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09 10:36:30Spike Situ

一流大學師資怎麼來?試覆莊奕琦教授

莊奕琦教授於七月七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上所發表的「一流大學源自一流師資」,主張應提升大學教師研究水準,並取消齊頭平等式的敘薪結構。莊教授的主張,其出發點是良善的,然而我對於其中的論證不能完全同意。

莊教授的大文中提到,應「允許薪資充分反應教學與研究的成果,由市場去決定大學教師的薪資」,然而莊教授卻沒有提到:究竟由誰評鑑教學品質的好壞?研究成果的高低由誰衡量?莊教授出自主張「尊重市場機能」的芝加哥大學,然而這句話裡的「市場」究竟由誰組成?

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服務,直接消費「大學教育」的消費者應是學生,學生應當是最有資格評鑑教學品質的一群人。然而莊教授的前文卻說「學生的喜好也不一定能反應教師教學的品質」,間接否定了學生作為「大學教育」消費者的「消費者主權」。那麼其它的第三者評鑑機構呢?莊教授文中說「因尊重教師自由教學,而且課堂上亦不宜監控觀察」,似乎也是謝絕第三者評鑑機構的入內觀察研究。那麼到底誰才有資格評鑑教學品質呢?

莊教授自己的話給了我們一條線索。以莊教授之見,「教學的內容和品質取決於教師的研究」,而「研究做得好的教師其教學的內容與品質應具一定水準」。而揆諸現實,大學教授的研究成果反映在其所發表的論文質量,而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則取決於學術同儕,即同一領域內其它學者的評價。

然而,台灣的學術圈腹地太小,來來去去都是熟識的人,一篇論文是否真有其學術上的貢獻,恐怕也在學者間的相互吹捧下,而難以判斷了--「非我學術界中人」是沒有資格對這些論文的真正價值發表意見的。

事實上,教學內容的良窳與研究水準的高低並無直接相關,這一點可請莊教授於閒暇時走訪南陽街各研究所補習班,補習班老師的學歷大多不過碩士,亦不見得發表過什麼了不起的學術論文,但是教起經濟學、統計學,對既有內容的掌握與口才流利的程度,恐怕還在一些「研究作得好」的名校經濟系教授之上。學生繳了高額學費、上不好立刻要求退費或換老師,這是補習班教學品質較高的原因,也是「市場機能」的真意義。

因此筆者忍不住要想:所謂「提升教師研究水準、薪資自由化」云云,是否只是教授階級自利心的展現--錢要多,事情要少,最好不要面對學生,一年寫一篇論文登在自己系上出版的所謂「學術期刊」?

自利心無可厚非,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著「國富論」,正是要強調自利心的好處--然而個人的自利要能促成集體的公益,還需要依靠「制度設計」。希望教育部主事者能對「制度設計」深思熟慮,切不可被「市場自由化」的大帽子給唬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