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6 12:53:32子路

究竟誰更暴力?

近月以來,香港社會瀰漫一片鬱悶。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警方以空前的警力「保護政要」、甚至連市民穿衣、大學生在自己的校園表達意見、甚至記者採訪也遭到政府當局的阻撓。政府濫用權力在先,市民衝擊在後,卻是先惹來了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垃圾」評論、再有警務處處長曾偉雄的「黑影」擋記者的異常事件。

對於暴力,我們慣於譴責。林瑞麟在科學館出席替補方案的諮詢會,有示威者衝擊會場,媒體形容為「很暴力」,建制派連同政府官員立即眾口一詞,「譴責」暴力,大抽政治水。

曾蔭權「義正詞嚴」,說示威者侵犯了其他人的言論自由,云云。

是的,在鎂光燈下,示威者被看得見很暴力。但實情誰能說清?林天悟在《信報》撰文說:「按道理而言,是反遞補機制者被阻入場在先,變相被褫奪了發言權利,遑論什麼言論自由,於是才有後來的強行衝門。衝擊場面看似激烈,但整體破壞力其實極微,連首當其衝遭『叉頸』的科學館男職員亦毋須送院」。但一般人傾向相信 他們很暴力,並沒有深入了解為何這些人要用這樣的手法衝擊不公義的制度。

要說暴力,制度的暴力卻沒人願意看。政府在處理李克強訪港的保安工作、以至政府提出立法會的替補機制,前者擾民、後者剝奪市民選舉權,如此赤裸裸的制度暴力,卻有人吶喊助威,高聲叫好。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眼前的衝擊、高呼示威者暴力,但對於為何會產生這些行動的背後原因,卻不欲多問。沒有人常常希望走上街頭示威、沒有人常常希望進出警局 與法庭。一個政府,要是管治能應市民所需,大家生活美滿,我想沒有人會動輒走上街頭去衝衝撞撞。對示威者而言,他們得了什麼利益?但他們每一次的衝擊,卻 一再揭露出這個社會的不公義。

我們都不想看到社會紛紛亂亂,但社會的紛亂,責任誰屬?制度不公帶來社會不寧,究竟誰是始作俑者?要說暴力,究竟誰更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