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30 00:17:19子路
現代視界‧傳統演藝──評《三界‧人鬼神》重演
粵劇改革,說了多年,然而粵劇舞台的面貌仍是舊時模樣:台上千篇一律的佈景、燈光;台下沒有多大進步的觀眾,他們仍然是喜歡在劇院隨意走出走入,在商業戲院的演出更可以邊看演出、邊吃邊喝……粵劇改革,改了甚麼?
近年,不少粵劇界的人士,都嘗試致力改變粵劇的面貌,但是卻往往受制於市場,令到有心人欲多加力度,亦難以入手。有論者曾指出,粵劇若再不認真改革,以後將要在博物館相見了。一直以來,粵劇界都為粵劇的前途擔憂不已,不論演員、觀眾都似乎開始青黃不接,故此紛紛提出救亡,挽救這種香港最具特色的傳統演藝。
現時在香港唯一提供專業中國戲曲培訓的機構是香港演藝學院,學生在學院內會接受專業的戲曲訓練,包括了唱、做、唸、打,開始為本地粵劇舞台培育專業人材。
這一次由桃花源粵劇工作舍所主辦的《三界‧人鬼神》,主要的參與者都是演藝的產品,導演吳國亮、演員洪海、鄭詠梅及黎宇文都是現時該校全日制課程的學生,而其他幕後的製作人員也大都是來自演藝學院。這個製作無論由包裝、舞台、以至觀眾,都突破了現時本地粵劇製作的框框,展現了粵劇現代的一面,足以成為日後粵劇舞台改革的參考。
在舞台製作方面,「人」劇刻意摒棄了鏡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運用具有實驗意味的小劇場;觀眾入場時見到的再不是一塊上面寫著「某某劇團」大紅幕,而是可以清楚看到導演與設計師們為演出所預設的舞台佈局,觀劇的首個印象已經與普通一個粵劇演出大相逕庭。佈景的設計上,「人」劇也刻意採取了與一般粵劇不同的佈景設計。一般而言,為方便劇團走遍不同的劇場及減輕成本,粵劇團大多使用一些可以不斷循環再用的佈景及道具,故此我們見到的粵劇佈景大多是千篇一律的。今次「人」劇的演出卻來了一次翻新:在數十呎高的劇場裡,再看不到大紅大綠的舞台佈景,取而代之的是簡樸的三層舞台,這個設計既方便了導演更靈活運用舞台,也能向觀眾展現出一個立體的場景。
在燈光方面,粵劇舞台一般都沒有甚麼燈光設計,除了某些情節會將燈光稍為調節一下光暗以外,大多是亮起所有台燈,更不會有甚麼變化。今次「人」劇卻請來了潘素齡來設計燈光,除了運用燈光效果來分隔演區以外,更在不同的場次運用燈光來加強表現效果,例如在〈九天玄女〉一場內,運用燈光設計加強了男女主角遭受火刑的感染力;又如在〈再世紅梅記〉裡運用燈光,加強了李慧娘魂歸賈府的表述力,這在在都說明了,現代的舞台燈光設計對傳統的戲曲演出是十分有幫助的。
在音響方面,現場音樂拍和一直都被視為粵劇最重要的一環,然而今次「人」劇基於各種原因而放棄了用現場樂師,改而用預先錄製的音樂,本來應是一種缺失,但是由於今次的演出不是由演員主導,而是由導演主導,運用預先錄製的音樂則有助導演更好的控制演出節奏,也應該是今後粵劇製作的另一選擇。當然,播放聲帶也有其弊端,就是儀器的失靈會破壞了觀感,當天也曾試過出現「食帶」的情況,不過總體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在舞台調度方面,今次「人」劇借鑑了現代舞台的一些元素,有效地實驗了舞台空間的延展性。相信觀眾都不會忘記,在〈九天玄女〉一場,冷霜嬋就在觀眾席的通道上,與艾敬郎難分難捨,粵劇觀眾相信都甚少機會與劇中人物有一個如此近距離的接觸。靈活運用舞台的空間,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亦是這個節目可取之處。此外,演出亦邀請了余艷芬來編舞,在幾場主要的情節裡,運用舞蹈配合劇情發展,也是很好的嘗試。
雖然運用了不同的現代舞台技術,但是整個演出都沒有打翻粵劇的家當,演員的表演徹頭徹尾就是粵劇的東西,洪海及鄭詠梅的功架早已超出了學生的水平,他們在三個折子裡的演繹非常好,就算是與職業演出相比亦絕不遜色。而其餘兩位演出黎宇文及謝曉瑩則可以看到潛質頗佳,假以時日,應能接起粵劇的棒子。或者有人會說戲曲表現,主力是看演員功架,其他東西都屬次要。然而,如果現代舞台技術可以更進一步加強粵劇舞台的表現能力,那為何不多作融合呢?
而在觀眾方面,這次演出刻意要觀眾遵守規則,在場內不准隨意進出,而為照顧長者的需要,則安排了兩次中場休息,既教育了粵劇觀眾要尊重他人,亦照顧了個別人士的需要,是不錯的安排。
粵劇要改革,不是空喊「改革」二字,而應是付諸實行,在實踐中尋找路向,那粵劇才可以有更耀目的未來,而一如「桃花源」這樣的劇團,各界更應大加支持,粵劇便能有更大的發展。當然,「桃花源」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希望劇團繼續堅持理想,為粵劇的發展而努力。
演出資料:
藝團:桃花源粵劇工作舍
日期:2002年8月2日至6日
場地: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近年,不少粵劇界的人士,都嘗試致力改變粵劇的面貌,但是卻往往受制於市場,令到有心人欲多加力度,亦難以入手。有論者曾指出,粵劇若再不認真改革,以後將要在博物館相見了。一直以來,粵劇界都為粵劇的前途擔憂不已,不論演員、觀眾都似乎開始青黃不接,故此紛紛提出救亡,挽救這種香港最具特色的傳統演藝。
現時在香港唯一提供專業中國戲曲培訓的機構是香港演藝學院,學生在學院內會接受專業的戲曲訓練,包括了唱、做、唸、打,開始為本地粵劇舞台培育專業人材。
這一次由桃花源粵劇工作舍所主辦的《三界‧人鬼神》,主要的參與者都是演藝的產品,導演吳國亮、演員洪海、鄭詠梅及黎宇文都是現時該校全日制課程的學生,而其他幕後的製作人員也大都是來自演藝學院。這個製作無論由包裝、舞台、以至觀眾,都突破了現時本地粵劇製作的框框,展現了粵劇現代的一面,足以成為日後粵劇舞台改革的參考。
在舞台製作方面,「人」劇刻意摒棄了鏡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運用具有實驗意味的小劇場;觀眾入場時見到的再不是一塊上面寫著「某某劇團」大紅幕,而是可以清楚看到導演與設計師們為演出所預設的舞台佈局,觀劇的首個印象已經與普通一個粵劇演出大相逕庭。佈景的設計上,「人」劇也刻意採取了與一般粵劇不同的佈景設計。一般而言,為方便劇團走遍不同的劇場及減輕成本,粵劇團大多使用一些可以不斷循環再用的佈景及道具,故此我們見到的粵劇佈景大多是千篇一律的。今次「人」劇的演出卻來了一次翻新:在數十呎高的劇場裡,再看不到大紅大綠的舞台佈景,取而代之的是簡樸的三層舞台,這個設計既方便了導演更靈活運用舞台,也能向觀眾展現出一個立體的場景。
在燈光方面,粵劇舞台一般都沒有甚麼燈光設計,除了某些情節會將燈光稍為調節一下光暗以外,大多是亮起所有台燈,更不會有甚麼變化。今次「人」劇卻請來了潘素齡來設計燈光,除了運用燈光效果來分隔演區以外,更在不同的場次運用燈光來加強表現效果,例如在〈九天玄女〉一場內,運用燈光設計加強了男女主角遭受火刑的感染力;又如在〈再世紅梅記〉裡運用燈光,加強了李慧娘魂歸賈府的表述力,這在在都說明了,現代的舞台燈光設計對傳統的戲曲演出是十分有幫助的。
在音響方面,現場音樂拍和一直都被視為粵劇最重要的一環,然而今次「人」劇基於各種原因而放棄了用現場樂師,改而用預先錄製的音樂,本來應是一種缺失,但是由於今次的演出不是由演員主導,而是由導演主導,運用預先錄製的音樂則有助導演更好的控制演出節奏,也應該是今後粵劇製作的另一選擇。當然,播放聲帶也有其弊端,就是儀器的失靈會破壞了觀感,當天也曾試過出現「食帶」的情況,不過總體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在舞台調度方面,今次「人」劇借鑑了現代舞台的一些元素,有效地實驗了舞台空間的延展性。相信觀眾都不會忘記,在〈九天玄女〉一場,冷霜嬋就在觀眾席的通道上,與艾敬郎難分難捨,粵劇觀眾相信都甚少機會與劇中人物有一個如此近距離的接觸。靈活運用舞台的空間,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亦是這個節目可取之處。此外,演出亦邀請了余艷芬來編舞,在幾場主要的情節裡,運用舞蹈配合劇情發展,也是很好的嘗試。
雖然運用了不同的現代舞台技術,但是整個演出都沒有打翻粵劇的家當,演員的表演徹頭徹尾就是粵劇的東西,洪海及鄭詠梅的功架早已超出了學生的水平,他們在三個折子裡的演繹非常好,就算是與職業演出相比亦絕不遜色。而其餘兩位演出黎宇文及謝曉瑩則可以看到潛質頗佳,假以時日,應能接起粵劇的棒子。或者有人會說戲曲表現,主力是看演員功架,其他東西都屬次要。然而,如果現代舞台技術可以更進一步加強粵劇舞台的表現能力,那為何不多作融合呢?
而在觀眾方面,這次演出刻意要觀眾遵守規則,在場內不准隨意進出,而為照顧長者的需要,則安排了兩次中場休息,既教育了粵劇觀眾要尊重他人,亦照顧了個別人士的需要,是不錯的安排。
粵劇要改革,不是空喊「改革」二字,而應是付諸實行,在實踐中尋找路向,那粵劇才可以有更耀目的未來,而一如「桃花源」這樣的劇團,各界更應大加支持,粵劇便能有更大的發展。當然,「桃花源」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希望劇團繼續堅持理想,為粵劇的發展而努力。
演出資料:
藝團:桃花源粵劇工作舍
日期:2002年8月2日至6日
場地:香港文化中心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