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05 14:20:46Spike Situ

Show Us the Money! (完)

在勞委會與Sotomayor法官的介入下,大聯盟棒球長達234天的罷工終於結束了。由於四月份並沒有舉行任何由替代球員出場的比賽,因此Ripken的連續出場紀錄沒有中斷,到了九月時,Ripken終能在巴爾的摩主場裡打破了Gehrig的紀錄;而亞特蘭大勇士也在十月拿下了他們在1990年代唯一的一座世界大賽冠軍。然而棒球的談判問題還沒解決,繼續為勞資雙方帶來可觀的損失。在1995年,平均入場觀眾數下跌百分之二十,球隊的整體收益下跌的更多。球員的平均薪資減少了十萬美元,這是多年以來首見,而且隨著現存的保障合約逐漸到期,平均薪資可能還會下跌更多。

一直要到1996年八月,雙方才終於達成了協議:協議的重點是,團隊薪資前五名超過第六名的部份課徵33%的薪資稅。又經過三個月,資方才擺平內部的爭議,一致同意在新版協議上簽名。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折,乃是因為反對此一協議的Jerry Reinsdorf以五年、五千五百萬美元的空前天價,簽走了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的王牌打者Albert Belle。執行長(Commissioner)Bud Selig重新召集資方會議,會議中決定,即使是對Reinsdorf(或者Steinbrenner)課徵這種「軟」的薪資稅,總也好過完全沒有薪資稅。

對資方而言,這種超軟的薪資稅制度,其利益反而更不如球員工會於1995年春季提出的方案;而如果資方接受了柯林頓總統的建議,讓中立仲裁者作出決定的話,利益又將更高,不在話下。1997年球季是新版勞資協議上路的第一年,球迷對比賽的興趣與入場人數都提高了,但是平均薪資卻也上漲了百分之二十,到達一百三十萬美元的水準。該年課徵薪資稅的基準是五千五百萬美元,而團隊薪資排名第一(六千八百萬元)的紐約洋基,該年一共要付四百四十萬的薪資稅。(按:68-55=13, 13*0.33=4.4)到了1998年,洋基的薪水跳升到七千二百五十萬,創下了單季125勝、直落四拿下世界大賽,但它竟然只須付出六十五萬美元的薪資稅,理由是金鶯與其它球隊的團隊薪資也大幅暴漲,提高了開徵薪資稅的基準點。到了1999年,洋基應繳的薪資稅稍微回升,而洋基也成為職業運動史上第一支團隊薪資總額達到九千萬大關的球隊;但是在其它球隊(如勇士)也在砸錢的情況下,相較於洋基再度拿下1999世界大賽冠軍,這薪資稅對於Steinbrenner而言,實在算不得一回事。

從1997到1999,除了少數的例外(97的白襪、98的金鶯、99的道奇),薪資最高的球隊也是場上表現最佳的球隊。事情很清楚,你要戰績的話,請砸錢。砸錢買戰績的最顯著例子,就是佛羅里達馬林魚隊。在1997年,這支成軍才五年、團隊薪資排行聯盟第五名的新球隊,在世界大賽中七戰擊退了印地安人,成為最快拿下世界大賽冠軍的擴編球隊。但是慶祝奪冠不久,馬林魚的老闆Wayne Huizenga宣佈他將計劃出售球隊,但必須先來大幅減薪。到了1998年底,隊上的大牌球星被拍賣盡淨,團隊薪資降到不足一千萬,而馬林魚隊差點打破了大聯盟單季的最爛勝率紀錄。

Huizenga的跳樓大拍賣嚇壞了佛羅里達的球迷,但是Huizenga的確達成了他的目的──馬林魚隊以一億五千萬美元的價錢成功轉手,比他六年前所付的價格要多了六千萬。這也顯示出,美國職棒距離打造一個公平的財務競爭環境,仍然有迢迢長路待走。在二十一世紀初,球迷將會看到更多球員與球隊老闆之間的激烈戰爭,不止是棒球,其它的職業運動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