希望看到外省人,以同樣的熱情、同等的衝勁去支持那些長年以來要求政府全面進行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其元兇的追認、賠償的運動。如果本省人因為官方、尤其是國民黨對這些歷史悲劇時的避重就輕、不負責任的態度,進而將其責任也連累給向來對這些問題與國民黨口徑一致的外省族群,這當然是一種無以承受的重的原罪。
但這不是更讓外省族群應該要責無旁貸地負起嚴厲檢驗過去統治機構與政黨的惡行惡狀?這不是更讓外省族群有更大的責任要去明白這些把大多數外省人的剩餘價值榨乾了就丟一旁的外省權貴者的醜惡?
如果有外省人自覺不喜歡『外省人』三字被污名化,那就更應該努力讓『外省人』這個名詞不要再只是被政客當做是最廉價的鐵票的象徵。更應該努力保存眷村文化與外省族群的利益(當然不是指破壞稅制與利率的軍公教18%)。
最後,希不希望被稱呼為外省族群應該是外省人自己的選擇,但是其他人在面對外省人的時候,請給予外省人,如同你給予客家人與原住民一般的尊重。外省族群擁有保留外省族群在臺灣的獨特性的權利,眷村文化對臺灣社會的影響也擁有在臺灣歷史上不可抹滅的一個位置,外省族群也擁有不被孤立與污名化的權利。
臺灣的海洋文化,包容且多元。多元文化的基本概念就是對各種文化的保存、尊重、包容。臺灣文化的內涵需要我們所有臺灣人的建立、創造、豐富、深化,而走向那個多元的臺灣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尊重、包容並擁抱我們的不同。我們因為不同而美好。
Mosaic Formosa,將會很美。
9:05am
April 10, 2004
於加拿大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