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01 23:30:03Spike Situ

芝加哥學派的流風遺韻--代碩士論文致謝辭

對於學經濟學的人來講,「芝加哥學派」(The Chicago School)的招牌,具有傳奇性的地位與影響力,直到今日,而且不限於經濟學的領域。

門下出過四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奈特(Frank Knight)代表了老芝加哥的學風。據後人如史德拉教授(George J. Stigler)的回憶,奈特是一個在學術上嚴以律己(同時也嚴以待人)的學者:他的講課容或缺乏條理,但他一向鼓勵學生勇於挑戰傳統的理論與觀點--他以身作則,在上課時總是用嚴苛的眼光檢視自己的理論。

隨著「法律經濟分析」的風行,芝加哥學派「對汲取知識和理性論辯充滿誠意和包容」的了不起傳統也隨之進入了理當是最為入世的法學院。劉靜怡老師曾在課堂上回憶過在芝加哥的求學情景;彼時寇斯教授(Ronald Coase)雖已退休,但芝大法學院仍然為他保留了研究室,高齡八十的寇斯老爺爺每天總會到芝大的法學院圖書館,與任何願意和他討論問題的學生進行智識上的交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是劉老師在芝大時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曾經擔任過蒲士納(Richard Posner)的法官助理。雷席格視蒲士納為「可以接受無盡辯難的學術導師」,而我相信這句話的真實性:承襲了芝加哥學派的流風遺韻(legacy),劉老師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亦復如是--台灣的學術圈裡,或者是基於傳統的「師道
尊嚴」,或者受限於見識學問,願意讓學生「無限發問」而提出的答案又能令學生信服的老師已然少見。而我不得不說,能夠遇到像劉靜怡這樣優秀的指導老師,是我的運氣。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劉老師並未對論文本身的論點與結構提出太多意見,乍看之下似乎不符「指導」二字的意義;甚至在論文定稿後,我發現我的文章居然連「研究動機」「研究方法」都沒有,而她居然不以為意!我不甚清楚她的用意何在,但我確定這不是「放牛吃草」;我前後上過兩次她開的智財權(以著作權為主)相關課程,而在課堂上的往來詰問與交鋒,比對於論文內容的直接意見,更具有深遠的影響。

另外一個對本論文的觀點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則是張五常教授。當然,我從來沒見過張教授,更談不上親聆教益,僅僅是我個人「私淑之」的對象而已。在大學時期,我之所以確定了轉入經濟系的願望,便是因為父親叫我先閱讀遠流為張五常發行的「賣桔者言」。

在一篇題名為「佃農理論的前因後果」的散文裡,張五常回憶了他在芝加哥大學作博士論文的歲月,以及與芝大眾多前輩高人(如傅利民 Milton Friedman)交手過招的親身經歷。張五常出自芝加哥門下,但對經濟問題的觀點卻自成一家,近來更在香港蘋果日報力邀下寫出了「經濟解釋」三卷。

本論文第二章中,關於差別取價與經濟福利的問題,便有許多地方是借用了張五常的觀點。這裡的問題出在,傳統對於「經濟福利/絕對損失」的理論,是建築在效用理論之上,而效用卻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以此作為政策的指引則不免有「空中樓閣」之嫌。張五常的觀點則是以訊息成本作為市場參與者的局限條件,言人所未言,但又平實可信。可惜的是,以我的能力,畢竟還是未能成功將此一取向整合進入著作權的法律經濟分析架構中,只能說是志大而才疏了。


交大科法所的王明禮老師為這篇論文提供不少有用的意見(雖然他給的分數也是口試委員中最低的)。據劉靜怡師的轉述,王老師對於我未引用雷席格教授的新書「The Future of Ideas」頗有微詞,甚至可能是他給分不高的原因。我當然知道雷席格教授其人其事--我
讀過他的第一本書「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雷席格教授文筆流暢、說理清晰,具有極強的「煽動力」,如果在我的論文下筆之前就先讀過這本「The Future of Ideas」,恐不免被他的思路所牽引。以碩士論文的「練習」功能而言,我希望能用它來訓練自己的思考,而非僅是作文抄公而已。在論文結束後再讀雷席格教授此書
,還是覺得自己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即使是冒著被指為「under-cited」的風險。

我總覺得經濟學發展至今,已經走到瓶頸--仍然還有許多理論未能充分解釋經濟現實,但不論從研究取向或教學方法,學院內的經濟學實在看不出有任何趣味。純理論則只見賽局論(Game Theory);實證研究則獨宗計量方法(econometric method),張五常說「在今日有數之不盡的統計低手,舞數弄計,但求表演技巧,把簡單不過的
驗證搞得一塌糊塗」,我本以為此老不免過甚其辭,但兩年的研究所上下來,張公之言未必子虛,課堂上有許多被用作範本的計量論文正符合此一描述,甚至在舞弄半天之後,連要回答什麼問題都令觀者如入五里霧中。

劉靜怡師上課愛「講八卦」,但我覺得這些八卦正是觀察現實世界運作的一扇窗口,可能比課堂上的進度更有價值!張五常也以「多觀察真實經濟世界運作方式」自許而許人。在理想與學界現實之間存在著不小的落差。回憶過去兩年的求學經歷,傳說中芝加哥學派的風範,似乎近在眼前,又彷彿已成空谷跫音。看著桌上的畢業證書,不免感慨良多。

是為記。
2003.08.01.於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