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29 21:39:00Spike Situ

圍棋這一行的經濟學(2)

前文提到,台灣要有「土產」的圍棋世界冠軍,得先有兩百萬的圍棋人口。這就引發了幾個問題:第一,如何定義「圍棋人口」?第二,圍棋人口多,有什麼好處?第三,兩百萬的圍棋人口,從何而來?

怎樣的人算是「圍棋人口」?我的定義是,至少具有級位丙組(7k-9k)的實力,懂得圍棋規則,了解形態與氣數,懂一些「六死八活」之類的基本死活型,手筋曉得幾個但不怎麼會用,佈局則大概曉得「金角銀邊草肚皮」的原則,中盤亂殺一通,官子還談不上。一週總會有固定一兩次對局的機會,可能是與熟悉的棋友,也可能是上網;開始體會到圍棋確實是有點樂趣的玩意兒,也會對職業高手對局的解說或比賽有些興趣。大概就像我現在的情形,算是一個基本門檻了。

圍棋人口多,有什麼好處?這就涉及到「市場規模」的觀念。我們舉個NBA的例子,比方說,Michael Jordan在公牛隊的那時候,一年的薪水是三千萬美元。他憑什麼可以拿到這麼高的薪水?最簡單的答案是,因為有非常多的人願意付錢看他打籃球,不論是直接付錢(買票進場)或者間接付錢(有線電視費用、廣告費)。NBA是以全世界作為它的促銷對象的。在這個大市場裡,每個消費者付出的代價不高,但是積沙成塔,頂尖職業籃球員可以取得的報酬就變得十分可觀。

圍棋也是如此。現代的日本職業圍棋,基本上是在報紙的贊助之下搞起來的。因為有非常多的報紙讀者想看到頂尖職業棋士之間的對局譜,所以報紙出錢贊助職業圍棋賽,靠著刊載棋譜來吸引愛好圍棋的人買報紙。一份報紙價格不過爾爾,但由於已經存在了很多的圍棋愛好者,數量大到可以左右報紙的銷量與成敗,足以促使讀賣新聞舉辦冠軍獎金有4200萬日圓的「棋聖戰」。這就是市場規模大(圍棋人口多)的威力!

市場規模大,那麼頂尖職業球選手或職業棋士的收入也就水漲船高。小林光一九段最紅的時候,一年的棋賽獎金收入就高達一億日圓,自然也讓後進者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喜好圍棋而又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們,也就會考慮讓小孩以圍棋作為一種職業選擇;也自然會有小孩以成為頂尖棋士為目標而進行苦練──就像漫畫「棋魂」裡的進藤光一樣。當市場規模大到某個程度以後,良性循環就會開始出現。

圍棋人口多、圍棋風氣盛行,另外一個優點是,有天份的人不易被埋沒。有些人,也許他的各項條件都不在吳清源、阪田榮男或趙治勳之下,但由於沒機會接觸圍棋,因而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Gary Kasparov(與「深藍」對奕的西洋棋世界冠軍)有機會先接觸圍棋、並且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也許他也有機會變成圍棋世界冠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