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1 21:56:25少年阿寬

喚醒集體記憶,提醒人道關懷

「我們最怕月光,在游擊區,看到月光,便想起大陸上的家。在自由區,看見月光,又想起游擊區裡荷槍作戰的兄弟姊妹!」1961年,《異域》出版,序言裡的這段話,讓無數台灣讀者為之泣下。「鄧克保」這三個字,也成為人們最想認識的孤軍英雄了。
隨著時間的消逝,暢銷超過百萬冊的《異域》真相,逐漸被揭露了出來。原來,「孤軍」確有其事,「比台灣大兩倍的滇緬游擊戰區」也實有其地。但「鄧克保」卻是作家郭衣洞,也就是柏楊先生所創造出來的,並無其人。如此的寫作方式,既非虛構小說,也非新聞報導;既有小說情節,也有新聞真實。這樣的文體,前所未見,也因此引起了許多的爭議。
1966年,美國作家卡波提(Truman Capote)出版了以堪薩斯州滅門血案為主題的《冷血》(In Cold Blood)之後,「非虛構小說」(Non-fiction Novel)這一名詞被提了出來,「目的在試圖應用一切小說創作方法與技巧來寫一篇新聞報導,敘述一件真實故事,閱讀起來卻如同小說一樣。」卡波提在新書發表會上大放厥詞說這是他「獨創的文學形式」——他那裡知道,早在五年之前,就有人先行,且獲得空前成功了。
隨著《異域》的暢銷,幾十年來,相關書籍層出不窮。透過文字、媒體報導,乃至類如「送炭到泰北」的救濟行動,「泰北孤軍」幾乎已被「建構」成為台灣一整代人的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關心它,美斯樂,看我們能做些什麼?」也成為包括本書作者汪詠黛在內的「四五年級同學」們隨時都可朗朗接唱的歌詞。「異域漫漫五十年,孤軍們舔淨傷口,荷鋤代替荷槍,自助也得到人助……很多人走入了歷史,但過往的人與事,就這樣灰飛湮滅了嗎?」從這個角度來看,《重返異域》,正是喚醒這一逐漸淡去的集體記憶、最新的一本書了。
「集體記憶」,簡單地說,就是大眾共同擁有、對過往人事物的回憶殘留,常是與社群相關,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集體記憶的建構,往往與社會的發展、理想、核心價值多所聯繫。透過《重返異域》,久違了的「反共抗俄」、「育幼院」、「難民村」、「救總」、「禮義廉恥」、「艱苦卓絕」、「眾志成城」……等名詞、價值,一一浮現眼前。讀者不難從中勾起幾絲的懷舊情懷,更可讀出一種人道關懷的提醒——對於一個既健忘又善於消費歷史的社會而言,這種提醒,可說再重要不過的了。而這,或許也就是這本書值得一讀的地方吧。(070313)

書名:重返異域
作者:汪詠黛
出版社:時報出版
時間:2007年2月16日